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泛发型毛囊角化病1例

发布时间:2022-02-09 09:42
  <正>1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反复面颈部丘疹伴瘙痒30+年,播散至全身3个月。患者于30+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颈部出现米粒大小散在红褐色丘疹,质硬,伴轻微瘙痒。当地诊所考虑"痱",予以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佳,冬季时皮疹自行好转。此后,夏季皮疹反复出现,但冬天可完全消退。3个月前患者面颈部、四肢再次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红褐色丘疹,逐渐融合成斑块,并发展至全身皮肤。曾于当地医院、诊所反复就诊,均未明确诊断,给予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 

【文章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0,34(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泛发型毛囊角化病1例


毛囊角化病患者皮损

角化,毛囊,色域,多角形


皮肤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多角形或椭圆形淡黄色域

角化,乳头,谷粒,基底层


毛囊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KF),又称Darier病,是一种少见的由ATP2A2基因突变导致的角化过程异常的皮肤病[1],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人群患病率约1/50 000~1/100 000,家系发病是诊断KF的重要线索,但也有散发病例的报道。现已发现超过253种致病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插入、删除等,但尚未发现基因型与表型存在相关性[2]。另外环境因素、局部免疫失调、细胞凋亡、钙离子信号传导等多种因素参与该病发生发展[3]。本病常于10~20岁起病,其特征为脂溢性区角化过度性丘疹或斑块,其上常覆油腻性鳞屑或痂,拨开痂皮可见漏斗形小凹。腋下、腹股沟、臀沟等摩擦处可见明显乳头瘤样、增殖性皮损。常伴有掌跖角化过度和甲碎裂、纵纹、缺损等特征性甲损害。部分患者还可累及黏膜。本病少见,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组织病理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其特征是表皮角化过度伴乳头瘤样增生,可见特征性圆体和谷粒,棘层松解、基底层上可见裂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囊角化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唐志平,赵恬,张锡宝.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02)



本文编号:3616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616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7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