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中国汉族人银屑病外显子测序发现3个新的易感位点

发布时间:2017-07-16 18:12

  本文关键词:中国汉族人银屑病外显子测序发现3个新的易感位点


  更多相关文章: 银屑病 单核苷酸变异 外显子测序 易感基因 遗传学


【摘要】: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的多因素的皮肤疾病,该病以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附着银色的鳞片为特征。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炎症介质的异常产生在银屑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数学者认为银屑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该病是由多个易感基因共同参与的复杂性疾病。银屑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地差异较大,与种族、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有关。总体上,高加索人群的患病率约为2-3%,而日本人的患病率较低且绝大多数银屑病患者为散发。我国银屑病的患病率约为0.123%,总患病人数接近1,000万例,分布趋势表现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国内104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二级亲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一、二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67.04%和46.59%,且随亲缘系数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国内外学者在银屑病遗传学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疾病易感基因/区域。“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方法是研究孟德尔遗传模式疾病遗传学基础、发现疾病致病基因的主要方法。在上个世纪末,科学家们尝试着把遗传连锁分析研究的方法应用到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研究中。目前,通过连锁分析方法运用定位克隆和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共计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发现了10个银屑病易感位点:1q21、1p、3q21、4q、4q31-q34、6p21.33、16q、17q25、18p11.23和19p13。随着分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分型成本的不断降低、覆盖整个人类基因组的高通量商业化SNP检测芯片的出现和不断更新,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得到发展。国内外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GWAS发现了超过40个银屑病易感基因或位点。然而,目前发现的风险变异大多数可能仅是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这些易感基因的功能性编码变异,尤其是低频和罕见的变异在GWAS研究中被忽略,因此没有进行系统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评估功能性编码变异在整个银屑病遗传度上的贡献,并试图发现银屑病的其他关联信号。 方法我们在两个独立中国汉族人群(包括21,309例样本)中对功能性编码变异进行大规模测序分析研究。首先,我们对781例患者和676例对照样本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数据进行全基因非同义单核苷酸变异(SNVs)分析,并在9,946例患者和9,906例对照的1,326个候选基因的靶向测序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对于非编码区域SNVs,我们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并在大规模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对22个提示SNVs在另外一个独立中国汉族人群(4,480例患者和6,521例对照)中进行验证实验,以发现银屑病的其他关联信号。 结果对于非同义SNVs,我们发现6个常见和低频SNVs在两个独立的测序样本(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靶向测序)中关联性一致,并在联合分析中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水平,包括IL23R基因上的chr1:67421184(c.G530A)(P_(exome-target)=1.94×10~(-11),OR=0.72)、GJB2基因上的rs72474224(c.G324A)(P_(exome-target)=7.46×10~(-11),OR=1.34)、LCE3D基因上的rs512208(c.C185A)(P_(exome-target)=2.92×10~(-23),OR=1.24)、ERAP1基因上的rs27044(c.C2535G)(P_(exome-target)=2.16×10~(-14),OR=0.86)和rs26653(c.G727C)(P_(exome-target)=5.27×10~(-12),OR=0.87)以及ZNF816A基因上的rs12459008(c.T590A)(P_(exome-target)=2.25×10~(-9),OR=0.88)。在FUT2基因上,我们发现一个常见错义变异rs1047781(c.A418T)(P_(exome-target)=2.78×10~(-6),OR=1.10)和两个罕见错义变异(chr19:53898296/c.C271T和chr19:53898541/c.C516G)(P_(exome-target)=5.51×10-5,OR=3.61和P_(exome-target)=2.92×10-3,OR=6.92)具有提示相关性。对于非编码SNVs,我们验证了既往报道的4个银屑病易感基因,包括IL12B(rs2288831,P_(exome-target)=2.30×10-20,OR=0.83)、IFIH1(rs13431841,P_(exome-target)=2.96×10~(-09),OR=0.83)、ERAP1(rs27043,P_(exome-target)=6.50×10~(-12),OR=0.87)和RNF114(rs4647954,Pcombined=2.41×10~(-07),OR=1.09),并发现了3个新的易感位点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水平,包括NFKB1(rs1020760,P_(exome-target)=2.19×10~(-08),OR=1.12;rs1609798,P_(exome-target)=9.87×10~(-08),OR=1.12),12p13.3(rs758739,Pcombined=4.08×10~(-08),OR=0.91;rs2243750,Pcombined=4.38×10~(-08),OR=0.91)和17q12(rs10852936,Pcombined=1.96×10~(-08),OR=1.10;rs12936231,Pcombined=5.02×10~(-08),OR=1.10)。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两个位点具有提示意义,分别是3p21.31(rs1863837,Pcombined=3.91×10~(-07),,OR=0.90)和17q25(rs3744017,Pcombined=5.83×10~(-07),OR=1.12)。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编码区变异,至少是低频或者罕见非同变异对银屑病的整体遗传度贡献非常有限,此外,本研究增加了银屑病确定的风险位点数量。
【关键词】:银屑病 单核苷酸变异 外显子测序 易感基因 遗传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8.63;R394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6-9
  • 中文摘要9-12
  • 英文摘要12-17
  • 1.引言17-25
  • 1.1 研究背景17-23
  • 1.2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方案23-25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5-59
  • 2.1 研究对象25-26
  • 2.2 实验试剂26-27
  • 2.3 研究仪器27-29
  • 2.4 电子数据库和分析软件29-33
  • 2.5 DNA 提取与标化33-37
  • 2.6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靶向测序37-45
  • 2.7 Sequenom MassArray 系统基因分型45-56
  • 2.8 数据分析56-59
  • 3 结果59-102
  • 3.1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阶段59-69
  • 3.2 靶向测序阶段69-72
  • 3.3 已知免疫疾病相关候选基因的非同义风险 SNVs72-86
  • 3.4 既往报道的易感基因非同义 SNVs 验证情况86-89
  • 3.5 错义风险 SNVs 和既往 GWAS 报道的 SNPs 的条件回归分析和单体型分析89-92
  • 3.6 已知免疫疾病相关基因以外的非同义风险 SNVs92
  • 3.7 对罕见非同义变异的 gene-based 关联分析92-95
  • 3.8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靶向测序对非编码区域易感基因发现情况95-98
  • 3.9 基因分型验证试验结果98-102
  • 4 讨论102-113
  • 5 结论113-114
  • 参考文献114-126
  • 附录126-132
  • 致谢132-133
  • 课题综述133-167
  • 参考文献154-1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涛;;关节炎,危害不仅在关节[J];现代养生;2007年03期

2 马培奇;;银屑病治疗药物发展现状、研发进展和市场趋势[J];上海医药;2010年04期

3 高爱霞;;伴发银屑病性关节炎的AIDS 1例[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年06期

4 许月林;;银屑病性关节炎:临床亚型和组织相容性抗原[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8年04期

5 刘承煌;候爱琴;康克非;樊建开;;银屑病患者血清IgE的研究[J];上海医学;1990年05期

6 晏晓颖;何国平;;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10年02期

7 赵宇靖;陈舜英;唐文浩;;银屑病性关节炎的X线诊断及鉴别[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1期

8 王俐;;银屑病性关节炎——220例分析[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8年04期

9 钟铭英;;在具有HLA—DR阳性角朊细胞的银屑病患者中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9年02期

10 邝捷;;银屑病和关节炎[J];皮肤病与性病;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宏萍;刘丽文;周晓东;陈定章;景卫;;银屑病性关节炎的超声和X线检查比较[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虞伟衡;高克加;;银屑病性关节炎症状改善与皮疹关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杨雁;杨静;段西凌;李薇;;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TGF-β1的检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宋彦;刘玉楠;;银屑病性关节炎病人护理查房的方法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孙良丹;杨森;范星;严开林;梁燕华;高敏;崔勇;肖风丽;杜文辉;张恺悦;黄巍;刘建军;张学军;;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一个新的易感位点9q33-9q34[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孙良丹;杨森;张学军;;中国汉族人银屑病易感位点9q33-q34的连锁精细定位[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金迎;滕卫平;贲松涛;黄薇;张静;熊晓艳;;中国北方Graves’病多发家系染色体20q区易感位点的筛查[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金诗怡;施若非;郑捷;;中国人群银屑病易感位点的检测[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李佳;滕卫平;单忠艳;于扬;侯新;毛金媛;;中国汉族Graves病与染色体5q31区的连锁分析[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严开林;黄薇;张学军;杨森;肖风丽;范星;高敏;崔勇;王培光;孙良丹;张国龙;陈建军;王志敏;王大治;张凯悦;刘建军;;银屑病易感位点PSORS9精细定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风湿科教授 李娟 本报记者 王雪敏 曾令浩 整理;TNF——α拮抗剂:改善银屑病症状“有功”[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石永进 诸葛明;获批治疗性全人单克隆抗体临床曙光显现[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陶春祥;四环素类药抗风湿新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通讯员 陈亚新 蔡心轶 记者 程守勤;我国专家发现国人肺癌易感位点[N];健康报;2011年

5 方明;我国治疗Ⅱ型糖尿病获重大突破[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记者 徐述湘;我国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研究获重大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张学军 教授 整理 本报记者 冯立中;跃上人类基因组“第三次浪潮”[N];健康报;2009年

8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丁长明;我国发现汉族人红斑狼疮易感基因[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吴长锋;我首先发现汉族人红斑狼疮易感基因[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婉婉;开拓创新育英才[N];安徽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宇俊;中国汉族人银屑病外显子测序发现3个新的易感位点[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再兴;六个新的寻常型银屑病易感基因的鉴定[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晏晓颖;银屑病患者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李伟;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核质转运障碍的机制与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罗权;Th17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何素敏;银屑病易感位点LCE3C_LCE3B-del与HLA-Cw6交互作用meta分析及LCE3C_LCE3B-del单倍型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郑厚峰;MHC,LCE和IL12B基因交互作用与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蔡大幸;eIF4E、MMP-9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杨青;关节病型银屑病临床与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于晓丽;羧胺三唑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苑津;银屑病合并症的回顾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2 史宝娜;大连地区352例银屑病的回顾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邓文宁;银屑病与冠心病[D];山东大学;2012年

4 杨娟;银屑病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周振兴;银屑病患者血液学检验指标变化特点及其对临床诊治价值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6 于萍;405例银屑病患者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张伶;中药联合心理干预预防银屑病复发的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8 常远;银屑病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9 宋秀风;银屑病和湿疹患者体内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水平检测[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春;加味土槐饮联合中波高能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9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549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4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