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瘢痕疙瘩和腋臭患者调查及心理健康评估

发布时间:2017-06-02 15:15

  本文关键词:瘢痕疙瘩和腋臭患者调查及心理健康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本课题对2012年11月-2013年4月及2013年8月前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心理健康评估,了解瘢痕疙瘩的流行病学和瘢痕疙瘩患者心理健康情况以便提高其生活质量。 [方法]选择了符合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标准的127例瘢痕疙瘩患者,经专门培训过的医生询问详细情况并让患者填写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初发年龄、病程、形成原因、自觉症状、发作时间、家族史、既往治疗史、心理压力及3个主观开放性问题,并让患者认真填写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采用EpiData3.1及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z检验等统计学方法。(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总计有效问卷127例,男性57例(44.9%),女性70例(55.1%),性别比例1:1.23。最小的发病年龄为2岁,最大的72岁,平均发病年龄24.21±11.78岁。患者的就诊年龄在16-74岁之间,16-30岁年龄段的有77例(60.63%)。病程时间长短不一,69例(53.3%)在1-5年之间。手术后形成瘢痕疙瘩患者有19例(15.0%),因为创伤而形成的有11例(8.7%),烧伤患者2例(1.6%),人为损伤19例(15.0%),炎症形成的58例(45.7%),身体异物1例(0.8%),感染2例(1.6%)。自觉瘢痕疙瘩有瘙痒症状的有23人(18.1%),自觉疼痛者75人(59.1%),自觉发红者87人(68.5%),其他症状包括肿胀、发热、异味的患者有6人(4.7%)。 瘢痕疙瘩患者其中皮损长在暴露部位的92例(72.4%),非暴露部位有35例(27.6%)。单发的有35例(27.6%),有2处及以上的有92例(72.4%)。三代直系血亲有瘢痕疙瘩患者有32例(25.2%)。 经治疗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使用过类固醇激素治疗,在各种方案进行治疗之后,觉得效果非常好的仅13例(13.4%),觉得效果差的有20例(20.6%)。在本科/大专、研究生文化程度中的患者,对于迫切想治疗的期望值的比例最大,分别达到了45例(83.3%)、5例(71.4%)。 在自己觉得生活、学习、工作压力过大的患者中,有53例患者(89.8%)患者诉有病情复发或加重,表示没什么压力的30例患者中,仅有5例(16.7%)复发。 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当中,瘢痕疙瘩患者量表评分在抑郁、焦虑、恐怖方面高于全国常模组,具统计学差异;与腋臭相比,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以及精神病性方面低于腋臭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在3个开放性问题当中,患者最在意瘢痕疙瘩带来的美观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希望症状得到改善即可,同时比较重视遗传和形成原因。 [结论]1.任何年龄都有发生瘢痕疙瘩的可能,其发病平均年龄为24.21±11.78岁,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起形成原因多样,主要为炎症(45.7%)、手术(15.0%)、人为损伤(15.0%)。瘢痕疙瘩患者主要的自觉症状为发红(68.5%)及疼痛(59.15). 2.瘢痕疙瘩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其比例各种族、人群高低不一,根据此次的调查及我国的文献,中国人的瘢痕家族遗传大概在25%-30%之间。 3.瘢痕疙瘩主要以多发为主(72.4%),以躯干(主要为前胸、后背)高张力部位为高发病区域(64.6%)。 4.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患者治疗期望值高低成相关性,有学习、生活、工作压力越大的患者越容易造成瘢痕疙瘩的复发及加重的趋势(X2=53.539,P0.01)。 5.总体来讲,瘢痕疙瘩患者在心理的某些方面与正常群是存在着差异的,但与腋臭等气味性会影响到他人的疾病相比较则相对乐观。 6.从患者主观性问题回答来看,患者更在意瘢痕疙瘩所带来的外观影响和造成的不适,对于其治疗的目的也更集中在皮损外观的改变,因此,如果医生在对患者进行疾病诊疗的同时介绍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获得患者良好的依从性,提高疗效。 [目的]本课题对2012年10月-2013年1月前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腋臭(Axillary osmidrosis, AO)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心理健康评估,以了解腋臭的流行病学和腋臭患者心理健康情况。 [方法]选择了119例腋下能自行发出有刺鼻性特殊气味的患者。经专门培训过的医生询问详细情况并让患者填写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家族遗传情况、形成时间等,并让患者认真填写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非参数统计、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z检验等统计方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总计有效问卷119例,男性34例(28.6%),女性85例(71.4%),性别比例1:2.5。起病年龄从10岁至37岁不等,起病年龄均值为16.1±4.7,11-20岁时发病的患者为103例(86.6%)。就诊年龄从14岁至47岁不等,就诊年龄平均值为27.3±7.5,其中21-30岁患者61例(51.3%)。就诊患者文化程度当中,具有本科/大专文化水平比例最高,有63例(52.9%)。患者病程为1至31年,其平均病程时间为11.2±6.7年。 腋臭患者三代以内直系血亲同样有腋臭的患者有81例(68.1%):三代以内直系血亲遗传有足部臭汗症的38例(31.9%)。 119例患者中,色汗症患者有76例(63.7%),绝大多数为黄色;外耳道有油性耵聍的患者有104例(87.4%);多汗部位以腋窝和足部的比例最大,分别为83.8%、7.7%。 承认腋臭会给自己带来烦恼的患者有114例(95.8%);天气炎热腋下气味加重时,会刻意回避与他人接触的患者有93例(78.2%);承认与他人接触时会觉得自卑的患者有66例(55.5%)。 SCL-90评分当中,总症状指数在1-1.5分之间属于正常范围的患者仅61例(51.3%),1.5-2.5分之间的患者54例(45.4%),2.5-3.5分的患者有4例(3.4%)。病情活动时,病情加重,其总症状指数评分越高,X2=14.277,P0.01。腋臭患者SCL-90评分与全国常模组比较中发现,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腋臭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6.1±4.7岁,绝大部分集中于11-20岁年龄段(86.6%)。 2.119例患者家族遗传率达68.1%,足部臭汗症遗传率达31.9%。 3.有63.7%的腋臭患者表现有色汗症,除了大多以黄色为主(96.1%)以外,还有黑色和棕色的表现。有87.5%的腋臭患者有外耳道油性耵聍的表现,所有参加调查的患者均诉自己腋窝多汗,此外,足部位列于多汗部位的第二位。 4.大部分患者承认腋臭会给自己带来烦恼、会刻意回避与他人接触,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认为自己因为此病有自卑的心理。 5.腋臭患者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与正常人有差异的,并且随着病情加重,其心理状况越不容乐观。
【关键词】:瘢痕疙瘩 SCL-90 流行病学 心理学 腋臭 SCL-90 流行病学 心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22;R758.741
【目录】:
  • 第一部分 瘢痕疙瘩患者调查及心理健康评估5-42
  • 英文~.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2
  • 资料和方法12-14
  • 结果14-25
  • 讨论25-30
  • 全文小结30-31
  • 参考文献31-35
  • 附件 (1)35-42
  • 第二部分 腋臭患者调查及心理健康评估42-67
  • 英文缩略语表42-43
  • 中文摘要43-45
  • 英文摘要45-47
  • 前言47-48
  • 资料和方法48-49
  • 结果49-56
  • 讨论56-58
  • 全文小结58-59
  • 参考文献59-61
  • 附件(2)61-67
  • 文献综述67-75
  • 参考文献73-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金华,卢玉洁;瘢痕疙瘩的门诊治疗[J];河北医学;2005年06期

2 杨崇格,冯丽娟;30例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05年05期

3 窦玺,关光辉,王丽君;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方法[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05期

4 张一卓;;三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04期

5 陈阳;高建华;刘晓军;严欣;宋玫;;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发病特点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1期

6 靳瑾;高建华;;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0期

7 刘启亮;孙婷婷;;瘢痕疙瘩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8 李蜀光;魏海刚;邱雅;陈蕾;许海凤;陈玉婷;;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治疗66例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7期

9 高扬;高凤山;李虎;董继英;;瘢痕疙瘩克隆状态的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年05期

10 宗宪磊;姜笃银;蔡景龙;徐斌;;瘢痕疙瘩的肿瘤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军;金小峰;刘军;;瘢痕疙瘩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观察[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惠斌;陈芳;;手术配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杨;郭树忠;张曦;卢丙仑;舒茂国;;难治性瘢痕疙瘩联合治疗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杨;郭树忠;张曦;卢丙仑;舒茂国;;难治性瘢痕疙瘩联合治疗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杨崇格;冯丽娟;;30例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佳奇;胡大海;;瘢痕疙瘩形成机制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惠斌;陈芳;马幼平;吴鹏;付妍婕;马东顺;蒋卫东;;手术配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姚平;李宏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在瘢痕疙瘩中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医学美容暨整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晓强;赵建红;赵涛;;手术切除联合电子束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回顾性分析[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卢彬;陆洪光;;瘢痕疙瘩的病因及其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伍;瘢痕疙瘩该如何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衣晓峰;治疗瘢痕疙瘩 避免步入误区[N];健康报;2004年

3 皮肤科 黎胜强;瘢痕疙瘩的防治[N];家庭医生报;2003年

4 特约记者 衣晓峰;治疗瘢痕疙瘩 避免步入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5 水天;同息通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 王连召;瘢痕疙瘩不能一切了之[N];健康报;2008年

7 武警总医院 白晓东 陶海;瘢痕疙瘩综合治疗不复发[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胡献国(副主任医师);巧除瘢痕疙瘩[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9 赵晴晴;瘢痕疙瘩咋治疗?[N];健康时报;2004年

10 河北 主治医师 胡松;祛除瘢痕疙瘩外治方[N];家庭医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运春;前胸部瘢痕疙瘩微循环与胶原表达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罗勇;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标志蛋白的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3 陈晓栋;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4 朱飞;中国汉族人瘢痕疙瘩易感基因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5 夏炜;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差异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焦虎;瘢痕疙瘩自身免疫疾病特征和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为治疗靶点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王强;手术结合术后5%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杨志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刘振中;生物筛选转化生长因子-β1噬菌体模拟肽及其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周剑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幸蕙;应用电子线对瘢痕疙瘩术后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去除剖腹产及隆乳手术造成之瘢痕疙瘩[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2 丁丽;手术联合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辉正;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治疗70例回顾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孟洪君;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治疗57例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郭雷洋;瘢痕疙瘩微淋巴管密度与侵袭性生长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6 丁云鹏;两种瘢痕疙瘩综合治疗方案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道日娜;V形离断式术式治疗耳廓瘢痕疙瘩[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8 高伟成;手术联合电子线放射治疗瘢痕疙瘩257例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9 赵文君;端粒酶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09年

10 李永峰;雷帕霉素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瘢痕疙瘩和腋臭患者调查及心理健康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415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b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