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TFV及黄酮类化合物手性拆分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7 22:12

  本文关键词:新药ODE-TFV及黄酮类化合物手性拆分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年

新药ODE-TFV及黄酮类化合物手性拆分方法研究

孙亚男  

【摘要】:手性是三维物体的基本属性。当不存在外部影响时,对映体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但当其进入体内后,对映体与体内手性靶分子之间的匹配和分子识别不同,显示出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所以单一对映体的药物研发成为了药物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近些年,对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对映体光学拆分,已成为测定光学纯度和获得光学纯药物的确实可行的方法。 本文采用手性流动相法(CMPA)和手性固定相法(CSP)成功的拆分了新药ODE-TFV及14种黄酮类化合物。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HPLC-CSP)拆分新药ODE-TFV。考察了不同的色谱柱在相同的分离条件下的拆分情况,不同极性调节剂、流动相的pH、柱温和流速对保留时间、柱效和分离度的影响。确定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hiralcel OZ-H手性柱;流动相正己烷-乙醇-二乙胺-三氟乙酸(82:16:0.1:0.025,V/V/V/V);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60nm;柱温35℃;进样体积10μL,对映体的分离度Rs=2.1。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R型ODE-TFV在0.542-108.4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精密度分别为1.8%(0.542μg/mL),0.8%(10.84μg/mL),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μg/mL、0.4μg/mL。方法可有效的测定ODE-TFV的手性杂质,保证ODE-TFV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两种拆分方法(即手性流动相法CMPA和手性固定相法CSP)对14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手性拆分。 首先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流动相法(HPLC-CMPA)拆分14种黄酮类化合物对映体。考察了不同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有机相的种类和比例、缓冲盐的种类和浓度以及pH对于可拆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确定的分离条件为:色谱柱Kromasil100-5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10mmol/L SBE-β-CD水溶液(含20mmol/L KH2PO4,磷酸调节pH值到4)20:80,V/V,流速1mL/min,柱温25℃实验结果,在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p-CD)手性流动相上可以拆分其中的5种化合物,分别为:二氢黄豆苷原、雌马酚、柚皮素、山姜素和橙皮素。当流动相添加剂改为羟丙基-β-环糊精(HP-p-CD)后,采用的色谱条件为:Kromasil100-5C,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25mmol/L HP-β-CD水溶液(含20mmol/L KH2PO4)20:80, V/V,流速1mL/min,柱温25℃。此流动相条件下,可以拆分其中的4种化合物,分别为:二氢黄豆苷原、雌马酚、高圣草和素山姜素。二氢黄豆苷原、雌马酚和山姜素在上述两种方法中,均可以达到基线分离。此方法可应用于此三种化合物的对映体拆分研究。 其次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性法(HPLC-CSP)拆分14种手性黄酮类化合物。在两种手性柱Chiralpak AD-H和Chiralcel OZ-H上建立了最佳的手性分离条件。分别考察了流动相的比例、三氟乙酸的添加及醇的种类对于黄酮类化合物手性识别的影响。最终确定的手性柱Chiralpak AD-H色谱条件为:流动相Ⅰ正己烷:异丙醇:三氟乙酸(TFA)(75:25:0.1,V/V/V/V);流动相Ⅱ正己烷:乙醇:三氟乙酸(75:25:0.1, V/V/V/V);流速0.5mL·min-1,柱温35℃,进样量10μLL,检测波长290nm。14种黄酮类化合物中只有鱼藤酮(Rotenone)没有被拆分,二氢黄豆苷原的分离度为1.0,其它化合物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在流动相Ⅰ或是流动相Ⅱ条件下)。改为手性柱Chiralcel OZ-H后,色谱条件为:流动相Ⅰ正己烷:异丙醇:三氟乙酸(TFA)(75:25:0.1, V/V/V/V);流动相Ⅱ正己烷:乙醇:三氟乙酸(75:25:0.1, V/V/V/V);流速0.5mL·min-1,柱温35℃,进样量10gL,检测波长290nm。实验结果,鱼藤酮(Rotenone)仍不能被拆分,除了二氢黄豆苷原、雌马酚和松鼠素不能达到基线拆分外,其它化合物均能达到(在流动相Ⅰ或是流动相Ⅱ条件下)。结果表明,在直链淀粉手性柱Chiralpak AD-H上,异丙醇和乙醇对于13种化合物拆分结果的影响明显,不同的化合物选用不同的醇类添加剂;而对于纤维素手性柱Chiralcel OZ-H,拆分影响不明显,异丙醇体系的拆分结果要略优于乙醇。整体上,直链淀粉手性柱和纤维素手性柱在拆分手性化合物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直链淀粉手性柱ChiralpakAD-H较优。两款色谱柱拆分结果不一致,推断两款手性柱的拆分机理不同。 在手性药物的研究中,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是关键环节。由于目前对于手性拆分的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所以需要不断的实验尝试和研究。本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综合比较了各种拆分方法,为手性药物分析理论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91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梅;张文昊;翟玉平;;手性化合物的命名[J];大学化学;2007年04期

2 罗婉妹;;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06年04期

3 孟品佳;安非他明类毒品的手性对映体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分析化学;2001年02期

4 徐秀珠,邹莉,胡明华,邵保海;离子对色谱法分离氨基醇类对映体[J];分析化学;2001年11期

5 崔欣,王斌,冯小明,蒋耀忠;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二氢吡喃酮衍生物的手性拆分[J];分析化学;2002年09期

6 吴永江,方昕,朱妙琴;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法拆分特非那丁对映体[J];分析化学;2003年03期

7 叶晓霞,俞雄;以万古霉素为流动相添加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分析系统的建立[J];分析化学;2003年05期

8 张丹丹,郭兴杰,袁波,李发美;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分离西孟坦对映体[J];分析化学;2004年02期

9 蔡小军,徐秀珠,潘春秀,何红梅,陈娟娟;萘丙胺除草剂及其中间体的光学异构体分离研究[J];分析化学;2005年05期

10 李成平;徐秀珠;张雪君;张大同;;依托度酸及其中间体依托度酸甲酯的对映体分离研究[J];分析化学;200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哲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药物对映体及其机理探讨[D];河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卫国;手性药物的厚体液膜拆分及其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奕波;陶满庆;;手性药物的生物合成与转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2 刘健,屈建;药物对映体活性差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安徽医药;1997年02期

3 王世刚;单亚;;国内对映体色谱手性分离模式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7年09期

4 陈镇;苏乐群;许杜娟;夏泉;;浅谈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8年05期

5 郭卫荣;李懿睿;;分散蓝102标准品的制备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年02期

6 郝玉红;郭卫荣;;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UV-1164的含量[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年01期

7 郭卫荣;吴建军;;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的纯度[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年03期

8 周宏;含手性轴化合物的构型标定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张霞;超临界CO_2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任姿蓉,迟海军,赵桂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焦化苯中噻吩[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秀明;王海娟;杜佑灿;王南南;王宏雁;李建伟;周长智;;基于马来酸酐聚合物的键合手性固定相[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郭丽珍;亢珊珊;林碧清;姚碧霞;翁文;;β-环糊精/牛血清白蛋白复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应用[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杜明霞;李文智;;介孔SBA-15二氧化硅球作为手性色谱填料的制备及其应用[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来生;马海萍;陈红;方奕珊;;直接杂合环糊精有机-无机手性固定相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李来生;马海萍;方奕珊;陈红;;衍生化β-环糊精SBA-15硅胶手性固定相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韩小茜;李军;刘峻;;μ_3-M(Se或S)盖帽的外消旋金属簇合物的直接手性拆分[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7 韩小茜;李军;刘峻;;手性金属簇合物在多糖衍生物手性固定相上的拆分[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8 武晓玉;王荣;贾正平;杨沛;谢华;马骏;;高效液相色谱大粒径固定相对盐酸普萘洛尔的含量测定[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吕春绪;;医药中间体国内外现状及其研究与发展[A];第二届全国精细化工药物(医药、农药、兽药)中间体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关昕璐;;手性固定相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近况[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涛;硫醚单加氧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莫章桦;产双酶恶臭假单胞菌的选育与酶法制备D-pHPG[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钟莺莺;新型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色谱固定相的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4 吴传隆;新型的苏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表面活性型有机催化剂催化不对称anti-Mannich和Aldol反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凯;不饱和双键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的电羧化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燕;功能化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金属污染物选择性分离与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11年

7 唐珂;不对称有机催化合成反应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邢健敏;基于温控双水相萃取体系在芦荟活性成份与手性化合物分离纯化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童胜强;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手性药物以及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的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姚新奎;伊犁马、新吉马及其杂交马乳理化指标、泌乳特性初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光伟;手性Salen-Co催化剂在不对称开环反应及药物合成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段岐荣;毛细管液相色谱柱的制备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0年

3 苏楠;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手性药物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冰冰;基于手性5-取代-2(5H)-呋喃酮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李占华;氮杂环丙醇手性配体在不对称Henry和Reformatsky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阚爽;菇茑的化学成分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宏慧;几种寡肽的固相合成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文丽;手性螺环化合物的合成与拆分[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改霞;乙醇体系和环糊精体系中超分子作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庞玉净;手性环己二胺度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澄宇,李红,孙雪峰,杨世杰;左旋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率以及麻醉犬血压的影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王剑波;手性有机化合物与不对称合成[J];大学化学;2000年04期

3 罗明可;现代色谱法在手性药物拆分中的应用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04年05期

4 周志强,张红雁,于兆文,侯经国,陈立仁;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外消旋药物的拆分[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8年01期

5 李惠芝,赵华,胡湘南,邱宗荫;以邻苯二甲醛与N-乙酰-L-半胱氨酸作为柱前手性衍生化试剂拆分 DL-氨基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J];分析化学;1992年12期

6 李惠芝,赵华,余瑜,邱宗荫;乙酰葡萄糖异硫氰酸酯柱前手性衍生化拆分氨基酸立体异构体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J];分析化学;1993年10期

7 邹公伟,郑琦,胡冠九,施耀曾;高效液相色谱中的纤维素衍生物手性固定相[J];分析化学;1995年04期

8 靳慧,李方,顾峻岭,傅若农,刘玉,戴荣继;羧甲基-β-环糊精用于毛细管电泳中的手性分离[J];分析化学;1996年12期

9 邓芹英,张彰,祝亚非,苏镜娱;用铜(Ⅱ)-L-精氨酸配体交换薄层色谱拆分氨基酸对映体[J];分析化学;1997年02期

10 刘志敏,赵锁奇,王仁安,杨光华;黄酮类化合物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J];分析化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通建;;手性拆分膜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2 董凯;乔文龙;司海霞;;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手性拆分工艺研究[J];药学研究;2013年08期

3 徐春秀;石玉;张师愚;刘日;夏超;魏会强;李祎亮;;3-环己烯-1-甲酸的手性拆分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年02期

4 陈伟成;刘长海;张海;朱臻宇;赵亮;张国庆;柴逸峰;;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方法的研发策略[J];药学实践杂志;2010年02期

5 裴琳 ,余秀莲,王亮,祝波,仲娜;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手性拆分方法[J];山东医药工业;2002年01期

6 成美容;王园朝;吴琼;盛春荠;;山莨菪碱和阿托品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杨千姣;刘丹;曲蕾;吴族悌;赵临襄;;手性拆分技术及其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新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9年06期

8 章飞芳,叶金星,张青,陈吉平,梁鑫淼;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拆分特布他林[J];分析试验室;2005年07期

9 李亮洪;李芬芳;邢健敏;;手性药物拆分新方法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1年04期

10 杨丽萍;陈咏梅;张津枫;;手性拆分柱法用于佐匹克隆对映体的拆分[J];天津药学;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丽;赵亮;赵艳芳;明永飞;葛晋;李秀娟;李永民;;雷诺嗪的手性拆分[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韩小茜;罗莉;温晓光;管永红;陈立仁;;色谱分离条件对己唑醇对映体手性拆分的影响[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进;来梦龙;余卫芳;;非线性条件下温度梯度对模拟移动床手性拆分过程的强化机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1系统工程[C];2014年

4 翁文;姚碧霞;李赛清;朱津;曾庆乐;;液相色谱手性拆分机理的热力学方法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艳梅;李军;韩涤非;李灿;;聚合物涂层的磁性介孔硅材料中脂肪酶的组装及其二级醇的手性拆分[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6 黄新异;裴栋;邸多隆;陈小芬;冯祖飞;;HSCCC技术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A];西北地区第七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二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鹏越峰;;5-(3-甲氧基苯基)-2-甲基-2-氮杂双环[3.3.1]壬烷-8-酮的合成及手性拆分[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周兴旺;李秀娟;曾昭睿;;固相微萃取/毛细管电泳法用于尿样中兴奋剂普奈洛尔对映体的拆分与定量测定[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9 石磊;王义展;吴立新;;固载型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催化剂用于手性拆分[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10 杨伟伟;骆广生;;包覆DBTA/D2EHPA混合萃取剂的微胶囊手性拆分色氨酸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李颖;[N];科技日报;2010年

2 文新;[N];中国经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武宏;基于结构与拆分关系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用于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及其机理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王军;手性拆分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广俊;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在高效液相手性拆分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3年

2 董冬吟;阿伐他汀侧链中间体合成研究和β-氨基酸衍生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拆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袁庆东;西酞普兰中间体的手性拆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周颖;药典品种手性拆分方法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5 陈峰;β-氨基酸的合成与手性拆分[D];天津大学;2007年

6 聂铭;CHIRALPAKAS-H柱在四种农药手性拆分上的应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亚男;新药ODE-TFV及黄酮类化合物手性拆分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王春畦;2-苯基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手性拆分[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姜薇;氟西汀的手性拆分及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王娜;达卢生坦外消旋体的手性拆分及其体内外代谢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新药ODE-TFV及黄酮类化合物手性拆分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43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