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29 15:06

  本文关键词: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它可导致患者治疗的失败、医疗费用的增加和病死率的上升,更为严重的是,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使人类重新面临感染性疾病无药可治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警告说,如果人类不能尽快采取有效行动,细菌耐药性危机将全面来临。目前,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相应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其中,p-内酰胺酶引起的细菌耐药最令人担忧。p-内酰胺酶已经从初始的普通酶演变成为广谱酶、超广谱酶(ESBLs)、碳青霉烯酶等,临床亦发现对所有p-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AmpC酶是一类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枸橼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产生的β-内酰胺酶,它能水解青霉素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且大多引发多重耐药。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类及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AmpC酶的临床检出率不断攀升,已成为革兰阴性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AmpC酶的合成与ampC、ampR、ampD、ampE、ampG五种基因有关。其中ampC基因是AmpC酶的结构基因,大多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部分也可存在于质粒上,能编码由380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39.6KDa的AmpC酶。与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不同,质粒介导的AmpC酶大多为持续高产型AmpC酶,其产生亦无需抗生素的诱导,并且耐药基因可迅速传播到不同的菌属和菌种,为耐药危机的暴发埋下隐患。 目前,AmpC酶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粗提耐药细菌的AmpC酶做药敏试验进行检测,主要有头孢西丁(FOX)敏感试验、AmpC酶表型筛选试验、氟氯西林(FCC)双纸片扩散协同实验、三维试验等;二是对编码AmpC酶的基因进行检测。直接针对AmpC酶进行检查的试验可靠性较高,但一般需要提取酶的粗提物,操作繁琐、比较费时,难以在大多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应用。AmpC酶的基因检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待检细菌中AmpC酶的基因序列,其结果准确,但需严格防止因污染造成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日本学者Notomi等建立的一种新的核酸检测技术。其特点是针对靶基因的6或8个区域设计4或6条特异性引物,利用链置换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在等温条件(65℃左右)下保温几十分钟,即可完成核酸扩增反应。LAMP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的特点,与常规PCR相比,不需模板的热变性、温度循环等过程,也不依赖任何专门的仪器设备,可以实现现场的快速检测。该技术在灵敏度、特异性和检测范围等指标上能媲美甚至优于PCR术,检测成本远低于荧光定量PCR,适于大规模样品的检测和基层单位推广应用,现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病原微生物检测以及动物胚胎的性别鉴定等诸多领域。 LAMP的反应体系主要包括DNA模板、引物(包括内引物、外引物和环引物)、甜菜碱、dNTPs、Mg2+、Bst DNA聚合酶、Bst buffer等。为了实现LAMP对目的基因的准确检测,须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探索体系中各种成份的最佳浓度,并对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由于LAMP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污染,以防产生假阳性结果。 大肠埃希菌是目前引起医院感染的首位致病菌,从我国医院对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来看,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检出率在逐年升高。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日益多见。AmpC酶的产生使大肠埃希菌对大量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通常包括青霉素和除头孢匹罗和头孢吡肟以外几乎全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另外,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也可能伴有ESBLs的产生,从而产生耐广谱头孢菌素的现象。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通常还会携带其他的耐药基因,这将导致临床治疗更加困难,甚至导致严重的耐药性危机。 建立适合临床应用的产AmpC酶细菌筛选体系和了解产AmpC酶细菌的流行情况是制定有效防治对策的前提。本研究旨在建立检测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的LAMP方法,验证将其运用于检测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有效性,并初步探索检测ampC基因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 1.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1)根据GenBank公布的ampC基因序列(No:NC_008490.1),采用LAMP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Explorer4.0进行设计,得到一套特异性LAMP引物,包括两条外引物F3、B3,两条内引物FIP、BIP和两条环引物LB、LF。建立25μl的LAMP反应体系。 (2)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对LAMP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反应体系中dNTPs、betaine(甜菜碱)、Mg2+的浓度,以及最佳的反应时间。 (3)验证建立的LAMP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与PCR法进行比较,探讨LAMP法的优势。 2. LAMP法检测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的初步应用 (1)用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54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并提取细菌质粒,计算质粒介导ampC基因所占的比例。 (2)根据CLSI的标准,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头孢西丁纸片药敏试验对54株大肠埃希菌进行AmpC酶初筛。判断标准为头孢西丁(30μg/片)抑菌环直径≤18mm为AmpC酶初筛阳性。 (3)采用反复冻融的方法,粗提54株大肠埃希菌的AmpC酶,进行三维试验筛选AmpC酶阳性菌株。 (4)两两比较LAMP法、头孢西丁纸片法和三维试验法对大肠埃希菌AmpC酶的检测结果,评价LAMP在对耐药基因检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实验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x2检验和Kappa检验处理,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K0.7表示吻合度较强。 三、结果 1、确定检测大肠埃希菌mpC基因的LAMP反应体系包括:2μlDNA模板,1.6μM内引物(FIP和BIP),0.4μM外引物(F3和B3),0.4μM环引物(LF和LB),2.5μl10×Bst buffer,0.6mM dNTPs,1.0Mbetaine,12mMMgCl2,8U Bst DNA polymerase,补加ddH2O至25μ1。该体系在65℃下反应60min,经肉眼可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产物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可看到典型的梯形条带。 2、LAMP的特异性与PCR一致,灵敏度比PCR高出10倍左右。 3、采用LAMP和PCR两种方法,分别对54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检查,两种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均检出ampC基因阳性菌株41株,占75.93%,阴性13株,占24.07%;并检出由质粒携带ampC基因的菌株21株,占38.89%。 4、头孢西丁药敏试验筛选出对头孢西丁敏感的大肠埃希菌32株,耐药22株。三维试验检测出AmpC酶阳性大肠埃希菌19株,阴性35株。其中耐药菌株和AmpC酶阳性菌株均为ampC基因阳性,而ampC基因阴性的菌株均对头孢西丁敏感且AmpC酶为阴性。 5、统计学分析表明,LAMP与头孢西丁纸片药敏试验和三维试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吻合度较弱(K值分别为0.358和0.294);头孢西丁纸片药敏试验和三维试验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吻合度较强(K=0.882)。 四、结论 1、LAMP法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大肠埃希茵AmpC酶结构基因ampC,且该方法无需特殊的仪器设备,操作简单,适于在基层推广应用。 2、LAMP法检测ampC基因为阴性的13株大肠埃希菌,头孢西丁纸片药敏试验和三维试验的检测结果均显示AmpC酶为阴性;对头孢西丁耐药的22株大肠埃希菌和三维试验阳性的19株大肠埃希菌,LAMP法检测结果均显示ampC基因为阳性;ampC基因检测为阳性而AmpC酶检测为阴性的大肠埃希茵,与抗生素作用后可能会诱导其表达AmpC酶并产生耐药性。以上表明LAMP对ampC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减少因错用、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细菌耐药。 3、LAMP可检测质粒携带的ampC基因,有助于了解该耐药基因的传播速度和监测其流行趋势。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AmpC酶 头孢西丁敏感试验 三维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78.21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前言15-29
  • 第一部分 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29-42
  • 1.1 材料29-30
  • 1.2 实验方法30-34
  • 1.3 结果34-39
  • 1.4 讨论39-42
  • 第二部分 LAMP法检测ampC基因的初步应用42-51
  • 2.1 材料42-43
  • 2.2 实验方法43-46
  • 2.3 实验结果46-49
  • 2.4 讨论49-51
  • 全文总结51-53
  • 参考文献53-60
  • 综述60-68
  • 参考文献65-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8-69
  • 中英文缩略词表69-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冬国;周铁丽;;质粒介导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基因型检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07期

2 李金钟;段雄波;刘利平;刘青芹;李中华;张金艳;;EDTA纸片-头孢西丁平板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AmpC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24期

3 孙爱慧;邓晓慧;陈苏婉;郑风劲;刘小康;;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的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年03期

4 王辉,刘颖梅,王清涛,孙宏莉,陈民钧;北京发现同时产DHA-1质粒AmpC型及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5期

5 莫焕桐;;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产AmpC酶的检测与耐药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年04期

6 孔繁林,朱江;9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J];临床检验杂志;1993年04期

7 王自春!100052北京,曾毅!100052北京;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Ⅰ型内壳蛋白p24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与纯化[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年04期

8 侯玉敏,杨培华,顾佩娟,黄伟,殷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中小医院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年05期

9 王复u&;;免疫沉析法检测大肠埃希菌O157:H7抗原[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1年05期

10 徐乃昌,郎黎燕;两所区级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文;柴同杰;周玉法;苗增民;张红双;秦梅;;猪圈及其周边社区环境大肠埃希菌气溶胶产生及其传播[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石玉祥;张志勇;支龙彬;李存;赵淑会;钟翠红;;唐山地区致鸡肝炎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及药物筛选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国忠;汪一萍;鲁勇;应建飞;俞燕红;安敏飞;周成杰;贺明阳;;多耐药大肠埃希菌11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研究[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徐颖;;4例大肠埃希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A];“全国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朱任媛;王辉;孙宏莉;徐英春;谢秀丽;陈民钧;;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梁学柱;;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病例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科帆;冯秀娟;吕晓菊;;70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临床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方洁;何乐;何娟;倪语星;杨婉花;;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性分析[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9 朱敏丽;麦菁芸;朱将虎;林振浪;;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脑膜炎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维秋;潘渭涓;陈祥;耿士忠;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禽源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东;美利用大肠埃希菌制成细菌计算机[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水根 通讯员 施水泉;婴幼儿顽固性腹泻病因找到[N];健康报;2001年

3 裴保香;王睿;抗生素用量与细菌耐药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崔业金 付洪军;40%抗生素使用不合理[N];珠海特区报;2010年

5 ;加强抗感染药物监测 临床药学展现异彩[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胡敏/编译;开放代码软件稳步发展[N];电脑商报;2004年

7 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杨照孟庆文;即墨为产学研搭建平台[N];科技日报;2005年

8 通讯员 施水泉;婴幼儿为何常常腹泻[N];浙江日报;2001年

9 刘晋平;注射用头孢呋辛钠[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警惕!从口而入的夏季传染病[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坚;河南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吴峥嵘;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姚琦;青蒿琥酯增加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及相关机制探讨[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4 秦晓华;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持留相关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余方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筛选及转移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曹颖;双黄连及清开灵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抑菌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郭桐生;肝硬化患者感染状况、危险因素分析与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8 李渊;痰热清注射液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邓小芸;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LAMP检测方法及感染性分子克隆的建立[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郑铃;致肾盂肾炎大肠埃希菌粘附素基因papG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远;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高帆;安徽省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龚强;耐多药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型研究及耐药性分析[D];泸州医学院;2012年

4 胡亚;银花泌炎灵片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欣慧;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特征及PBP4在其耐药机制中作用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莎;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D];青岛大学;2012年

7 韩宁;济南市周边废水环境中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分布及其整合子在耐药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赵宝;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耐药性及质粒谱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罗建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孔海深;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分子分型和流行病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74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9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