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克隆性

发布时间:2021-12-23 20:47
  外阴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ms,HPV)感染引起的鳞状上皮增生性病变,主要经性活动传播,多数病变的致病因子是低危型HPV(主要是HPV6/11)。其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70%在30岁以下,但老年及儿童也可发病。尖锐湿疣的性质至今未确定,有的作者把它放在外阴炎症中讨论,有的则把这种病变归入鳞状上皮良性肿瘤的范畴,但缺乏确切证据。 为了探讨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性质,我们结合使用显微解剖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位点的克隆性检测,检查了以下组织的克隆组成:1)尖锐湿疣组织增生鳞状上皮;2)结构基本正常宫颈鳞状上皮;3)宫颈癌癌组织;4)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上述4种组织分析时均取其临近的结构基本正常组织作对照(正常宫颈上皮取其旁间质作对照)。此外,对于多克隆和单克隆性起源的尖锐湿疣标本,分别计算其所有视野的核分裂数和凋亡小体数,以观察两种不同起源的病变在细胞动力学上的差别。 对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子宫平滑肌瘤组织进行的检测显示,适于分析的4例标本均为单克隆性起源,这与用新鲜标本得到的结果一致,说明我们...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克隆性


正常宫颈组织克隆性分析代表性数据

嵌合性,标本,多克隆,中位数


度比值无明显变化.因此,可用同一标本的间质成份作为参照物,判断病变部位的鳞状上皮有无x染色体失活嵌合性丢失。在54例标本中,43例酶切前后两条带强度没有明显改变,表明其多克隆性质(图12A);10例在酶切后一条带完全消失(图12B),1例酶切后B带明显减弱(图12C),显示这些病变的X染色体失活嵌合性丢失,病变已经属于克隆性增生。4.4单克隆性湿痊病变核分裂指数较高如表1所示,单克隆增生标本的核分裂指数明显高于多克隆标本(中位数分别为2.22和0.31,u=2.87,P<0.01),但两种病变的凋亡小体计数无显著性差别(中位数分别为0.03和0.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克隆性[J]. 朱少君,苏勤,王淑芳,刁小莉,巩丽,刘节.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3(02)
[2]非放标AR基因多态性分析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的克隆性[J]. 刁小莉,苏勤,王淑芳,冯英明,刘节.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21)
[3]基于X染色体基因多态性的克隆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 苏勤,刘茜,王淑芳.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02)
[4]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的克隆性[J]. 王淑芳,苏勤,朱少君,刘节,胡灵芝,李东红.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02)
[5]HPV免疫组化和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在女阴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诊断中的价值[J]. 郑洪,李德祥,胡琼.  贵州医药. 2002(02)
[6]人乳头瘤病毒11型E6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架的克隆和鉴定[J]. 马军,闫晓彩,来宝长,王一理,司履生.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2001(05)
[7]子宫平滑肌瘤的克隆性分析(英文)[J]. 王淑芳,刘茜,张伟,刘节,苏勤.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17)
[8]挖空细胞在病理诊断尖锐湿疣中的诊断价值[J]. 黄宗明,杨守京,李青,晏培松,李良寿.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01)
[9]2063例人乳头瘤病毒原位杂交病理形态学分析[J]. 黄宗明,李青,杨守京,晏培松,胡沛臻,马福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0(05)
[10]女阴及子宫肿瘤人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的检测[J]. 丁守怡,吴荣,赵文翠.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0(03)



本文编号:3549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549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2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