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白癜风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发布时间:2017-07-13 16:29

  本文关键词:白癜风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更多相关文章: 白癜风 系统性红斑狼疮


【摘要】:正患者男,49岁。因头面部、双手出现色素脱失斑3年,面部红斑、脱屑,伴瘙痒10个月于2013年10月11日来我科住院治疗。3年前患者头面部、双手背无明显诱因出现色素脱失斑,边界清楚,逐渐扩大,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口服及外用药物等治疗(具体不详,未经紫外线照射治疗),近1年来白癜风皮损无扩大,病情稳定。10个月前患者双耳郭无明显诱因起红斑,脱屑。红斑逐渐增多,扩散至双上肢、胸背部,
【作者单位】: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白癜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分类号】:R758.41;R758.62
【正文快照】: A、B:头面部正侧面可见数块边界清楚的色素脱失斑,部分发红,表面散在丘疹,粘着性灰白色鳞屑,部分皮损表面轻度萎缩,散在血痂,部分眉毛及胡须发白;C:双手背界限清楚的色素脱失斑,表面散在丘疹,粘着性灰白色鳞屑,部分皮损表面轻度萎缩,双上肢散在水肿性红斑,其上散在丘疹及灰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萍英,孙越,韩菁,吴瑞勤,胡捷,朱光斗;白癜风与甲状腺功能亢进[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年06期

2 周萍英,吴瑞勤,朱慧琴,朱光斗;白癜风伴发银屑病14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2期

3 彭少文,杨希川,叶庆佾,郝飞,邓军;斑秃伴白癜风和盘状红斑狼疮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11期

4 董军,吴晓敏,董晓燕;白癜风伴发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文玉;吴广;邓帆;冯珊珊;周晖;;因白癜风就诊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6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1年14期

2 周萍英;朱慧琴;韩菁;;白癜风并发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07期

3 田伟,任军,张莉,金德蕙;白癜风伴发寻常型银屑病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年06期

4 刘趁芬;刘红霞;;银屑病合并白癜风、褐甲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年09期

5 商永明;姜峰;李金香;;N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伴发银屑病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年12期

6 杨敏;常建民;;寻常型银屑病并发白癜风2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2期

7 吕静;刘娟娟;刁庆春;朱小娟;薛梅;;白癜风420例临床特点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年12期

8 王佳薇;赵艳;汪京峡;张莉;梁丽;陈阳;;白癜风患者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的测定与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5年08期

9 姚蕾;李珊山;;白癜风合并普秃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8年03期

10 刘久利;白彦萍;尤立平;王玉玲;朴珉贞;杨顶权;;巨大盘状红斑狼疮伴白癜风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汤芦艳;维生素D衍生物治疗白癜风的临床观察及对黑素细胞生物学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隽;成人白癜风临床及免疫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丁俐元;斑秃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贾名妍;白癜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铁君;白癜风650例临床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年05期

2 林璋明,朱光斗;白癜风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初步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年06期

3 周萍英,朱光斗;68例白癜风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年01期

4 李占国,秦社灵,张长军;56例斑秃患者心理调查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1998年01期

5 李萍;同一个部位患白癜风和斑秃1例[J];皮肤病与性病;1999年02期

6 王玮,吴斌,郝秀杰,李兰英;斑秃、白癜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祖华,邱夏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α_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2 许杰州,曾庆馀,肖征宇;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3 刘钢,王兰兰,谢其冰,李立新,王忠明,林懋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的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4 陈蓓,唐福林;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5 李彩凤,江载芳,何晓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6 梁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探讨[J];华夏医学;2000年06期

7 何惠英,王海鹰,叶小英;8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指标测定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9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10 唐蓉,王黎敏,叶任高,姜宗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蓓;林进;徐立勤;徐丹怡;曹恒;孙德本;;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2例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于晓春;;一例以头痛、抽搐、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例报告[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建文;张学军;;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成;张安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蔼平;白琳;任宝娣;;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6例疗效观察[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6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8 安莉萍;辛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9 阎小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10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张细凤;调节免疫中成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D];山东大学;2014年

4 王静;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预后的统计模型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5 潘发明;中国汉族人群免疫球蛋白受体家族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6 张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魏华;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弓娟琴;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凋亡及其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王斌;白细胞介素-10基因5'端侧翼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迪;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组学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何伟;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9年

3 郑嵘君;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4 温蝶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内热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远期疗效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吴会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郝晓红;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孙乐栋;系统性红斑狼疮内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8 刘新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9 楼波;血浆骨桥蛋白检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胡以松;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37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537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f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