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阿霉素载药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1 12:33

  本文关键词:阿霉素载药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3年

阿霉素载药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徐菁  

【摘要】:[研究背景]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肺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是目前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阿霉素(Doxorubicin, DOX)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然而该类药物毒性较大,长期应用可发生剂量依赖性的不可逆的心肌病变,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症状等,同时其多药耐药性的存在也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载体给药系统,例如脂质体、纳米粒和聚合胶束等作为一种新型的MDR逆转策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途径,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作为载体给药系统的一员,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发展而来聚合物胶束,近十年来深受青睐。当投入到水性介质中时,在体系自由能降低的驱动下,胶束的疏水段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微粒的内核。它既可以作为很多难溶性药物的微储库,又能避免药物在生物体内环境中失活。自组装形成的载药胶束是热力学、动力学稳定的体系,具有稳定、长效、安全等许多优良的性质,使得聚合物胶束成为难溶性药物理想的输送系统,且在药物释放、基因载体和诊断制剂等很多方面得到广泛地应用。 [研究目的] 本课题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聚己酸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和普朗尼克P105为高分子材料,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载药胶束,并对阿霉素载药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1.采用三种不同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聚己酸内酯和普朗尼克P105,阿霉素为模型药物,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载药胶束及空白胶束。共聚物胶束在水中的粒径分布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仪(DLS)进行测定。共聚物胶束的形态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HPLC法测定阿霉素载药胶束中阿霉素的含量。 2.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测定阿霉素和阿霉素载药胶束对肺癌细胞系A549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抑制曲线,来判别细胞毒作用的强弱。 3.阿霉素具有荧光性,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研究A549细胞对阿霉素和阿霉素载药胶束的摄取和滞留。 4.细胞吸收阿霉素载药胶束后,为了更精确观察药物在细胞内的分布,我们分别用Hoechst33342, MitoTracker Deep Red FM及LysoTracker Blue DND-22对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进行染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阿霉素载药胶束的细胞核及亚细胞结构的靶向分布。 5.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评价阿霉素载药胶束较阿霉素的放疗增敏效应。 [研究结果] 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阿霉素载药胶束及空载体胶束,粒子呈球型,颗粒状,无粘连。胶束的粒径多在100-200nm。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HPLC)测得样本在1.11-111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从而测出阿霉素载药胶束中药物浓度。 2.阿霉素载药胶束的抗肿瘤活性比普通阿霉素明显增强。空白PEG-PCL/P105聚合物胶束对细胞几乎没有毒性,说明阿霉素载药胶束是通过阿霉素,而并非药物载体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3.流式及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及滞留。结果显示在阿霉素药物浓度相同时,相同作用时间下,阿霉素载药胶束比普通阿霉素更容易被细胞摄取,阿霉素载药胶束在细胞内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4.阿霉素载药胶束和普通阿霉素的亚细胞定位大致相同。药物的红色荧光和LysoTracker Blue DND-22染色剂的荧光信号部分重叠,和MitoTracker Deep Red FM染色剂的荧光信号完全重叠,和Hoechst33342染色的荧光信号不重叠。实验结果证明细胞吸收阿霉素载药胶束或者阿霉素后,可以通过溶酶体途径转运。 5.与单纯放疗组相比,普通阿霉素或阿霉素载药胶束联合放疗组细胞生存曲线斜率更低。因此,阿霉素与阿霉素载药胶束都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同时,与放疗联合普通阿霉素组相比,放疗联合阿霉素载药胶束组对肿瘤细胞的放疗增敏效应更强。 [结论] 我们采用三种不同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PEG),聚己酸内酯(PCL)和普朗尼克P105,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制备合成了阿霉素载药胶束。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所制备的纳米胶束给药系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MTT结果证明阿霉素载药胶束的抗肿瘤活性比普通阿霉素明显增强而且空白PEG-PCL/P105聚合物胶束对细胞几乎没有毒性;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结果均表明阿霉素载药胶束较普通阿霉素更易被细胞摄取,在细胞内滞留时间延长;采用激光共聚焦手段测定阿霉素及阿霉素载药胶束亚细胞器定位,结果证明阿霉素载药胶束与溶酶体是部分共定位,与线粒体是共定位的,但没有与细胞核共定位;阿霉素载药胶束还具有比普通阿霉素更强的放疗增敏效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4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予,张覃沐;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的机理及防治[J];癌症;1991年03期

2 赵刚,祁静蕙,胡增华,杨晓红,黄力明,沈晓梅;国产阿霉素相同剂量不同用药方案静脉滴注药代动力学及疗效与毒副反应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2年05期

3 张懋贞,陆秋芬,袁方,荣烨之,唐新,顾滔;门冬氨酸钾镁拮抗阿霉素性心肌损伤的实验观察[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年05期

4 林树强,卢雨霖,刘通;15例患者使用阿霉素化疗后的即时心功能测定分析[J];癌症;1993年06期

5 何素梅,魏树礼,吴传斌,王培玉,,卢炜;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或肝组织中阿霉素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1994年04期

6 胡佳惠,马国营,张喜玲,刘德强;阿霉素脂质体中磷脂含量测定[J];西北药学杂志;1996年05期

7 陈江浩,王执民,吴道澄,徐山淡,陈海微,张洪新;阿霉素脂质体经肝动脉给药治疗大鼠肝肿瘤[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8 易平勇,王贵华,陈建安,卓德赋,马恩奇,潘自勤;吡喃阿霉素与阿霉素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的对比观察[J];实用肿瘤杂志;2000年03期

9 周兰兰,岑德意,王瑜,宋必卫,陈志武,方明,江勤;阿霉素缓释剂局部植入动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年06期

10 王华军,陈金水,陈小明,吴天敏,许昌声,谢良地;阿霉素致大鼠心衰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变化[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祥;颜美秋;邱利焱;金一;朱康杰;;基于两亲聚膦腈的聚合物胶束的合成及其初步体外评价[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细明;吴耀贵;戈伟;于皆平;;阿霉素对胃癌细胞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A];第二届湖北省肿瘤靶向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选[C];2007年

3 杨莉;耿宝琴;;氨磷汀对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药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何伟春;邢昌嬴;任胜利;郑东辉;钱军;姚春雷;赵秀芬;;霉酚酸酯及来氟米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杨文芝;;中药膏治疗阿霉素静滴局部外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A];河南省外科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6 李丽清;孙汉文;陈雪艳;;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阿霉素和丝裂霉素[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张引成;胡永升;李家伟;马冬;赵文清;;三叉神经痛306例治疗观察[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8 郑静;胡建达;黄毅;陈步远;;黄芩苷对耐阿霉素白血病细胞株HL-60/ADR增殖、凋亡的影响[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何晓晓;海罗;王柯敏;霍希琴;何春梅;;氟化钠催化合成阿霉素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及其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与成像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郭荣奎;;胃壁注射阿霉素治疗胃顽固性痛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兆东;[N];科技日报;2000年

2 明红;[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谭勇;[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记者 徐水元;[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钱自亮;[N];大众卫生报;2006年

6 金兆东;[N];科技日报;2003年

7 林峰;[N];科技日报;2005年

8 魏开敏;[N];大众卫生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谭勇;[N];医药经济报;2002年

10 ;[N];医药经济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艺旻;几种阳离子卟啉的生物学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潘耀柱;抑制自噬增加阿霉素对骨髓瘤细胞的促凋亡活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郭春宝;转染多药耐药基因提高小鼠肝癌化疗疗效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4 张德宝;人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蛋白质组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艳秋;nephrin、α3/β1-integrin及α-actinin在阿霉素肾病蛋白尿产生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郑联合;阿霉素联合微波诱导成骨肉瘤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蒋新宇;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翟文龙;内质网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对阿霉素耐药的机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安涛;NRG-1保护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韩荣飞;阿霉素诱导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菁;阿霉素载药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颜丽;转铁蛋白与阿霉素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评价[D];暨南大学;2005年

3 颜美秋;以两亲性聚膦腈为载体的阿霉素胶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D];浙江大学;2007年

4 刘金波;p53DNA-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和药物含量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翟登高;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物理性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勇智;白血病血脂变化与低密度脂蛋白—阿霉素复合物的制备及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7 李珂;阿霉素—交联葡聚糖磁性复合微粒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刘冰;阿霉素对大鼠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9 王阳威;胞质M-CSF通过PI3K诱导ABCG2的质膜转位介导MCF-7细胞对阿霉素耐药[D];南华大学;2011年

10 刘晖;阿霉素免疫脂质体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5年


  本文关键词:阿霉素载药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0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60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