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医疗保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26 01:45

  本文关键词:延胡索乙素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 2014年

医疗保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黄琼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 脑卒中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在我国,脑卒中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每年新发病人数300万人,且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80%,是主要的脑卒中类型,更加需要重视其防治。静脉内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唯一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急性期治疗方法,是各国脑卒中诊疗指南优先推荐的。影响脑卒中静脉内溶栓的因素很多,也已经有了很多的相关研究。比如糖尿病和房颤会降低溶栓的效果、增加溶栓后出血的风险等。但是医疗保险对静脉内溶栓的影响作用很少有研究进行评估。事实上,医疗保险很有可能对溶栓产生影响。因为非医保的患者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拒绝溶栓治疗;非医保的患者可能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能够及时到医院接受溶栓,而延迟就诊会降低溶栓的疗效、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非医保的患者还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无力承担脑卒中急救中除了溶栓以外的费用而不能很好的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从而影响脑卒中治疗的疗效,也包括溶栓的疗效。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对110例接受静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阐明医疗保险对溶栓的疗效和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研究方法和材料: 我们对2012年4月27日到2014年3月20日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所有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保组91例,非医保组19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有医疗保险和无医疗保险的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发病时间、并发疾病、主要的化验指标、TOAST (Trial of Org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脑卒中分型、住院天数、溶栓后出血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总费用和发病1天、7天、1月和3月时的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RankinScale, mRS)等,以了解两组患者的差异,找寻具有临床意义的信息。同时,对影响溶栓后出血转化和发病3月后的mRS评分的可能因素进行多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以了解影响溶栓后出血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特别是进一步明确医保是否对溶栓后出血和患者的神经功能结局产生影响。 结果: (1)非医保组和医保组的患者在年龄、卒中史、溶栓前有头颅CT软化灶的患者的比率、糖化血红蛋白、发病3月的MRS评分等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房颤史、空腹血糖(FBS)、肝功能、住院天数等指标存在中度差异(P0.1)。具体来说:医保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医保组(P 0.001);医保组的患者中脑卒中史的比率显著高于非医保组(P=0.008);医保组患者中溶栓前头颅CT上具有陈旧性软化灶的比率显著高于非医保组(P=0.032);医保组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医保组患者(P=0.021);医保组患者中具有房颤病史的患者的比率略高于非医保组(P=0.06);医保组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略高于非医保的患者(P=0.097);医保组的患者入院时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略高于非医保的患者(P=0.088);非医保的患者溶栓后住院的天数略小于医保的患者(P=0.07)。发病后3月mRS评分在医保和非医保组具有显著差异,非医保组的患者的mRS低于医保组(P=0.043),说明非医保的患者溶栓后恢复良好的比医保组好。而静脉内溶栓后继发性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在医保和非医保组间无显著差异(P=0.13)。医保和非医保的两组间TOAST分型比率的比较发现,没有显著差异(P=0.629)。 (2)多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卒中史、溶栓前NIHSS评分和FBS是发病3月时的mRS评分增高(即神经功能结局差)的独立相关因素。 (3)多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FBS和溶栓前CT软化灶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本研究发现,和医保组的患者相比,非医保组的患者更加年轻、既往卒中史比例更少、溶栓前有头颅CT软化灶的比率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低。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溶栓前疾病的严重程度、年龄、卒中史和FBS有关,而和患者的医疗保险的状况无关。溶栓后出血转化与肾功能、FBS和溶栓前CT软化灶相关,而与医保情况无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巫顺秀,陈显光,李森美;出血性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5年05期

2 濮孟久;李京;;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7年05期

3 田晶;刘海波;常红;崔勇;张艳凤;于晓红;;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11期

4 王雪梅;杜会山;杜明艳;;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磊;陈伟;付耀武;;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1年08期

2 朱浩猛;张伟东;;80例大面积脑梗死回顾性分析[J];北京医学;2012年05期

3 杨露;曾凡喜;牟磊;吕莹;;扩大翼点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曾素琴;陈小芳;吴金飞;熊宁;;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12年05期

5 王如升;;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年36期

6 郭文超;潘速跃;;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特征研究[J];重庆医学;2013年31期

7 黄银辉;林友榆;姚力;李明媚;卓识途;张碧月;李隽静;陈振杰;蔡若蔚;;溶栓前血糖与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23期

8 陈子龙;李先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3年12期

9 蒋艳艳;聂志余;李云霞;;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年01期

10 赵刚;洪玮;邱晓明;王珍;;颈动脉壁厚度预测脑卒中的价值[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开敏;针对TGF-β1启动子的ASODNs对新西兰兔腹主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及再内皮化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雷普平;纤维细胞在冠心病心肌纤维化及其心脏震波治疗中的作用[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3 何波;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及脑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4 姚莉;升清降浊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机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喻惠丹;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延迟相关因素的探讨[D];武汉大学;2013年

6 叶新春;Niaspan对1型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7 孙妲男;针康法对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陈淑芬;NOS抑制物ADMA对急性卒中预后的评估及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修春;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杨云龙;血管生长因子PDGF-B及VEGF对肿瘤周细胞及小鼠组织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媛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出血转化与血脂水平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谭丽阳;34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影像学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3 付爱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张爽;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江选飞;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6 邓小东;中风醒脑液治疗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刘莉;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脑卒中效果的Meta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8 苏楠;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张月;H型高血压与老年糖尿病性脑梗塞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杨娟;延胡索乙素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莹 ,季晓林;29例出血性脑梗塞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3年01期

2 张晓莉,王积原,陈晶;出血性脑梗死56例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02年01期

3 濮孟久;李京;;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7年05期

4 刘正松,胡俊夫,周睛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1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5 韩瑛,吴晓华,张颖琪;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年01期

6 张永庆,王勤周,李大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年06期

7 曾军,洪震,黄茂盛,周玢,金美华,沈明庭,吕传真;上海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年04期

8 田成林,蒲传强,李雪梅,李正军;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年04期

9 邵自强;赵雪梅;焦劲松;;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2期

10 应乐群,梅琳;出血性脑梗塞92例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芹,李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03期

2 陈春娥;陈红芬;;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陈国平;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徐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解剖部位、性质与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5期

4 ;仅2.4%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03期

5 张云峰;管强;刘增庆;;溶栓导管直接溶栓联合可选择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年01期

6 韦联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J];广西医学;2003年03期

7 张铭秋;杨瑞民;姚卫华;赵鹏;张希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6年05期

8 邹艳惠;;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相关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4年12期

9 姚四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年07期

10 王有国;超声溶栓治心梗[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唐黎明;马玉亮;孙一峰;王国华;黄洪亮;;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导管直接溶栓治疗[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侯玉芬;郝清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临床溶栓抗凝与中医药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徐晗;;早期介入溶栓治疗脑梗塞的研究[A];中国医药教育论坛-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三届三次理事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3年

4 乔占瑞;董秋菊;杜寿龙;袁长玲;薛亚军;;丹红注射液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0例观察[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王林君;韩伟;娄尧强;孟路阳;王晓栋;王松茂;金晔;;置管溶栓联合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A];2008年浙江省血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李云波;李雪梅;杨丽霞;齐峰;郭瑞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前溶栓与院内溶栓的对比分析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晓栋;陈旭明;韩伟;张强;孟路阳;娄尧强;王林君;;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附24例报告[A];2007年浙江省周围血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胡大一;[N];保健时报;2007年

2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心内科 何奔 万方;[N];健康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朱国旺;[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慕欣;[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崔大涛;[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春光;置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2 曹烈权;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给药途径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唐敬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早期预后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4 张开华;置管溶栓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D];南昌大学;2012年

5 黄琼;医疗保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出血并发症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江选飞;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7 朱仁洋;不同病因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娣;急性下肢缺血初次介入治疗疗效及长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9 张晓雷;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心电图心肌缺血分级的临床意义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延胡索乙素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93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d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