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创作中移情的三种状态:投射、自居和感通

发布时间:2017-06-29 01:05

  本文关键词:论创作中移情的三种状态:投射、自居和感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创作过程中,移情有几种情况:一是投射,它是指自恋力比多灌注到对象身上,对象成为自我特点的一种载体,主体统摄对象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二是自居,即自我对对象进行模仿,同化于对象之中,从而自我具有了对象的特点,于是主体消融于对象而达成同一的状态;三是感通,主体与对象各自独立,主体由自身的体验与对象产生共情,从而在非强迫的情形下实现物我合一。当提及"移情"一词时,取义最多的是第一种情况,而后两者的情形往往被扭结在一起含混地使用。本文试图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将其区分开来,阐述其对创作的影响。
【作者单位】: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移情 投射 自居 感通 力比多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在《歇斯底里症研究》的第四部分“歇斯底里症的心理分析”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及“移情”(transference),指的是治疗时,在治疗师和治疗者之间会产生一种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强烈的感情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可能处于这两种感情中间的任何一点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2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4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8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剑晖;;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当代散文的前途[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倪奇;刘飞;;以“气”论诗与方东树的诗学思想[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8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10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简瑷;论文人画的禅宗美学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欢;坚守传统,融通中西[D];四川大学;2005年

3 储小英;从“气”到“文气”的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汤保华;现代诗话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虹;;“力比多”美学初探[J];天府新论;2008年03期

2 韦祖庆;;情歌是礼制压抑下力比多的导流孔——以贺州客家山歌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付华丽;;力比多的转移与生命愿望的精神实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6期

4 赵云龙;赵建新;;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5 杜瑞华;;“力比多”动力说里的政治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陈晓明;后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权力与力比多的辩证法[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6期

7 范颖;;力比多实践中的文化政治——《身体意识形态》评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徐建宏;;“然后”及其他(创作谈)[J];西湖;2005年12期

9 张广奎;;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胡兆云;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与“力比多”学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心理医生 施琪嘉 本报记者 刘芬;亲人死去我们为何痛苦不堪?[N];北京科技报;2006年

2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肖巍;“三寸金莲”与女性身体符号再解析[N];中国妇女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文军;力比多和媒介进化的关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于忠兰;女性意识中的“力比多”元素[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杜蕾;游荡在社会边缘的人—对弗兰纳里·奥康纳《智血》的力比多解读[D];河北大学;2012年

4 杨潇;走向心灵与文明的深处[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5 闫冰;《冷酷祭奠》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晓欧;情色,艺术原动力[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创作中移情的三种状态:投射、自居和感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95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b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