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高加索人群银屑病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2 20:33

  本文关键词:高加索人群银屑病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医科大学》 2013年

高加索人群银屑病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相关性研究

潘倩  

【摘要】: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 OMIM#177900)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影响了全球1%~3%的人口,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和种族差异性。在汉族人群中银屑病的发病率约为0.123%,且以寻常型最多见(占患者总数的90%以上)。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该病由遗传、环境及自身免疫性因素共同作用致病。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开展,人们对银屑病易感基因的探索也不断深入,发现了很多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易感位点,包括MHC区域, IL12B, IL23A, IL23R, TNFAIP3, IL-13/IL-4, TNIP1, LCE基因簇,TRAF3IP2, ERAP1, PTTG1, CSMD1, GJB2, SERP1NB8, ZNF816A, NOS2, FBXL19,NFKBIA, IL28RA, REL, IFIH1和TYK2等。最近欧洲人群的几项GWAS研究发现,STAT2, TYK2, YDJC, REL, ZMIZ1和PRDX5基因与银屑病发病具有相关性,但其与汉族人群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目的1.通过对欧洲人群银屑病易感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进行基因分型,探寻报道的欧洲人群6个银屑病易感基因:REL, STAT2, TYK2, YTJC, ZMIZ1和PRDX5与中国汉族人群寻常型银屑病易感性的关联结果;2.依据获得的基因分型数据,运用基因型-表型分析法,寻找基因型与银屑病临床亚型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选择2208例汉族人银屑病病例和2208例种族、地域、性别、年龄等基本匹配的正常对照,应用Sequenom MassArrayTM质谱阵列技术对欧洲人群报道的银屑病易感SNP进行基因分型,运用PLINK1.07统计软件对每一个SNP在病例和对照中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针对汉族人银屑病的临床亚型(以发病年龄、有无家族史和是否伴发心血管疾病分类),对其易感的SNP关联结果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1.在选择的6个SNP中,有两个SNPs:rs1250544(ZMIZ1)和rs694739(PRDX5)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值分别为,P-hwe=4.14×10-17和P-hwe=8.87×10-4)。 2.等位基因分析: ⑴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SNP rs2066808(P等位基因=2.23×10-4)和SNP rs280519(P等位基因=0.017)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有统计学差异,而SNPs rs181359(P等位基因=0.075)和rs702873(P等位基因=0.633)等位基因频率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⑵以发病年龄分层:Ⅰ型银屑病组和II型银屑病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rs2066808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显示统计学差异(前者P等位基因=4.59×10-3,后者P等位基因=1.39×10-3);rs280519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仅在I型银屑病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等位基因=6.05×10-3),而II型银屑病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等位基因=0.605)。 ⑶以家族史分层:无家族史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rs2066808(P等位基因=5.36×10-4)和rs280519(P等位基因=0.02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而有家族史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此二个SNP病例与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前者P等位基因=0.06,后者P等位基因=0.26) ⑷以伴发疾病分层:无伴发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rs2066808(P等位基因=6.30×10-5)和rs280519(P等位基因=0.015)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伴发心血管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此二个SNP病例与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前者P等位基因=0.728;后者P等位基因=0.636)。 3.基因型分析: ⑴SNP rs2066808(P3基因型=1.0×10-)和SNP rs280519(P基因型=0.012)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⑵以发病年龄分层:rs2066808基因型分布频率在Ⅰ型银屑病组(P基因型=0.016)和II型银屑病组(P基因型=6.0×10-3)与对照组之间均显示统计学差异;rs280519基因型分布频率仅在I型银屑病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基因型=3.0×10-3),而II型银屑病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基因型=0.834)。 ⑶以家族史分层:无家族史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rs2066808(P基因型=2.0×10-3)和rs280519(P基因型=0.032)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而有家族史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前者P基因型=0.213,后者P基因型=0.059)。 ⑷以伴发疾病分层:无伴发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rs2066808和rs280519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前者P基因型=2.0×10-4;后者P基因型=0.023);而伴发心血管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此二个SNP病例与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前者P基因型=1.00;后者P基因型=0.659)。 结论1. STAT2基因上的SNP rs2066808和TYK2基因上的SNP rs280519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具有相关性,而REL基因上的SNP rs702873和YTJC基因上的SNPrs181359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无显著相关性。2. TYK2与I型银屑病发病相关而与II型银屑病发病无显著相关性,并且STAT2和TYK2与有家族史和伴发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8.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常树霞;陈永锋;;Th17细胞与银屑病[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年01期

2 吴歆;徐沪济;吴宁;;IL-23R的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1期

3 李洪武;;地蒽酚蜡棒短程接触疗法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0年04期

4 李敏;唐先发;朱诚垚;肖凤丽;任韵清;张安平;郑厚峰;杜文辉;孙良丹;杨森;张学军;;IL-12B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表型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任为;沈颂科;张晓燕;张弛;韩建文;孙良丹;崔勇;周文明;郑厚峰;周伏圣;杨森;张学军;;IL-23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关联分析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李珊珊;邵莉梅;张丽君;姜新;崔婧;左先波;崔勇;孙良丹;杨森;刘建军;张学军;;IL-23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表型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7 康恺;周晓鸿;;Th17细胞与银屑病[J];医学综述;2011年23期

8 贺勤;涂亚庭;刘业强;张霞;熊瑛;;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P,NK-1R和IL-23 p19基因的表达[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明;唐少文;沈洪兵;;IL12-IFNG基因多态与结核病遗传易感性和预后的关联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厚峰;MHC,LCE和IL12B基因交互作用与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刘春;梅毒免疫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蔡大幸;eIF4E、MMP-9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吴歆;IL-23R遗传变异、Th17细胞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5 刘军麟;PDCD1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银屑病关联研究的Meta-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6 陈超;ERAP1、ANTXR2、IL1R2、IL23R、JAK2和STAT3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7 王再兴;六个新的寻常型银屑病易感基因的鉴定[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罗权;Th17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健健;IL23R及IL17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珊珊;IL23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表型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任为;IL23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关联分析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4 李敏;IL12B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表型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森;;羟基脲治疗银屑病的调查[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5年02期

2 ;异体皮肤穴位移植埋藏治疗银屑病[J];陕西医学杂志;1977年01期

3 白忠林;肖淑芬;李连仲;;银屑病治疗药物介绍[J];黑龙江医学;1980年01期

4 许月林;;银屑病中的同形反应[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4年04期

5 张忠祥;;关于银屑病发病因素的探讨[J];青海医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6 王永贤;;治疗对银屑病中调钙蛋白水平的影响[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年05期

7 湖北省银屑病调查组;湖北省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年03期

8 全国银屑病流行调查组;邵长庚;张国威;包寅德;蒋仲元;韩国柱;顾恒;;全国1984年银屑病流行调查报告[J];皮肤病与性病;1989年01期

9 包寅德;曹元华;陈素玲;陶明波;徐建平;邵长庚;;江苏省泰州市及周围县八个乡的银屑病流行情况的调查报告[J];皮肤病与性病;1990年02期

10 耿建丽;;痣样银屑病[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衡;叶庆佾;郝飞;黄东平;唐书谦;黄秀英;张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TLA_4mRNA及蛋白的表达[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陈明星;姚亚南;王爱民;金群;;银康颗粒剂治疗银屑病252例临床观察[A];全国中药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冬云;彭振辉;谭升顺;楚瑞奇;刘平;马慧群;张盘谏;;PML表达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赵艳霞;陈学荣;李东明;;单味中药及其提取制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应用[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唐隽;郝飞;;银屑病治疗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杨佃会;王健;单秋华;赵颖;韩晶;;耳穴综合疗法治疗稳定期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郑敏;满孝勇;李伟;周炯;陈佳琦;李春明;蔡绥勍;;银屑病皮损上皮/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凤;李晓波;付永康;;银屑病合并白癜风1例[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郭杨;瞿幸;;中医药干预对银屑病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阎衡;叶庆佾;郝飞;麦跃;钟白玉;向明明;施宗萍;;CTLA_4Ig诱导银屑病Th1/Th2漂移的体外研究[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严少卫;[N];健康报;2009年

2 记者熊学莉 通讯员吴刘佳;[N];健康报;2010年

3 吴刘佳;[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刘钧天;[N];健康报;2011年

5 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主任医师 欧阳恒;[N];大众卫生报;2002年

6 皮肤科专家 杨美平 整理;[N];家庭医生报;2005年

7 杨可辅(作者系成都市青羊银屑病研究所主任医师);[N];四川日报;2001年

8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李斌 范斌;[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9 蒲成学;[N];中药报;2000年

1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陈周 张建中;[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搜寻中国汉族人银屑病易感基因[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周梅娟;凉血活血复方治疗进展期银屑病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3 周炯;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在硬皮病与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曹经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通过调控TGF-β1信号通路抑制HaCaT细胞生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慧;SERPINB1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史晓蔚;角蛋白17(K17)作为自身抗原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朱坤举;吸烟、饮酒与银屑病关联研究的meta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倪安红;IL-23/Th17轴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高春芳;转化生长因子βs及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10 吴丽莎;BSG基因功能性SNP与银屑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及生物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成;MHC区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许晓娟;银屑病与儿童孤独症的易感基因的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罗东;优化ALA-PDT的封包时间对豚鼠银屑病模型生物效应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4 颜文飞;NGF、KGF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和意义[D];浙江大学;2001年

5 葛宏松;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与HLA单倍型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林大东;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活性及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银屑病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张可欣;“斑发于阳明”理论指导银屑病辨证与治疗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赵艳霞;银屑病的发病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安仕萍;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LA-Cw位点等位基因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10 贺爱娟;消疕汤对银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NF-α、sICAM-1、MCP-1变化的观察[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高加索人群银屑病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2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e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