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07:08

  本文关键词: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病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2%~11%,皮肤真菌感染的30%和所有甲病的50%。甲真菌病治疗困难,疗程长,易于复发和再次感染,一直是皮肤科治疗上的棘手问题。甲真菌病不仅仅是变色、变形、变厚,而且还影响甲的功能和指/趾端功能。甲真菌病长期不愈,在人体也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真菌传染源,随着病甲的到处搔抓而使身体其他部位发生新的感染灶,而且通过接触传播,也可引起其他人的感染,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丹毒,蜂窝织炎,脓血症等全身症状严重的疾病。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广泛,甲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甲真菌病对患者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精神情绪及心理状态、社会活动和家庭活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病程越长、病甲累及范围越广、病甲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差,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因此积极明确甲真菌病的病因,对早期防治甲真菌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原发感染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有甲真菌病,虽然在同一家庭中可能存在交叉感染,但有研究表明夫妇双方中一方患甲真菌病,而另一方受感染的机会很小,而父母有感染者,子女的感染率明显增高。而且不同的原发感染者其病程的长短,以及病甲的临床表现,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均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可能与某些基因的易感性有关。 国外有少量的研究表明HLA-DRB等位基因与红色毛癣菌感染的甲真菌病相关,Asz-Sigall D等和Garcia-Romero MT等的研究结果分别表明HLA-DR6(HLA-DRB1*06)与HLA-DR8(HLA-DRB1*08)可能是混血墨西哥人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的拮抗基因和易感基因;Zaitz C等的研究结果表明HLA-DR53(HLA-DRB4)是巴西北欧犹太人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的拮抗基因。 HLA-DRB基因是HLA-Ⅱ类基因中的一种,HLA-Ⅱ类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HLA复合体着丝点的一端,包括数十个基因座位,经典的Ⅱ类基因一般指HLA-DR、HLA-DP和HLA-DQ,大约占1.0Mkb。DR亚区包括1个DRA基因及9个DRB基因,其中DRB1、DRB3、DRB4、DRB5是功能基因,DRB2和DRB6-9是假基因。DRB1恒表达,而DRB3、DRB4、DRB5座位则存在于不同的单倍型上,其位点的表达主要决定于与之连锁的DRB1等位基因的型别。已知HLA是人体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统,截至2006年7月,已确定的HLA复合体等位基因总数达到2641个,其中HLA-DRB1等位基因多达527个。HLA-DRB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体现在不同人种、民族、地域人群中等位基因的分布各不相同。 由于国外的研究均局限于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表明HLA-DRB等位基因与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相关,但有明显的地域和人种差异,且缺乏其他菌种感染的资料,而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所以我们收集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无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寻找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患者的易感或拮抗基因,以期从基因水平揭示甲真菌病的致病机制,为预防及治疗甲真菌病感染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理论基础。 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27例无系统疾患者甲真菌病的调查分析 1.1目的 了解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类型、致病真菌菌种构成及其分布。 1.2对象和方法 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非军人门诊)就诊的127例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的一般信息,采集病甲标本,同时对标本进行真菌学检查、培养及鉴定。 1.3结果 1)患者的一般情况 共收集患者127例,其中男60例,女67例,男:女为1:1.12。年龄3岁~83岁,平均年龄(38.94±15.51)岁。职业以办公室人员54例(42.52%)最为常见。 2)家庭成员感染情况 127例患者中有54例(42.52%)患者的一级亲属同时患有甲真菌病。96例已婚患者中,仅有15例患者的(15.63%)伴侣同时有甲真菌病。χ2=18.507,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病甲情况 60例男性患者中,指甲感染4(6.67%)例,趾甲感染35(58.33%)例,指趾甲感染21(35.00%)例:67例女性患者中,指甲感染6(8.96%)例,趾甲感染46(68.66%)例,指趾甲感染15(22.39%)例。趾甲感染共117例,病程从1周~50年,平均(8.33±0.91)年,指甲感染共46例,病程从1月~50年,平均(7.23±1.40)年。 4)病甲临床表现 在46例病变指甲和117例病变趾甲中,各种临床表现分别为指甲:近端甲下型0例(0.00%)、白色浅表型11例(23.91%)、全甲毁损型9例(19.57%)、远端侧位甲下型26例(56.52%);趾甲:近端甲下型4例(3.42%)、白色浅表型14例(11.97%)、全甲毁损型15例(12.82%)、远端侧位甲下型84例(71.97%)。合计病甲近端甲下型4例(2.45%)、白色浅表型25例(15.34%)、全甲毁损型24例(14.72%)、远端侧位甲下型110例(67.48%)。 5)培养阳性率 46份指甲标本培养阳性为35例(76.09%);117例趾甲标本培养阳性为85例(72.65%)。指甲,趾甲培养阳性率对比卡方检验χ2=0.201,P=0.65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培养结果 共收集指/趾甲标本46例和117例,其中真菌培养阳性有120(73.62%)例,在培养阳性的标本中,皮肤癣菌为101(84.17%)例,其中红色毛癣菌89(74.17%)例,为主要的感染菌种,红色毛癣菌混合感染13(10.83%)例,酵母5(4.17%)例,非皮肤癣菌的霉菌1(0.83%)例。 1.4结论 1)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男女比例1:1.12,职业以办公室人员(42.52%)最为多见,单纯指甲或趾甲感染者的年龄以21~30岁最常见,而指趾甲同时感染者的年龄以41~50岁最为常见。 2)在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中,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占有显著意义。 3)在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中,病甲的临床表现以远端侧位甲下型最为多见,以近端甲下型最为少见。 4)本次研究培养阳性率为73.62%,指/趾甲培养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5)本院就诊的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中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虽然单纯酵母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感染比较少,但混合感染有一定比例,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对于此类患者,尤其是久治不愈者,真菌学检查的意义更显重要,必要时选择兼顾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的广谱抗真菌药。 2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2.1目的 探讨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 2.2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48例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14例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等位基因分型。根据每一等位基因出现的次数计算该等位基因的阳性数,用基因频率估算式: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总数(例数×2)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采用χ2检验对甲真菌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的HLA-DRB等位基因逐一进行关联分析,应用SPSS for windows13.0版软件包处理数据,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判断标准,同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2.3结果 1)一般情况 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35.56±14.71)岁;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2.29±14.00)岁;对照组按照性别年龄与红色毛癣菌组一一配对(年龄之间差距≤2岁)共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35.60±14.36)岁。 2)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共检出DRB1等位基因13个,包括:DRB1*01、*03、*04、*07、*08、*09、*10、*11、*12、*13、*14、*15、*16;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组共检出DRB1等位基因10个,包括DRB1*01、*03、*04、*07、*09、*11、*12、*13、*14、*16,未检出DRB1*08、*10、*15。 3) HLA-DRB1各等位基因在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比较P值均≥0.05。 4)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组中HLA-DRB1*14等位基因阳性数为5,基因频率为17.86%,健康对照组中HLA-DRB1*14等位基因阳性数为3,基因频率为3.13%,两者基因频率相比较,P=0.0050.05。HLA-DRB1*15在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阳性频率数分别为0和16,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00%和16.67%,两者基因频率相比较,P=0.0210.05。 5) HLA-DRB3、DRB、DRB5各等位基因频率在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比较,P值均≥0.05。 6) HLA-DRB3、DRB4、DRB5各等位基因频率在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比较,P值均≥0.05。 2.4结论 1) HLA-DRB1等位基因可能与苏皖汉族人群甲的红色毛癣菌感染无明显相关; 2) HLA-DRB1*14可能是甲须癣毛癣菌感染的易感基因,而HLA-DRB1*15可能是甲须癣毛癣菌感染的拮抗基因; 3) HLA-DRB3、DRB4、DRB5等位基因可能与苏皖汉族人群甲的红色毛癣菌感染无明显相关; 4) HLA-DRB3、DRB4、DRB5等位基因可能与苏皖汉族人群甲的须癣毛癣菌感染无明显相关; 5)不同菌种感染所致的甲真菌病的遗传背景可能存在异质性。
【关键词】:甲真菌病 病原学 HLA-DRB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6
【目录】:
  • 摘要3-9
  • ABSTRACT9-19
  • 第一章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27例无系统疾患者甲真菌病的调查分析19-39
  • 前言19-20
  • 1 目的20
  • 2 对象与方法20-27
  • 3 结果27-35
  • 4 讨论35-38
  • 5 结论38-39
  • 第二章 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初步研究39-60
  • 前言39-41
  • 1 目的41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41-50
  • 3 结果50-56
  • 4 讨论56-59
  • 5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3
  • 综述63-73
  • 参考文献68-73
  • 附录73-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79-81
  • 致谢81-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少林,任燕兵,雷鹏程;甲真菌病的病理学诊断[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2 周文明!230022合肥,朱一元!230022合肥;甲真菌病的实验诊断方法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年05期

3 杨国玲,郭伟,高明阳,孙枫,谭雪晶;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64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年05期

4 付爱华,于杰,王强,邢天蕴;甲真菌病组织病理学及真菌学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5 李建民;伊曲康唑短程间歇冲击治疗甲真菌病34例报告[J];广西医学;1999年01期

6 甲真菌病调查协作组;甲真菌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7 张碧玫;三种治疗甲真菌病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师;2001年04期

8 Roberts DT ,Taylor WD ,Boyle J ,符美华 ,李筱芳 ,刘维达;甲真菌病治疗指南[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5期

9 李占国 ,郭金梅;国产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年05期

10 余进;李若瑜;;甲癣和甲真菌病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宗立;张建平;汪小敏;邵祺;胡佳圆;韩庆东;;甲真菌病患者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赵岚;王玲;;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不良反应分析[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3 刘洁;雷鹏程;应建明;高子芬;;PCR-RFLP用于甲真菌病病原菌诊断和鉴别[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许爱娥;刘维达;宋为民;李岷;;兰美抒治疗非皮肤癣菌性或混合感染性甲真菌病疗效观察[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许礼宾;蔡茂庆;张裕坤;龚四妹;宁苏莉;张耀龙;;伊曲康唑间隙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贾虹;刘训荃;;特比萘芬(兰美抒)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金海生;洪为松;刘继峰;许爱娥;;147例老年人群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及相关知识调查[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林华裕;;巴特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陈爱明;郭宁如;吴绍熙;;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计算尺的研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筱芳;吕桂霞;陈辉;沈永年;刘维达;;多重PCR诊断甲真菌病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教授 李福秋;甲真菌病治疗失败之 原因剖析与对策[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衣晓峰 庄磊;甲真菌病病原菌正在不断变迁[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王爱平;口服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安全性[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记者衣晓峰 靳万庆 通讯员庄磊;临床研究证实甲真菌病病原菌种发生变迁[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刘伟;甲真菌病的抗真菌药物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王雪敏;炎夏逼近:甲真菌抬头 治疗快准狠[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李艳佳;甲病“元凶” 逐个“通缉”[N];家庭医生报;2006年

8 卞宗沛;灰指甲 药物治[N];家庭医生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朱国旺;结合临床 关注皮肤科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衣晓峰 庄 磊;漂亮的指甲莫因真菌感染而污损[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国庆;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和酵母态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杨国玲;常见毛癣菌稳定性及核糖体基因分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姣;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冰;2011年吉林省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郝宏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甲真菌病的调查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4 孙晓岩;甲真菌病甲组织DNA提取方法及AP-PCR快速诊断的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5 杨伯艳;华西医院门诊甲真菌病病原菌构成及患者口服抗真菌药治疗依从性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杨崇艳;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的Meta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7 蒲秀红;2%盐酸布替萘芬乳膏的研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凤华;甲真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耐药性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9 田珂;甲真菌病患者血清IL-12、IFN-γ、NO、iNOS水平及其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10 刘强;体外甲真菌病模型的建立及甲板内外氟康唑药敏实验结果的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61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7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