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0-17 18:02

  本文关键词: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北理工大学》 2015年

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金霞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分别进行侧脑室注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自噬特异性蛋白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192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使用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VD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3-MA组)、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组(Rap组)。每组又分为模型制备成功后1 w、2 w、4 w、8 w 4个亚组。2血管性痴呆模型制备:应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进行血管性痴呆模型制备,即电凝双侧椎动脉致永久性闭塞,24小时后反复短暂性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大鼠全脑缺血,制备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在术中只进行双侧椎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暴露,不予以阻断血流。3给药方法: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组大鼠于造模前30min,分别进行侧脑室注射3-甲基腺嘌呤和雷帕霉素。4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5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II(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MAP1-LC3II,即LC3II)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的比值;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突触后膜致密物质95(Postsynaptic density material 95,PSD-95),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 protein,GAP-43),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6采用OLYMPUS摄像显微镜(400×)摄像,并应用Motic Med 6.0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免疫印迹结果用Image J分析。7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变量间关系判断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Sham组相比较,VD组观察的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在1 d时无明显变化(P0.05),第2 d以后各观察时间点逃避潜伏期较Sham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均较Sham组少(均P0.05);与VD组比较,3-MA组大鼠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在1 d时无明显变化(P0.05),第2 d以后各测试时间点逃避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均增多(均P0.05);与VD组相比,Rap组大鼠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在1 d时无明显变化(P0.05),第2 d以后各测试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穿越平台的次数均减少(均P0.05)。2与Sham组比较,VD组各时间点LC3II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数及LC3II/LC3I的比值在1 w时较小,2 w增大,4 w时达到高峰,8 w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VD组比较,3-MA组各时间点LC3II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及LC3II/LC3I的比值水平较V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VD组比较,Rap组各时间点LC3II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及LC3II/LC3I的比值水平较V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与Sham组比较,VD组各时间点Syn、PSD-95、MAP-2蛋白表达均减少,GAP-43蛋白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VD组比较,3-MA组各时间点Syn、PSD-95、MAP-2、GAP-43蛋白表达水平较V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VD组比较,Rap组各时间点Syn、PSD-95、MAP-2、GAP-43蛋白表达水平较V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相关性分析结果示自噬相关蛋白LC3II或LC3II/LC3I与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呈负相关(均P0.01);自噬相关蛋白LC3II与GAP-43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自噬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自噬的发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减退。2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减少可能会减弱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3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噬可能会通过抑制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而加重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晓坤;罗钢;赵平;;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GAP-43表达的变化[J];河北医药;2014年17期

2 严恒林;沈馨亚;;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神经发育和再生[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3年02期

3 伍静;赵勇;师长宏;张海;;自噬的形态特征及分子调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20期

4 陈心;成蓓;王洪星;何平;葛晶;;渥曼青霉素阻断罗格列酮对人巨噬细胞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5 刘洋;孙建宁;董世芬;刘明;张易;张硕峰;;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2年08期

6 孙鹏;董涛;石秋艳;;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_1区神经细胞凋亡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登友,王国英,刘大庸,,胡耀民,钟世镇;GAP-43免疫组化和AChE染色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和再生实验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2 赵乌兰;王永华;王枫;;针刺及川芎嗪对急性药物性聋豚鼠耳蜗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 潘化平;冯慧;;针刺联合运动治疗对脑损伤患者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3期

4 苑振云;姜向明;王铭维;顾平;杨秀芬;苏冠丽;杨涛;李斌;;自愿运动对快速老化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范少地,许建中,李起鸿,吴康;缓慢牵伸肢体延长时周围神经损害及修复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43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孟繁东,鞠躬;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大鼠垂体前叶的分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7 王德贵,宋焱峰,张维胜,张福康,刘向文,侯一平;剥夺异相睡眠对大鼠海马结构突触囊泡膜蛋白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张建东,侯一平,宋焱峰,张朗,王德贵;大豆磷脂酰胆碱提高幼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素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9 李兵;张峰;胡国华;;大鼠海马CA3区突触素与慢性间歇性缺氧[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4期

10 肖启贤;陈子秋;郭伟韬;;突触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东医学;2010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莲芳;刘楠;李毓新;吉智;范秀博;高影;周琪;;通心络胶囊对脑卒中后不同程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并偏瘫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2 冯蓓蕾;;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A];睡眠疾病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会暨继续教育培训班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可;超微脑得健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相关信号GAP-43、Rho蛋白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胡怀强;复健片促进MCAO大鼠中枢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谢利;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满玉红;瑞香素对前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曹剑;巴西苏木素促进小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佟庆;归术益坤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张海鸿;腺病毒介导的BDNF基因脊髓内转移治疗神经根损伤及其机理[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8 陈加俊;脑梗死后脑可塑性机制及针刺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黄树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刘凤华;雌激素、NH1996神经保护和抗痴呆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正常高值血压者伴不同空腹血糖水平血清神经生长因子和生长相关蛋白43水平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李威;Nogo受体抑制剂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刘光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神经元GAP-43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4 张天彪;慢性铅暴露对仔鼠脑海马GAP-43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陈志斌;氯胺酮对SD幼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素、GAP-43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6 魏晓燕;Ⅰ.5-羟色胺、5-羟色胺2A受体参与调节呼吸中枢pre-B(?)tzinger complex的初步研究 Ⅱ.卵巢切除术后大鼠垂体前叶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表达增加[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7 谢晓;大鼠脊髓损伤后坐骨神经电兴奋性以及损伤脊髓GAP-43及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D];山东大学;2007年

8 张剑涛;大鼠颅脑外伤后生长相关蛋白-43及突触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超;家兔心肌梗死后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及其与心脏交感神经重构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10 张健;缺硒对鸡脑组织损伤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世萌,刘远洪,聂志余;栓线长度、直径及大鼠体重与栓线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关系的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张翠玲,刘立,任宇虹,周永清;脑缺血性损伤后的皮层突触再生与运动功能恢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3 王慧娟,苏丽英,李陈莉,邢敏,赵秀丽,赵春芳,王立轩;大鼠脑缺血后突触体素与突触密度的关系[J];解剖学杂志;2004年06期

4 刘明;孙建宁;董世芬;刘洋;胡惠平;唐婧姝;;梓醇对永久性脑缺血损伤大鼠恢复早期运动感觉功能和能量代谢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许金秀;杨牧;周红;;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J];四川动物;2010年03期

6 覃华丽,周雪,章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研究现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年02期

7 陈燕;;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年06期

8 刘洁,张迎春;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2期

9 陈永熙;王伟铭;周同;陈楠;;PPAR-γ作用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途径[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梁燕玲;张苏明;许康;;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蛋白I表达与细胞凋亡[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衰老从40岁开始[J];生物学通报;2004年08期

2 孙树敏;刘皓;;神经生长相关蛋白与突触可塑性[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席艳;万建华;邓锦波;;突触可塑性的生物物理学基础和体视学测量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年05期

4 肖胜;章军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和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张涛;;与突触可塑性相关的神经振荡和信息流研究(英文)[J];生理学报;2011年05期

6 唐玲;唐荣伟;唐晶;任筠筠;;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关系的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袁锦楣,李彤,杨俊华;突触可塑性研究——Ⅰ.整肌胆碱酯酶—银、金联合染色法的建立及意义[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8 周玲;杨世若;;短时程的突触可塑性[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2年04期

9 郭敏;李刚;;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J];神经药理学报;2013年06期

10 王晓英,张均田;突触可塑性与相关蛋白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慧;王青云;;突触可塑性影响下的第一类神经元网络的同步分析与放电转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吴鹏飞;胡壮丽;杨远坚;王芳;陈建国;;巯基化合物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及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3 董智强;陈旭;曹立梅;;神经激肽B1受体与突触可塑性[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建国;王芳;胡壮丽;王伟;吴文宁;;能量代谢调节激素对离子通道和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及其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5 吴正治;李明;李映红;张晓丽;贾秀琴;陈蔓茵;;天泰1号对自发老年性痴呆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电镜定量研究[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贺文彬;张俊龙;陈乃宏;;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突触可塑性的分子开关?[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雍政;颜玲娣;宫泽辉;;噻吩诺啡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8 吴巧凤;卢圣峰;余曙光;;沉默突触在突触可塑性及针灸促神经康复中的作用探讨[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澎涛;潘彦舒;黄启福;贾旭;严京;王永炎;;解毒通络方对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胡前胜;董胜璋;陈学敏;;神经细胞粘附分子与学习记忆[A];2003年全国免疫毒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都军区总医院 张虎军;[N];健康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玮;一种融合多种可塑性的脉冲神经网络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杨波;富勒醇对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离体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叶晨静;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对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赵江;研究突触后膜NMDA受体在突触内外侧向移位对突触可塑性的可能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5 高杨;非动作电位依赖的突触前后配对刺激诱导大鼠视皮层突触可塑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广辉;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动力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晓丽;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龄小鼠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李颖;应激对前额叶皮层、丘脑突触可塑性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云芝;基于突触可塑性的神经信息传递的模型构建及仿真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彭志勇;mTOR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可塑性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43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4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