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提高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2 18:07

  本文关键词:胃漂浮海藻酸钙缓释微球体内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年

提高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蒋会婷  

【摘要】: 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经0.4%甲醛灭活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抗原性称之为破伤风类毒素。类毒素精制后,可作为疫苗对人和动物进行免疫接种。但机体感染后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力,且此免疫程序较长。为了减轻接种的副反应,提高免疫效果,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接种覆盖率,本研究采用原核细胞表达具有高免疫原性的重组C蛋白,用于生产疫苗及免疫接种,以避免出现副作用;另外,用双功能交联剂戊二醛聚合破伤风毒素,使毒素分子之间进行交联,从而产生分子量较大的,表面决定簇多的聚合类毒素。该类毒素作为免疫的抗原,可以诱发较高的抗体水平,加强免疫记忆,延长保护机体免受破伤风的侵害的时间。 1.利用PCR技术从破伤风梭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 356 bp的破伤风毒素C基因,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到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宿主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观察各种条件下对重组菌蛋白表达的影响。对重组后蛋白用Ni-NAT亲和层析的技术纯化C融合蛋白,然后进行小鼠免疫实验并测定效价。研究显示:经SDS-PAGE分析,重组破伤风毒素C蛋白(rTTC)的表达量占可溶性蛋白的28.19%,纯化后得到蛋白纯度为96.92%。免疫印迹证实该重组蛋白是破伤风毒素C蛋白抗原,对小鼠免疫,三免后14 d rTTC组小鼠抗体效价仍能达到1∶16 000。所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经过厌氧培养的破伤风梭菌,产毒后进行脱毒、精制,在产毒期间进行毒力鉴定、解毒和毒性逆转实验。再由戊二醛聚合破伤风类毒素,经不同的聚合条件的优化,进行分子量和Lf的测定,然后免疫小鼠和兔子,并测定其免疫效价。培养的毒素可以作为制备类毒素使用,脱毒精制后的类毒素,经毒力鉴定试验、解毒试验和毒性逆转试验检测后均合格。用pH 7.2的PBS稀释类毒素,终浓度为0.1%、0.3%戊二醛置于室温中聚合稀释后的类毒素12 h,聚合类毒素中聚合的类毒素分子量为600 ku,含量占聚合物的43.82%,经ELISA检测抗原性,抗原与阳性血清呈阳性反应。免疫小鼠和兔子,平均效价在1∶2 0 000~1∶3 0 000。所得到的聚合类毒素具有抗原性及免疫原性。 3.最后将聚合类毒素和未聚合类毒素分别与重组抗原联合免疫马匹,未聚合类毒素的平均效价明显低于聚合类毒素组别,说明在联合免疫后,聚合类毒素可以提高马匹的血清效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S85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文献综述9-17
  • 第一章 破伤风类毒素的研究进展9-17
  • 1.1 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9
  • 1.2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理9-11
  • 1.3 破伤风的危害与防控措施11
  • 1.4 传统破伤风疫苗的研究进展11-12
  • 1.5 类毒素疫苗的应用现状12-17
  • 试验研究17-58
  • 第二章 破伤风毒素C 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纯化17-36
  • 2.1 材料17-19
  • 2.2 方法19-28
  • 2.3 结果28-34
  • 2.4 讨论34-36
  • 第三章 聚合破伤风类毒素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36-54
  • 3.1 材料36-37
  • 3.2 方法37-45
  • 3.3 结果45-52
  • 3.4 讨论52-54
  • 第四章 重组蛋白与破伤风聚合类毒素联合免疫54-58
  • 4.1 材料54
  • 4.2 方法54-55
  • 4.3 结果55-56
  • 4.4 讨论56-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4
  • 附录64-65
  • 致谢65-66
  • 个人简历6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小利,陈聪明,吉巧眉;绵羊破伤风病的诊治[J];当代畜牧;2002年10期

    2 冯洁;减少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不良反应的合理方法[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年01期

    3 李元振,成光,李洁;微球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4年12期

    4 王冬娟,宋晓霞;马破伤风病的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05年03期

    5 张侠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家畜破伤风[J];辽宁畜牧兽医;2004年07期

    6 贾志江;动物破伤风的防治原则[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年02期

    7 贺华君,何志勇,施惠娟,朱威,杨冠珍,袁勤生,吴祥甫;破伤风毒素C部分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8 王慧,荫俊,侯晓军,邢洪光;破伤风毒素保护性抗原在毕氏酵母中的分泌表达[J];生命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9 汪玉兰,彭祥兵,王爱荣;一种新型兽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的免疫原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5年01期

    10 彭祥兵,汪玉兰,王爱荣;一种新型破伤风类毒素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会婷;;破伤风疫苗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9年04期

    2 王明永;张雅妮;雷鸣;左大明;张丽芸;陈政良;;模式抗原破伤风毒素C蛋白的克隆、表达条件优化及免疫原性初步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3 杨晓强;赵亚刚;孙大勇;姜泊;陈学清;;破伤风毒素C片段在乳链菌内的表达[J];广东医学;2011年13期

    4 莫名月;李国明;;壳聚糖及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囊材的体外降解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09年06期

    5 才华;谢光洪;李小兵;唐小春;周立光;吴琼;欧阳红生;王哲;;破伤风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06期

    6 李慧;吴恩应;张彦鹏;黄肖武;;人血清IgG分离纯化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7 钟凯;杨金田;王康成;;由丁二酸、己二酸和丁二醇合成可生物降解共聚酯及其微包囊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褚洪标;胡有生;彭才圣;梁兆昌;刘永青;;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分离纯化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杨丹;卓忠雄;王红卫;陈军花;;卡铂缓释微球瘤内注射治疗兔肝VX_2肿瘤最适剂量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张伟;周跃;张正丰;李鑫兴;;CT-1及TTC的GST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J];免疫学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华捷;侯启明;;我国动物源性免疫血清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展望[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苗琛;水稻精细胞RSSG58基因的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明永;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3 程翠;基于苯硼酸的黏附性高分子药物载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世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单克隆抗体中和特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刘婷;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产物的免疫生物学特性[D];扬州大学;2005年

    3 韩德强;Eimeria tenella表面抗原基因sag10和λMZP5-7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4 张伟;CT-1/TTC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5 严琛;西红花7,8-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D];四川大学;2007年

    6 周圆圆;静电喷射技术制备药物缓、控释体系的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7 王玲;PEG-HA-MEL酯的合成及其给药系统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沈龙华;胃漂浮海藻酸钙缓释微球体内外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殿良,杉本央,松田守弘;破伤风毒素 B 片段在人工膜上形成单离子通道的特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3年02期

    2 贺华君,何志勇,施惠娟,朱威,杨冠珍,袁勤生,吴祥甫;破伤风毒素C部分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3 赵淑良;马占瑞;罗时定;蒋福臻;曹善培;吴达玉;李书津;陈春生;周宗英;姚萍;钟路;吴强;黄亚平;何广发;;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研制[J];生物制品学杂志;1988年00期

    4 雷殿良;松田守弘;;破伤风毒素及其片段的纯化[J];生物制品学杂志;1990年02期

    5 雷殿良;松田守弘;;破伤风毒素的提纯及形成离子通道的特性[J];生物制品学杂志;1990年04期

    6 俞永平;梁宝华;董联珠;徐锡荣;;絮状试验用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标准的国际协作试验[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年02期

    7 雷殿良;梁宝华;顾磊;董联珠;赵建荣;叶玲仙;俞永平;李京平;乐嘉静;徐锡荣;松田守弘;;破伤风毒素及其片段的免疫效果[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年03期

    8 雷殿良;J Mellanby;M Matsuda;B Bizzini;;破伤风毒素及其AB片段对金鱼的毒力[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2年02期

    9 雷殿良;赵建荣;顾磊;徐锡荣;;人抗破伤风毒素免疫球蛋白国际标准品的协作标定[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3年03期

    10 汪玉兰,彭祥兵,王爱荣;一种新型兽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的免疫原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晓;王永贵;周广生;;民间验方治疗仔猪破伤风[J];畜禽业;2006年17期

    2 鲁法香;冀贞阳;;国槐油、国槐煎汁治疗破伤风问题的探讨[J];中兽医医药杂志;1983年02期

    3 张紹昌,张树杰,凌荣春,张正忠;加减千金散等对接种破伤风梭菌的猪羊治疗试验[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4 吴玉赋;;“三黑散”治疗家畜破伤风[J];河北畜牧兽医;1996年01期

    5 方立銮;;一起耕牛去角后诱发破伤风病的诊治[J];福建农业;2006年10期

    6 郑卫东;;中西医治疗耕牛破伤风病[J];农家科技;2007年09期

    7 刘国敏;杨锡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牲畜破伤风病的改进[J];中兽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8 高学军;赵志强;;牛破伤风的诊断和治疗[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9 宝艳蕾;;伤口清创配合甲硝唑肛栓预防犬破伤风的效果观察[J];动物保健;2001年04期

    10 马大山;孙琦;;甘草汤治疗家畜破伤风[J];内蒙古兽医;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念铭;童少清;王鲁平;郎淑慧;;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形成和细胞壁变更[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2 郑轲;;大面积烧伤合并破伤风一例[A];全国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复苏对策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刘婷;焦新安;潘志明;黄金林;;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谢念铭;丁绍卿;周惠民;王鲁平;袁增麟;王济中;张国来;郎淑慧;;某些微生物超微结构的观察[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5 田冬青;蒋玉文;陈小云;杨京岚;丁家波;;产气荚膜梭菌多重PCR定型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刘婷;焦新安;潘志明;张晓明;黄金林;;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傅超;[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2 北京同仁医院 赵京阳;[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郑卫东;[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4 新乐市畜牧水产局防疫监督站 王彩茹 贾会娟;[N];河北科技报;2006年

    5 刘国信;[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6 唐县动物防疫监督站 王海锋 张少静;[N];河北科技报;2006年

    7 辽宁大学 刘宏生 王宁;[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8 中国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9 江波;[N];大众科技报;2005年

    10 宁启文;[N];农民日报;2008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胃漂浮海藻酸钙缓释微球体内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86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3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