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67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6-12-31 13:25

  本文关键词:KLF6和Ki-67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4年

KLF6和Ki-67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

李虎羽  

【摘要】:背景 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为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因为其高度恶性、早期血道转移和淋巴道转移以及对化疗和放疗的抵抗,致使其成为皮肤肿瘤中进展快、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除外早期发现和治疗的病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依然是一个进展快速和治疗抵抗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发现和手术切除依然是现在主流的治疗观点。但对于已经发生浸润、转移或手术后发生的浸润转移,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病人自身、肿瘤特性以及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类型。然而,现今的预后判断几乎完全依赖一组有限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分析,虽然对本病预后有一些整体上的参考价值,但对更有意义的MM个性化治疗没有直接影响。 近年,用肿瘤组织的分子标志预测患者预后的有关研究正在被人们所重视,并已经取得初步的研究结果,即初步认定了恶性黑素瘤患者中最有预后价值的分子标志,它们分别是MCAM/MUC18,MMP-2及Ki67,PCNA和p16/INK4A。 KLF6基因,编码Krüppel样因子6(Krüppel-like factor6,KLF6),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定位于染色体10P15区域,是该区域发现的第二个肿瘤抑制基因,具有调节细胞发育、分化和增殖,以及加快细胞凋亡并参与细胞衰老调控的重要功能。做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KLF6基因功能失活在星形细胞瘤、前列腺癌、胃癌、肝癌以及结肠癌中已得到证实,但其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文献很少。目前,国外有关恶性黑素瘤中KLF-6与Ki67表达的研究报道仅有少量文献,国内还未见报道。为此,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皮肤恶性黑素瘤及皮内痣组织中KLF-6与Ki67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恶性黑素瘤发病机制及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为恶性黑素瘤的预防、预后分析和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目的 检测KLF-6与Ki-67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及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机制和肿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primary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PCMM)组织标本28例,转移性皮肤恶性黑素瘤(metastatic cutaneous malignantmelanoma, MCMM)17例,皮内痣30例。所有标本均来自于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经我院皮肤科、整形外科以及肿瘤科切除的肿瘤组织。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本院病理科病理确诊;②无其它系统恶性肿瘤病史;③首次治疗患者,或在取材前4周内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化疗及放射治疗者;④本试验设计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 2.方法:所有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PCMM、17例MCMM和30例皮内痣组织中KLF6和Ki-67蛋白的表达。 3.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总体差异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数据间的两两比较,检验水平α=0.05。 结果 1. KLF6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KLF6蛋白在PCMM、MCMM和皮内痣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1.43%、17.64%、100%。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浆或和细胞核,呈黄褐色细颗粒或均质状。KLF6在恶性黑素瘤组中为低表达,在皮内痣组中均为高表达,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皮内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M组与MC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细胞率平均值比较,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皮内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M组与MC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Ki-67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 Ki-67蛋白在PCMM组、MCMM组及皮内痣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6.67%。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呈棕褐色。Ki-67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中为高表达,在皮内痣组中为低表达或不表达,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皮内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MM组和MC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细胞率平均值比较,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皮内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M组与MC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KLF6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KLF6蛋白在恶性黑素瘤组中为低表达,在皮内痣组中为高表达。Ki-67蛋白表达与之相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368, P0.01)。 结论 KLF6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低表达;原发性CMM与转移性C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LF6蛋白与Ki-67蛋白表达负相关;提示KLF6蛋白低表达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形成可能有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9.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汉奎,刘晓琼,林洁,陈天渝,冯启胜,曾益新;鼻咽癌中KLF6基因突变的检测[J];癌症;2002年10期

2 王少平;亢黎莉;陈孝平;周鹤俊;周卫江;徐江;;KLF6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江龄;何常;刘俊玲;程明亮;;酒精性肝纤维化及肝癌大鼠Klf6及基因的表达[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 李娜;佟秀琴;;KLF6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年05期

3 姚俊岩,安靚,谢敏德,蔡林儿,孔怡琳,姚开泰,杨晓;鼻咽癌患者的Smad2/4基因突变分析[J];生物技术通讯;2004年06期

4 王少平;亢黎莉;陈孝平;周鹤俊;;Frequent Down-regulation and Deletion of KLF6 in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2010年04期

5 王少平;亢黎莉;陈孝平;周鹤俊;周卫江;徐江;;KLF6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6 周文波;邹灿;张有顺;胡洪生;朱正鹏;郑启昌;;Oct4及Wnt/β-Catenin在肝癌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4期

7 万晓娟;宋锐锋;陈玉龙;徐珂;徐峰;;KLF6和WWOX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06期

8 王夫景;杨茂鹏;于洪亮;杨维良;;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汉奎,刘晓琼,林洁,陈天渝,冯启胜,曾益新;鼻咽癌中KLF6基因突变的检测[J];癌症;2002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宁静,曾学思;恶性黑素瘤中端粒酶表达的意义[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3期

2 刘全忠,齐蔓莉,高硕,陈秋松;广泛转移恶性黑素瘤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12期

3 Aquilina S;Dalmas M.;Calleja N. ;刘艳;;马耳他1993—2002年侵袭性恶性黑素瘤的概况[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12期

4 韩睿;程浩;朱可建;;恶性黑素瘤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08期

5 戴文英;;恶性黑素瘤的退化[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4年03期

6 孙桂珍,刘瑞华,王蕊恒,王宏焰;恶性黑素瘤治疗的体会[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7 范雪莉,刘玉峰,刘辅仁;恶性黑素瘤14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年05期

8 宋永浩;外伤致拇指恶性黑素瘤一例[J];实用肿瘤杂志;2000年02期

9 高天文,刘玉峰;恶性黑素瘤治疗研究现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10 詹松;恶性黑素瘤诊断学进展[J];医学综述;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承新;高天文;刘玉峰;;恶性黑素瘤的预后因素[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韩睿;程浩;朱可建;叶俊;;恶性黑素瘤38例临床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马月红;陆洪光;;体外构建恶性黑素瘤模型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李航;;62例肢端恶性黑素瘤临床特征分析[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陈晓栋;;恶性黑素瘤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尹涛;钟连生;刘彦群;魏志平;李凤朝;;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业强;陶娟;王琳;李延;杨井;张晶;汪莹;涂亚庭;;缺氧诱导因子-1α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福伦;段彦娟;李斌;徐蓉;陈洁;;恶性黑素瘤五例[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远清;;肢端恶性黑素瘤2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韩睿;岑建萍;朱可建;程浩;;恶性黑素瘤[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 孙理 本报记者 姚艳春;[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衣晓峰;[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伍西明;[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伍西明;[N];光明日报;2006年

5 黄斌;[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燕玄;[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记者 蓝建中;[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8 ;[N];北京科技报;2007年

9 黄海平;[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王茜;[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嵘祎;pcDNA3.1-IGFBP7抑制鼠恶性黑素瘤生长的基因治疗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华;恶性黑素瘤的转录组学及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3 于建斌;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恶性黑素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杨洁;大麻素Ⅱ型受体激动剂在恶性黑素瘤中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5 刘业强;转铁蛋白受体介导Tf-PEI-shRNA complex内吞靶向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抑制恶性黑素瘤生长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林彤;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7 陈瑾;DKK1在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黑素瘤发生发展的调控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樊星;转录因子CUTL1在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蔡华华;恶性黑素瘤中SOX4的表达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途径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栾琪;HPSE-1和VEGF的相互上调:一种触发恶性黑素瘤进展的新型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睿;恶性黑素瘤临床特点与病理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2 刘小峰;无色素性恶性黑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3 谢杨新;环氧合酶-2在恶性黑素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4 徐文博;ABC转运蛋白ABCG2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0年

5 王静;尺寸均一的多功能纳米粒在恶性黑素瘤成像和治疗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静;皮肤恶性黑素瘤并发白癜风病例报告[D];武汉大学;2004年

7 殷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皮肤恶性黑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8 张怡;微管相关蛋白2基因对恶性黑素瘤增殖及侵袭影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9 李虎羽;KLF6和Ki-67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4年

10 李琳;S100A4蛋白、上皮钙粘素和乙酰肝素酶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KLF6和Ki-67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29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9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