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小汗腺螺旋腺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5 20:06
  目的探讨小汗腺螺旋腺瘤(ES)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E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和预后。结果送检带皮组织,皮肤表面光滑,局部呈暗红色或蓝色,皮下可见结节状肿物,最大径约0.8~2.0 cm,切面实性,境界清晰,部分可见包膜。低倍镜下见肿瘤位于真皮内,分叶状,境界清晰;高倍镜下见肿瘤由两种细胞构成,一种于细胞团中央,细胞核大、浅染;一种位于周边,形似基底细胞,细胞核小、深染。肿瘤伴有导管分化。6例患者均手术切除肿物,随访1.5个月~16.0年,无复发和恶变迹象。结论小汗腺螺旋腺瘤多发生于皮下,需依靠组织学活检明确诊断;肿瘤多呈良性,预后较好。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2020,15(21)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小汗腺螺旋腺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肿瘤位于真皮层,边界清,分叶状(HE×50)

细胞,瘤细胞,肿瘤,基底膜


ES的确诊依赖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作为辅助依据。镜下见肿瘤位于真皮内,与表皮不相连,呈单叶或多叶状分布,小叶边界清晰,由薄层的纤维性包膜分隔,其内瘤细胞密集、强嗜碱性,表皮大致正常,可累及皮下脂肪层。肿瘤由两种细胞成份构成,位于中央部的细胞体积稍大、界限不清,胞浆淡染或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空泡状,染色质颗粒状,可见嗜酸小核仁,核分裂像罕见;位于周边部的细胞体积较小、核浆比较大,形似基底细胞,细胞质嗜碱性,细胞核偏小、染色较深,核分裂像少见。肿瘤常常伴有导管分化的形态。瘤细胞索间可见粉染的基底膜样物质分隔,PAS染色阳性。部分肿瘤富含血管,少数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腔,形成血管瘤、血管球瘤等病。部分病例间质可见扩张的淋巴管样腔隙,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显示瘤细胞IKH-4阳性,提示小汗腺分化而来。另外,肿瘤细胞还可表达细胞角蛋白(CK)、CK7、CK8、CK18、上皮膜蛋白(EMA)及癌胚抗原(CEA)等。SMA和S-100阳性表达说明其向肌上皮细胞分化[6]。临床上ES常被误诊为其他伴疼痛的疾病,如多发性脂囊瘤、血管球瘤、平滑肌瘤、神经瘤或神经鞘瘤、血管脂肪瘤和颗粒细胞瘤等。另外,部分病例表皮常呈蓝色,易与蓝痣、血管肉瘤或黑色素瘤等混淆。因此,有赖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ES的诊断在显微镜下相对容易,有时因小的皮损导管分化不明显易误认为淋巴结。形态上,ES需鉴别:(1)真皮圆柱瘤。临床上常无症状,绝大部分发生于头颈部和头皮,女性多见,肿瘤界清,缺乏包膜,位于真皮内,镜下由多个小叶组成,呈拼板状结构镶嵌排列,瘤细胞间无淋巴细胞浸润。小叶周围有透明的基底膜,PAS染色在淀粉酶消化前后均阳性。而ES缺乏上述特点,但仍有部分(约30%)病例可伴有圆柱瘤分化,因此需注意鉴别。(2)血管球瘤、血管瘤。部分ES富含血管,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腔,因此易与血管球瘤、血管瘤等混淆。血管瘤和血管球瘤血管腔内含有血液,无导管结构,且肿瘤内通常无上皮成份,上皮标记如CK、EMA等表达阴性。此外,血管球瘤表达SMA、Vimentin及Ⅳ型胶原,偶可表达CD34;而血管瘤常表达CD31、CD34等。(3)基底细胞癌常与表皮基底部移行,内含黑色素颗粒,癌细胞核大、染色较深,异型性较大,核浆比高,核分裂像较易见,且常有癌周裂隙。而ES多位于皮下,与表皮不相连,分化程度较好,异型性不大。(4)小汗腺汗腺瘤常见于头颈和四肢,常为单发缓慢增大的实性或囊性结节,表皮为肉色、蓝色或红色,可伴出血、出汗、触痛等症。肿瘤无包膜,分叶状,部分病例与毛囊相连;镜下可见双相的细胞成份,一种细胞胞浆透明,核小、深染和偏位,另一种细胞圆形、纺锤形或多边形,胞浆嗜酸,核圆或椭圆,核仁明显;肿瘤细胞间缺乏淋巴组织,可与ES鉴别。此外,尚需与皮肤混合瘤、基底细胞腺瘤、管状腺癌等疾病鉴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皮肤小汗腺螺旋腺瘤恶变1例并文献复习[J]. 郭文若,陈奕昭,柳剑英,黄向阳,黄幼玉,黄惠珍.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11)
[2]呈带状分布的小汗腺螺旋腺瘤[J]. 闫洁,叶庆佾,杨希川,郝飞,韦应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7(04)



本文编号:3627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627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9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