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急性首次脑梗死后焦虑、抑郁障碍相关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2 21:29

  本文关键词:急性首次脑梗死后焦虑、抑郁障碍相关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医科大学》 2015年

急性首次脑梗死后焦虑、抑郁障碍相关因素研究

姚丽娜  

【摘要】:目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入颅的或者颅脑内的一条或几条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脑组织局灶性或广泛性缺血缺氧性改变的疾病,它不但导致偏瘫、失语等症状,而且可能引起病人发生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出现情感障碍。常见的情感障碍是脑梗死后焦虑和脑梗死后抑郁。焦虑、情绪低落、绝望及快感缺乏,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以及由此造成的认知和机体功能的减退,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挖掘疾病所隐藏的信息,提高识别率和检出率,及时给予治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本研究通过对焦虑、抑郁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查找危险因素,为早期预警及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地点选择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对象为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选择在2012年12月到2014年6月,要求是第一次的急性脑梗死。在患者发病3日内以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的相关资料,基本的资料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根据患者既往病史或实验室数据整理患者存在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凭自身的感受,以生活事件量表为模板,客观的、非指导性的,评定自己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医生通过影像学结果及体征确定病变部位及病变侧别;参考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级;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住院第2周首日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从入组患者中筛选出阳性病例,采用χ2检验、t检验比较PSD与非PSD及PSA与非PSA在相关因素上有无研究意义。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D、PSA独立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共入选200例患者,其中有180例进入结果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02例,年龄为41-77岁,平均年龄60.51±8.974,女性患者78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年龄61.97±7.892,经对比分析(t=1.123,P=0.263)比较年龄无显著性差异。焦虑患者70例,抑郁患者62例,焦虑抑郁共发病39例。脑梗死后焦虑的发病率为38.89%,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为34.4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变部位、病变侧别、高脂血症及日常生活能力这5个因素对脑梗死后焦虑、脑梗死后抑郁均有临床意义,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度这2项仅对脑梗死后焦虑有临床意义。为了避免淘汰一些有意义的变量以减少假阴性,上述相关因素再通过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若干变量,并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脑梗死后焦虑的危险因素是:神经缺损程度(OR=2.344;95%CI 1.436-3.827;P=0.001)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OR=1.139;95%CI 1.054-1.23;P=0.001),保护因素是社会支持度(OR=0.941;95%CI 0.908-0.974;P=0.001)。脑梗死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是神经缺损程度(OR=2.564;95%CI 1.666-3.948;P=0),保护因素是病变部位(OR=0.602;95%CI 0.378-0.958;P=0.032)。结论:神经缺损程度是PSA和PSD共同的危险因素,对于PSA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是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度是保护因素。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保护因素与病变部位相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Bik Ling Man;Yat Pang Fu;;Concurrent stenoses: A common etiology of stroke in Asians[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14年06期

2 陈国栋;潘先文;;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2年02期

3 姚军;吴文源;李春波;顾明君;韩玉麒;张秀珍;张稀翎;;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4期

4 吴恺,胡夏生,王作伟,王占胜;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卒中后抑郁[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5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波,史晓冬;香丹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干预作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2 黄俊臣,周纪平,李彦春;核桃承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辅助治疗作用的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3 庞家善,李树标,陈艳艳;自拟化痰祛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4 潘启明,张松林,兰小平;自拟偏瘫方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5 华卡;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药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6 郭汉强;醒脑净合息风通络化痰汤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7 张波,郑军,鲍远程,蔡永亮,陈怀珍,王艳昕,王晓旸,徐国存,杨兴涛;蕲蛇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及TCD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8 谢若男,李佩芳,杨满琴;神明贴敷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9 霍光旭;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10 张松林,伍彩华;早期康复并心理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英光;张紫萍;余卫;;丹参注射液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的临床研究[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华东;李文奇;冯晓东;席建明;张斌;李桥军;;不同体位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3 曾西;王德军;王留根;宋波;付伟锋;赵幸娜;赵晓乐;王辉;;间歇口腔营养管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4 吕红娟;;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七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十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进德;;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付晶晶;;银杏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邓英光;张紫萍;余卫;;丹参注射液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的临床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8 张恩达;郭树忠;;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雄鹰;李年贵;郑丽芬;闫青;李薇;徐殊;;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龚放华;;吞咽功能评定在防止脑卒中患者误吸中的应用价值[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灵芝;青中年脑梗死的OCSP分型、证候分布及其与影像学结果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梁静涛;气虚血瘀证MCAO大鼠子代的同种证候及疾病趋势诱导形成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周莉;基于循证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研制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升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综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郎建英;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朱蔓佳;中风偏瘫左属血右属气病机理论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毛天杰;颈动脉分叉形态对血流的影响及其与斑块形成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邓明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及动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遗传性危险因素筛查[D];中南大学;2010年

9 许东;急性脑梗死血小板高尔基体变化及sCD40L对脑缺血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刘宇;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景;正常人群和失语症患者听觉语义启动效应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金景;基底节区卒中患者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对比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孙昊;AL0X5A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华东地区脑卒中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4 张爱玲;Hcy代谢酶MTRR基因及Cystatin C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5 线滟;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冯丽媛;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陶然;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郇靖;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背伸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周围;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屈曲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姜海霞;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曹春艳;黄朝云;;脑卒中后抑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2 郑惠良;杨莹;齐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5期

3 贺军;徐文安;;脑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的诊断进展[J];医学综述;2009年22期

4 秦虹云,季建林;糖尿病共病抑郁障碍的成本分析研究现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1期

5 万崇华;李晓梅;赵旭东;杨玉萍;潘家华;周曾芬;杨铮;张晓磬;杨瑞雪;高丽;;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12期

6 龙洁,刘永珍,蔡焯基,柴滨,陆菁菁,贺佳丽,任艳萍;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年03期

7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

8 陶明,朱本章,李志刚,李素梅,赵宇辉;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继国;脑梗死复发因素的探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李钢;老年人脑梗死复发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3 李忠 ,辛岳 ,陈晓虹;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4 张海燕;;脑梗死再发危险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7期

5 廖耿;黎朝茂;江先娣;蓝崧;黄婉芸;李明生;;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年01期

6 周婷;丁美萍;;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年02期

7 李丰升;刘金敬;李永杰;古华新;;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率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3期

8 王贵玲;;焦虑抑郁干预治疗对再发脑梗死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04期

9 韦仕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复发68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年09期

10 杨博;梁峰;;定期输液对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军平;武霞;李晓玲;;脑梗死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易兴阳;潘继豹;陈存木;池丽芬;黄雪融;张顺开;;脑梗死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及机制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余小骊;刘俊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易兴阳;;脑梗死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及机制探讨[A];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C];2011年

5 郑志荣;李剑;;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乐;巫芳芳;李震;李彬;王娅;查溪静;李晓艳;姜丹;尹世杰;;丹红注射液联用前列地尔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贾跃进;孙保国;;滋阴温阳法对老年急性轻中度脑梗死的治疗和Ⅱ级预防作用的探讨[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易兴阳;池丽芬;张顺开;黄毅;陈存木;;第三部分 他汀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及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中作用[A];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C];2011年

9 谢旭芳;王卫真;冯莉莉;屈新辉;张昆南;;血清脂蛋白(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易兴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及他汀药在预防中的作用[A];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宪玲;[N];家庭医生报;2006年

2 陈芷若;[N];健康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军;饮茶对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姚丽娜;急性首次脑梗死后焦虑、抑郁障碍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代瑞宁;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汪亚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脑梗死病例特点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秀兰;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与不同类型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6 邬剑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脑梗死的发病趋势[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艳丽;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董智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4年

9 韩冰;脑梗死复发与血清脂联素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袁晓阳;影响脑梗死预后的血清标志物组合的研究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急性首次脑梗死后焦虑、抑郁障碍相关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86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