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儿童疣状表皮痣临床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1 17:30
  研究背景疣状表皮痣(verrucous epidermal nevus,VEN)又称表皮痣、单侧痣、线状表皮痣等,被认为是一种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发育过度为特征的先天性嵌合型皮肤疾病。临床表现为肤色至棕褐色密集分布的疣状丘疹,皮损表面粗糙与周围皮肤界限清,多沿着Blaschko线分布。目前本病诊断多依靠临床表现及病理,因其皮损与临床上其他许多疾病相似,部分患者皮损不典型,且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病理活检受到限制,故临床上常出现误诊。本病在治疗上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统一特效的方法。虽然对于该病的研究国内外时有报道,但大多为个案报道,目前还缺乏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而且由于本病多发于儿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外貌及心理可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对VEN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等进行更加综合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加详细了解VEN提供依据。目的通过对101例确诊为疣状表皮痣的儿童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情况、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降低误诊、漏诊率,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 

【文章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儿童疣状表皮痣临床特点分析


家系图

图片,鳞屑,丘疹,效果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缝合术,其中1例效果满意,5例效果不满意且产生疤痕,2例行磨削术,效果不佳且遗留色沉。冷冻治疗5例,效果不满意,其中3例遗留色沉。光动力治疗1例,治疗效果满意。3.2临床表现本研究局限型VEN皮损多局限于躯体一处,表现为肤色至棕褐色密集分布的乳头瘤样丘疹,部分表面可有少许灰白色鳞屑,呈线状或斑片状分布。见图2;ILVEN皮损表现为黄色至红棕色疣状丘疹,表面粗糙、基底部位因炎症反应,呈现为暗红色,部分皮损因搔抓产生鳞屑、糜烂、渗出、结痂,皮损多沿着Blaschko线分布。见图3;泛发型VEN皮损面积较大,全身有多处皮损,表现为肤色至褐色的密集分布的角化性丘疹,部分皮损可附着有白色鳞屑,呈线状、片状、涡纹状排列,广泛分布于单侧或双侧躯体,严重者可如铠甲样分布于全身,外观似豪猪。见图4;部位VEN患者皮损表面毛发旺盛,累及头皮部位可表现为皮损处头发缺失。本研究101例患者中,其中25例有瘙痒,3例有疼痛,4例有灼热,1例有肿胀,1例有出血,76例无症状。详见表7。图2局限型VEN临床图片图3ILVEN临床图片Fig2.LocalizedVENclinicalpictureFig3.ILVENclinicalpicture

图片,鳞屑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缝合术,其中1例效果满意,5例效果不满意且产生疤痕,2例行磨削术,效果不佳且遗留色沉。冷冻治疗5例,效果不满意,其中3例遗留色沉。光动力治疗1例,治疗效果满意。3.2临床表现本研究局限型VEN皮损多局限于躯体一处,表现为肤色至棕褐色密集分布的乳头瘤样丘疹,部分表面可有少许灰白色鳞屑,呈线状或斑片状分布。见图2;ILVEN皮损表现为黄色至红棕色疣状丘疹,表面粗糙、基底部位因炎症反应,呈现为暗红色,部分皮损因搔抓产生鳞屑、糜烂、渗出、结痂,皮损多沿着Blaschko线分布。见图3;泛发型VEN皮损面积较大,全身有多处皮损,表现为肤色至褐色的密集分布的角化性丘疹,部分皮损可附着有白色鳞屑,呈线状、片状、涡纹状排列,广泛分布于单侧或双侧躯体,严重者可如铠甲样分布于全身,外观似豪猪。见图4;部位VEN患者皮损表面毛发旺盛,累及头皮部位可表现为皮损处头发缺失。本研究101例患者中,其中25例有瘙痒,3例有疼痛,4例有灼热,1例有肿胀,1例有出血,76例无症状。详见表7。图2局限型VEN临床图片图3ILVEN临床图片Fig2.LocalizedVENclinicalpictureFig3.ILVENclinicalpictur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疣状表皮痣的激光治疗进展[J]. 沈玲悦,姚敏,刘滢,周国瑜.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8(03)
[2]泛发型线状表皮痣2例[J]. 胡洁,张延,陈晓红,张更建,袁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12)
[3]泛发型线状表皮痣1例[J]. 梅册芳,伍尚华.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06)
[4]CO2激光治疗局限型疣状痣23例临床观察[J]. 曾颖,林琼珠,占魁.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2(03)
[5]机械磨削联合铒激光磨削治疗泛发性表皮痣临床观察[J]. 陈阳,彭铮,察鹏飞,张成聪.  中国美容医学. 2011(05)
[6]疣状表皮痣62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 曾跃平,渠涛,马东来,刘跃华,晋红中,孙秋宁,方凯,王宝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10)
[7]阿维A等治疗疣状痣16例临床观察[J]. 仵宁,谭升顺.  中国美容医学. 2009(02)
[8]Blaschko线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皮肤病[J]. 曹元华,何秀珍,夏隆庆.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02)
[9]咖啡牛奶斑继发为线状表皮痣1例[J]. 张秀春,傅强.  皮肤病与性病. 2003(04)
[10]41例疣状痣临床病理观察[J]. 王树同,赵可佳,高佩嘉.  浙江预防医学. 1998(10)

硕士论文
[1]表皮痣一家系报道并文献复习[D]. 李娜.山东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83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583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f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