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茶多酚硬脂酸酯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6 08:36

  本文关键词:茶多酚硬脂酸酯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年

茶多酚硬脂酸酯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田永强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 TPs)是茶叶中儿茶素类成分的混合物,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L-EGCG]是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和活性成分。现有研究表明TPs毒副作用极低,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降血压、对皮肤的保护与治疗等多种药理作用[3-4]。 由于基本母核上含有多个酚羟基,TPs表现出脂溶性差、透皮吸收与透膜能力弱导致生物利用度差及易被氧化导致产品不稳定等缺点,这些缺点限制了TPs更广泛的应用。为了克服TPs上述缺点以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人们在尽量保持其活性的前提下,通过化学改性研制出TPs的酯化物—脂溶性茶多酚(Lipo-soluble tea polyphenols, LTPs),国内外近年研究发现茶多酚的脂化物药理作用广泛[5],毒副作用极低,目前主要用作食品抗氧化剂,作为治疗性药物应用的报道较少。茶多酚硬脂酸酯(Teapolyphenols stearate, TPs-stearates)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LTPs主要产品之一。 有文献报道茶多酚的脂化物对皮肤具有保护与治疗作用,为了探索茶多酚硬脂酸酯外用对某些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本课题围绕茶多酚硬脂酸酯凝胶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 本课题对茶多酚硬脂酸酯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对基质和茶多酚硬脂酸酯溶剂的选择,优化了茶多酚硬脂酸酯凝胶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取10.0g卡波姆均匀撒于500mL煮沸并放冷的双蒸水表面,溶胀过夜,得透明凝胶基质;精密称量5.0g茶多酚硬脂酸酯,用80mL无水乙醇溶解,加入10.0g氮酮,充分振荡使其溶解并转移至基质中,混合均匀;再向基质中依次加入100.0g丙二醇和100.0g甘油混合均匀;最后慢加快搅地加入三乙醇胺10.0g,并加双蒸水至1000.0g,即得0.5%茶多酚硬脂酸酯凝胶剂。 通过对影响凝胶剂稳定性的因素如离心、高湿、高温、低温、强光照射等进行单因素考察,初步确定了该制剂的储存条件,为密闭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 采用比色法对茶多酚硬脂酸酯原料药及其制剂进行了含量测定,并对该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通过将标准品由没食子酸乙酯,更换成对照品茶多酚硬脂酸酯、L-EGCG-硬脂酸酯和L-EGCG-棕榈酸酯,采用现配现用的酒石酸亚铁溶液作为显色剂。该三种对照品显色后的溶液,在400nm-800nm波长内扫描,,均在5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经优化后的该法,以茶多酚硬脂酸酯作为对照品,测得的茶多酚硬脂酸酯含量较以没食子酸乙酯为标准品时高;以高纯度茶多酚硬脂酸酯原料药作为对照品,当茶多酚硬脂酸酯在浓度5~250mg·(100mL)~(-1)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以浓度C [mg·(100mL)~(-1)]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A=0.0968C+0.0091,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以L-EGCG-硬脂酸酯作为对照品,在浓度5~250mg·(100mL)~(-1)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以浓度C [mg·(100mL)~(-1)]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为:A=0.1221C+0.0075,线性关系良好(R~2=0.9985);单位浓度的L-EGCG-硬脂酸酯显色液的吸光度是单位浓度茶多酚硬脂酸酯显色液吸光度的1.2614倍;经调整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0.1221C+0.0115。以L-EGCG-棕榈酸酯作为对照品,在浓度5~250mg·(100mL)~(-1)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以浓度C [mg·(100mL)~(-1)]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为:A=0.1229C+0.0044,线性关系良好(R~2=0.9983),单位浓度的L-EGCG-棕榈酸酯显色液的吸光度是单位浓度茶多酚硬脂酸酯显色液吸光度的1.2696倍,经调整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0.1229C+0.0116。 本课题也研究了用紫外法对茶多酚硬脂酸酯原料药及其制剂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以茶多酚硬脂酸酯、L-EGCG-硬脂酸酯和L-EGCG-棕榈酸酯作为对照品,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在200-5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均在274.8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以茶多酚硬脂酸酯作为对照品,在274.8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浓度C(μg·mL~(-1))作横坐标,吸光度(A)作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A=0.0085C+0.0032,线性关系良好(R~2=0.9987);以L-EGCG-硬脂酸酯作为对照品测定茶多酚硬脂酸酯含量,在浓度10~100μg·mL~(-1)浓度范围内,以浓度C(μg·mL~(-1))作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92C-0.0019,线性关系良好(R~2=0.9987);单位浓度的L-EGCG-硬脂酸酯吸光度是单位浓度茶多酚硬脂酸酯吸光度的1.0824倍;经调整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92C+0.0035;以L-EGCG-棕榈酸酯作为对照品测定茶多酚硬脂酸酯含量,在浓度10~100μg·mL~(-1)范围内,以L-EGCG-棕榈酸酯作为对照品来测定茶多酚硬脂酸酯含量,以浓度C(μg·mL~(-1))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为:A=0.0106C+0.0028,线性关系良好(R~2=0.9986);单位浓度的L-EGCG-棕榈酸酯吸光度是单位浓度茶多酚硬脂酸酯吸光度的1.2471倍;经调整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A=0.0106C+0.0040。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9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聪聪;邵卫梁;杭晓敏;张蔚;姚晓敏;;两种茶多酚化学改性制备的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研究[J];安徽医药;2008年03期

2 应乐;张士康;王岳飞;朱跃进;杨贤强;;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0年S1期

3 胡秀芳,杨贤强,陈留记;茶多酚对皮肤的保护与治疗作用[J];福建茶叶;2000年02期

4 陆益;杨帆;梁宁生;崔英;张丽生;李艳;蒙子卿;;茶多酚毒理学实验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单媛媛;杨锐;;皮肤细胞调亡及其在化妆品开发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4期

6 符移才,金锡鹏,魏少敏,林惠芬,张英;茶多酚对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肤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0年01期

7 廖系晗;金翠兰;;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9期

8 刘冬英;傅颖;梅松;来伟旗;陈建国;王茵;;茶多酚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9 徐芳芳;朱蓓德;姜国伟;俞晓燕;桑锡琪;;茶多酚提取方法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07期

10 曹明富,邵惠琴;茶多酚复合物抑癌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药物生物技术;199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新强;茶多酚的制备、化学改性和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评价[D];西北大学;2004年

2 卢聪聪;茶多酚的化学改性和脂溶性茶多酚分离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杰;孟军;袁缨;;新型饲料添加剂茶多酚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2 李莉;田士林;;苹果多酚抗氧化性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3 袁新跃;江和源;张建勇;刘晓辉;崔宏春;江用文;鲁成银;;不同树脂载体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4 刘晓辉;江和源;张建勇;袁新跃;崔宏春;;乙酰化EGCG的制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5 李双伶;郭俊凌;杜晓;;茶树紫色芽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层析分离及初步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6 李林;;绿茶茶多酚超临界CO_2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7 曹娟;高红亮;常忠义;林玉海;;绿茶提取物对意大利发酵香肠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8 戈娜;许秀举;;纳米硒茶抗氧化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9 王佩华;赵大伟;;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10 于淑池;马丽娜;王乘慧;刘畅;朱敏;;安吉白茶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妹;赵建平;;茶多酚在棉织物上的抗菌整理研究[A];“亚伯”杯2011年第五届全国纺织印染助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红平;刘新;;色谱—质谱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余华;;饲喂茶叶粉对肉仔鸡的影响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禹利君;胥锦桦;肖文军;田娜;陈凌;;茶多酚作为保健型香烟添加剂的综合开发[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5 龚志华;李徐;朱盛尧;陈朵;肖文军;;体外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王坤波;刘仲华;黄建安;龚雨顺;李银花;陈金华;;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四种茶黄素[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赵仁亮;谢娇枚;黄建安;朱旗;;黑茶的作用及其饮料开发的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8 施小云;陈红波;王京奇;王岳飞;杨贤强;;MAO纳米材料吸附茶汤氟的初步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9 应乐;张士康;王岳飞;朱跃进;杨贤强;;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10 屠幼英;程龙;杨子银;徐懿;;茶花多酚类物质的LC-MS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跃;抗高直链大米淀粉回生的物理修饰及其回生的检测和表征[D];江南大学;2010年

2 于明革;茶多酚对茶树铅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3 仪淑敏;茶多酚对鱼糜制品的冷藏保鲜作用及抑菌机理[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尹东;先天免疫炎症因子IL-1B、IL-1RN、TNF-A单核苷酸多态与新疆地区维、汉民族胃癌相关性及其预后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娟;安吉白茶高氨基酸性状相关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瑞;植物多酚对皮革中Cr(Ⅵ)的防治机理及防治作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1年

7 苏春花;箬竹林结构特征及竹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春雷;氟对茶树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吕毅;氟与茶叶品质化学和微生物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华;长春西汀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超;超临界CO_2络合萃取绿茶中铜、铅、镉及对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威;绿茶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虹;绿茶及其茶多酚对罗曼蛋鸡肉品质、蛋品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钊;绿茶茶汤色泽变化的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文博;EGCG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磊;基于“谱—效”结合的金银花药效物质筛选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刘寅;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性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张海洋;明胶/CMC复合凝聚微胶囊及新型固化剂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张银仓;废茶叶综合利用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庄惠婷;发酵石榴酒及其抗氧化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卫梁;胡天喜;杭晓敏;丁伟奇;余晨清;;不同酯化程度的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研究[J];安徽医药;2006年12期

2 宋小鸽,袁静,唐照亮,侯正明,陈全珠,章复清,余新欣;茶多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罗非君,胡智,赵晓荣,邓锡云,易薇,顾焕华,曹亚;茶多酚诱导鼻咽癌细胞cyclin D1表达下调[J];癌症;2001年04期

4 黄可泰;徐元;洪方耀;游士奇;杨贤强;;茶多酚对口腔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及其耐药性的研究[J];中国茶叶;1992年04期

5 阮宇成;茶叶提取物中茶多酚测定值的商榷[J];中国茶叶;1995年03期

6 杨贤强,王立新;开发茶多酚营养保健品之管见[J];茶叶;1997年04期

7 沈生荣,杨贤强,贾春友;油溶性茶多酚对色拉油的抗氧化作用[J];茶叶;1998年03期

8 沈生荣,金超芳,杨贤强;儿茶素的分子修饰[J];茶叶;1999年02期

9 胡秀芳,毛建妹,蒋丽萍,杨贤强;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J];茶叶;2000年02期

10 李校坤,姚成灿,许华,郑青 ,黄亚东,刘树铮;紫外辐射对皮肤角化细胞的影响及其防护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济平;紫外线辐射角质形成细胞导致皮肤光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2 陈荣义;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新强;茶多酚的制备、化学改性和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评价[D];西北大学;2004年

2 卢聪聪;茶多酚的化学改性和脂溶性茶多酚分离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雪莲;;离子沉淀法、溶剂萃取法提取茶多酚的比较研究[J];蚕桑茶叶通讯;2010年01期

2 曾金龙,傅锦坤;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在茶多酚提取中的应用[J];广西化工;1998年03期

3 陈素艳;邓清莲;巫晶晶;陈艳红;;超声波法从茶叶中提取苯多酚[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王玉春;;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娜;褚衍亮;周延;;分光光度法测定牙膏中的茶多酚[J];牙膏工业;2007年02期

6 王娜;褚衍亮;周延;;分光光度法测定牙膏中的茶多酚[J];牙膏工业;2007年03期

7 李会;宋伟;;茶多酚提取和分离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7年11期

8 刘骞;李鑫;;茶多酚在肉类工业中的广泛应用[J];肉类研究;2008年12期

9 黄丽凤;刘友平;黎代余;;茶多酚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年01期

10 罗亚楠;于晓洋;刘立群;;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及分析检测[J];化学世界;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莹;钟应富;袁林颖;周正科;;茶多酚制备工艺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现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2 唐伟强;吕扬效;;微波提取低档茶叶茶多酚的研究[A];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娜;崔波;檀琮萍;;常用凝胶剂及其复配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马永贵;;局部用凝胶剂药学审评中相关问题的探讨[A];第二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王晔恺;周吉航;曾芳;周世权;黄燕燕;刘晓光;;EGCG在Hela细胞中的作用靶点[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柴少虎;王小永;陈志云;安学勤;沈伟国;;壳聚糖微球对EGCG的微胶囊载体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杜琪珍;沈星荣;蒋迎;;茶叶中EGCG的制备化分离新技术[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赵国玲;卢红兵;杨华武;;超高压液相色谱测定茶叶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苏俭生;罗真兰;王海波;方东;韩杰;;EGCG、Ni~(2+)及其相互作用对Tca8113细胞生长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刘素芳;杨力芳;邓锡云;曹亚;;EGCG抑制EB病毒裂解复制及其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信;[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记者 石影;[N];遵义日报;2010年

3 记者 毛黎;[N];科技日报;2010年

4 吕工;[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吕工;[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周谷风;[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刘涛先;[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石全;[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10 黄静;[N];人民政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庆磊;茶用植物成分提取和品质鉴定[D];浙江大学;2010年

2 蔡淑娴;EGCG与和厚朴酚延缓衰老分子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谢涛;EGCG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4 宋爽;EGCG实验条件的探索以及EGCG对胰岛素受体的激活作用[D];吉林大学;2013年

5 于海宁;EGCG与铜离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细胞生物学行为[D];浙江大学;2004年

6 张天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通过AKT/PI3K和MAPKs信号通路诱导经缺氧再灌注处理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魏冰;运动和EGCG、肉碱对肥胖大鼠减肥和脂代谢及基因表达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8 林金科;茶树高EGCG的种质资源及外源诱导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9 卢强;EGCG的抗前列腺癌作用与IGF信号通路系统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丁丽娅;HCR2/CBR2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暨EGCG靶向CBR1治疗肝癌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永强;茶多酚硬脂酸酯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刘寅;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性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何念武;紫阳富硒绿茶茶多糖与茶多酚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罗晓明;茶多酚提取新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5 黄学敏;高EGCG茶树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优化及其茶多酚抗衰老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马宇平;茶叶香味成分、茶多酚提取及在新型卷烟滤棒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阮妙芸;茶多酚对淀粉消化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8 林硕;超声—微波协同逆流提取的工艺及设备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9 马圣洲;绿茶保鲜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刘燕;白茶浸提工艺的比较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茶多酚硬脂酸酯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31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0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