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5 20:02

  本文关键词: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年

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

谢毅  

【摘要】:1目的 课题建立昆明鼠H22肝癌皮下肿瘤动物模型,以微透析技术为采样方法,对自行研制的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制剂进行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以评价自制]HCPT磁性热敏脂质体在肿瘤局部的靶向聚集性和释药性,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与热敏脂质体联用的肿瘤治疗及制剂技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课题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建立了以微透析技术为核心的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方法,弥补了经典药动学在肿瘤靶向制剂研究方面的不足,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2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大部分: 2.1HCPT分析方法的建立 采用HPLC-UV同时测定开环和闭环羟基喜树碱的含量,对色谱条件进行了考察,包括流动相优化、标准曲线绘制、线性范围考察、精密度试验、定量限及检测限测定等。 2.2HCPT微透析取样方法建立 分别考察了灌流流速、媒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开环、闭环HCPT回收率测定的影响;进行了HCPT回收率变化特性研究,包括回收率的体内外日内稳定性,开、闭环HCPT混合回收率变化情况等研究;内标法测定HCPT体内回收率的可行性研究 2.3羟基喜树碱体内整体药动学研究 采用微透析技术进行HCPT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比较了市售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尾静脉和腹腔注射给药的药动学过程;研究了自制HCPT磁性热敏脂质体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反透析法测定体内回收率,绘制相关药时曲线,采用DAS2.1.1统计软件处理药时数据。 2.4自制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 建立昆明小鼠H22肝癌细胞皮下肿瘤模型;同心圆探针植入皮下肿瘤模型进行肿瘤局部药动学过程,药动学实验分三组:A组为自制HCPT磁性热敏脂质体外加磁场组,B组为自制HCPT磁性热敏脂质体不加磁场组,C组为市售HCPT注射液外加磁场组,灌流流速2μL·min-1,反透析法测定体内回收率,绘制相关药时曲线,采用DAS2.1.1和SPASS18.0统计软件处理药时数据。 3结果 3.1HCPT检测方法建立课题建立了以HPLC-UV同时检测开环、闭环HCPT的方法。分析方法如下: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Waters515泵,2487双波长紫外检测器,浙大N3000色谱工作站;色谱柱:Phenomenex Luna C18(2)(4.6mm×250mm,5μm)柱;保护柱:Phenomenex保护柱;流动相:乙腈-甲醇-0.05mol·L-1KH2PO4(NaOH调pH6.4)(60:490:450);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384nm;柱温:25℃;柱压:120bar。 在此色谱条件下,HCPT开、闭环峰形对称,出峰时间分别为4.48、7.62min,且杂质分离度良好,线性范围及定量限、检测限等符合实验要求。 3.2HCPT微透析取样方法建立 确定了HCPT体内微透析取样参数:灌流流速2μL·min-1,取样量12μL,取样间隔6min,反透析法测定回收率。 HCPT开环、闭环混合回收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增量法和减量法下开环、闭环HCPT回收率在各流速下保持一致,这为反透析法测定体内回收率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开环、闭环HCPT探针回收率不随浓度变化;在同一流速下闭环HCPT回收率比单纯闭环HCPT时下降明显,开环HCPT回收率比单纯开环HCPT时未见明显下降,说明开、闭环HCPT同时存在时,闭环HCPT会受开环HCPT影响导致回收率下降。 开环、闭环HCPT体外回收率在8小时内保持稳定,RSD分别为5.12%、5.99%;体内回收率在8小时内基本保持稳定,RSD分别为7.88%、8.68%。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内标物与HCPT回收率比值P具有不稳定性,从而不能准确地求出探针周围药物浓度的变化,内标法测定回收率可行性不高。 3.3羟基喜树碱体内整体药动学研究 反透析法测定HCPT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达72%; 血液微透析研究表明:以10mg/kg给药剂量,市售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尾静脉和腹腔给药后药动学参数均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腹腔给药有一个短暂的吸收过程;尾静脉给药的α、β相半衰期、Tmax、MRT(0-∞)值远小于腹腔给药途径,说明尾静脉给药后HCPT快速地分布消除,腹腔途径相对较慢,药物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尾静脉组的Cmax值是腹腔组的13.3倍,AUC(0-∞)值前者是后者的4.3倍,说明尾静脉给药途径能显著提高HCPT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自制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尾静脉给药后,大大增加闭环血药浓度;和市售羟基喜树碱注射液相比,二者的药动学参数均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自制剂型的α、β相半衰期、Tmax、MRT(0-∞)值分别是市售剂型的11.1、2.2、4、3.5倍,说明自制磁性热敏脂质体尾静脉给药后,HCPT分布消除速度慢,滞留时间比市售剂型长;自制剂型的Cmax值是市售剂型的0.6倍,AUC(0-∞)值前者是后者的1.4倍,说明与市售剂型相比,自制剂型尾静脉给药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降低药物血液达峰浓度,降低药物的毒性。 3.4自制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 A、B、C三组HCPT在肿瘤局部药动学分布过程均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三组Tmax依次为6,12,18min,与B、C两组相比自制HCPT磁性脂质体在外加磁场引导下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聚集到肿瘤局部释放药物;A、B、C三组AUC(0-∞)值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Sig.0.05),三组Cmax值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Sig.0.05),说明自制磁性热敏脂质体在外加磁场的引导下,能显著地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靶向聚集性和释药性高。 4结论 4.1采用HPLC-UV能分离开环、闭环HCPT,系统的最低检测限量能够满足本研究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浓度。 4.2HCPT开环、闭环混合时,闭环HCPT回收率会下降,开环回收率变化不大,但两者透析特性均不发生改变。 4.3HCPT内酯环结构特殊,未寻找到合适内标物使二者回收率比值P稳定,内标法测定回收率可行性不高。 4.4用反透析法测定的HCPT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与传统法研究的结果吻合,验证了微透析进行HCPT体内药动学研究的可行性。 4.5自制HCPT磁性热敏脂质体血液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剂型能很好地保护HCPT内酯结构,提高血液闭环比例。 4.6昆明小鼠H22肝癌细胞皮下肿瘤模型成模周期短,成瘤率高,适合微透析研究进行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 4.7自制的HCPT磁性热敏脂质体在外加磁场和肿瘤局部高温(≥43℃)的条件下,能迅速地聚集到靶部位,快速地释放包封的药物,肿瘤靶向性高。 4.8本课题建立了以微透析技术为基础的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的一般研究方法,为今后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9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李苏,廖海,姜文奇,管忠震;羟基喜树碱Ⅰ期药代动力学及人体耐受性临床研究[J];癌症;2001年12期

2 黄宁;彭芳;;抗肿瘤药物动物模型的评价[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赵宁;程巧鸳;俞文英;李范珠;;微透析技术在药动-药效学结合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年02期

4 王丹;石力夫;胡晋红;;微透析技术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年04期

5 张成辉,任中海,李长生;HCPT联合5-FU、MMC治疗晚期胰腺癌近期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3年05期

6 凌家俊,王岩,谢波,李锐;利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青藤碱的药动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陈翔;凌家俊;陈亮;;烟碱微透析回收率的体外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赖日勇;李小波;许春鹃;叶金花;;羟基喜树碱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生长的抑制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8期

9 杨如武;许怀利;王全利;牛惠敏;韩国宏;;羟基喜树碱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108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年05期

10 谭燕;周建平;仝新勇;冯芳;;紫杉醇脂质体大鼠体内药动学考察[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应龙;李淑红;;纳米中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9期

2 潘明;徐金发;郑中显;宋文灿;陈倩;鲍瑜;华高艳;;羟基喜树碱、亚叶酸钙及替加氟注射液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09年09期

3 刘斌;杨昭毅;魏伟;;近年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9年10期

4 袁美燕;吴虹;;PK-PD模型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管忠震;羟基喜树碱需进一步规范化临床研究[J];癌症;2001年12期

6 杨春旭,黄海欣,李桂生;奥沙利铂联合羟基喜树碱期胃癌临床分析[J];癌症;2002年08期

7 黄慧强,姜文奇,胡晓桦,林旭滨,刘魁凤,李宇红,林忠,申维玺,陈强,何友兼,管忠震;羟基喜树碱冻干粉针(拓僖)单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初步报告[J];癌症;2003年12期

8 姚阳;孙元珏;赵晖;郭跃武;林峰;蔡讯;唐晓春;;HCPT联合L-OHP方案治疗复发转移结直肠癌的近期临床疗效[J];癌症;2006年08期

9 昝旺;;纳米中药制剂研究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刚,杨和平,胡建林,王政惠;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鳞癌的初步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巍;张超;方芸;;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药效学及体外作用机制研究[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渝军;易以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兔血浆中注射用纳米羟基喜树碱的浓度[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3 孙晓芳;王丹巧;吴兆恩;李鹏;牛建昭;王继峰;王巍;;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血液和纹状体细胞外液左旋多巴药代动力学同步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朱全刚;杨梦捷;尤本明;刘继勇;潘勇华;胡晋红;;盐酸小檗碱微透析体外回收率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冯年平;武培怡;;中药纳米制剂探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6 黄金兰;钟振国;;抗肿瘤药物的药物代谢研究进展[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肖树雄;王晓钰;;中药剂型研究发展概况[A];全国中药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奉建芳;何军;祝林;;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研究之管见[A];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张景;邱晓莉;秦少容;李宇;;纳米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晶;羟基喜树碱纳米晶体的药动学及其肿瘤靶向性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明昊;卷毛突变大鼠的皮肤组织学特征及其分子遗传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日红;微透析技术在植物活体取样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珂;逍遥散对肝损伤大鼠的时辰药动学、时辰药效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赖宝林;芎冰微乳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及脑局部PK-PD结合模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付湘;微透析与指纹图谱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吴秀君;稳定同位素内标微透析技术在经皮给药系统PK-PD模型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谢敏;白芍总苷在急性CCI_4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马红美;基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新型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锋;重组人内抑素在猕猴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永芳,袁云,毛松柏;羟基喜树碱并用丹参治疗消化系癌的疗效观察[J];癌症;1990年03期

2 周军,樊亦军,陈定南,梁灼,杨婉玲;喜树碱(CPT)与10—羟基喜树碱(HCPT)的抗肿瘤活性与毒性比较[J];癌症;1991年03期

3 管忠震;羟基喜树碱需进一步规范化临床研究[J];癌症;2001年12期

4 张力,李苏,廖海,姜文奇,管忠震;羟基喜树碱Ⅰ期药代动力学及人体耐受性临床研究[J];癌症;2001年12期

5 柴丽萍,苏振忠,冼志雄;羟基喜树碱对喉鳞癌细胞株抑制作用的研究[J];癌症;2003年04期

6 沈靖南;肿瘤药敏预测试验与临床化疗效应相关性的研究概况[J];癌症;1994年06期

7 许青,高勇,王杰军,朱长力,王兵,郭静,鲍洪涛;羟喜树碱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8期

8 梁朝霞,谢幸,叶大风;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年04期

9 谢伟敏 ,胡晓桦 ,廖萍 ,刘志辉 ,周文献 ,谭晓虹 ,廖小莉 ,黄秉琰;草酸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复治胃肠道癌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3年10期

10 张延龄;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伟,黄熙;中西药联用对西药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4年06期

2 冯文龙;如何根据药动学的文献参数初步确定给药方案[J];重庆医学;1987年05期

3 刘泽培;周维书;;艾司洛尔(Esmolol)的药动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1987年05期

4 朱悦心,汪复,王永铭,王锦平,朱思佳,沈忆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血液中青霉烷砜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8年02期

5 王建安;在健康志愿者中环孢菌素的动力学研究[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年05期

6 张学礼;ACNU蛛网膜下腔注药后在脑内的分布[J];日本医学介绍;1988年03期

7 徐峰;;肝功损害病人环丙氟哌酸的药动学[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9年05期

8 杨友田;正常老年志愿者单、多剂量氟硝丁酰胺药动学评价[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0年03期

9 ;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的时间-浓度-效应三维图[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10 倪春平,于鲁海,付丽红,敖秉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血浆中头孢哌酮浓度及药动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斌;朱师;何燕;孙永学;;水产抗菌药物在鱼类的药动学与残留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2 王永庆;张宏文;孟玲;王美峰;袁红宇;欧宁;张海波;唐娜娜;施瑞华;;连续静脉输注雷贝拉唑后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英文)[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学明;王永禄;程晓丹;徐元龙;黄琴琴;毛丽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与组织分布研究[A];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韩现芹;李健;王群;;用药动学方法研究甘草和连翘对牙鲆CYP3A活性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刘晓晖;张莉;胡建华;陈莉;;不同剂量红景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岑彦艳;李小丽;刘丹;蒋为薇;周红;;固相萃取结合LC-MS/MS法测定CpG ODN 107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7 刘晓东;;中药药动学研究与存在的问题[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延君;张慧娟;金楠;张振中;赵永星;;卡培他滨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逸凡;陈笑艳;李明慧;钟大放;;卡立普多在中国人体内的药动学及CYP2C19遗传多态性对其药动学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冯怡;黄羽;曾星;邓远辉;欧润妹;刘奕明;;LC/MS/MS法测定兔灌胃美敏伪麻溶液后血浆中的盐酸伪麻黄碱及其药动学研究[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峰;周新腾;[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劳英坚 译;[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平安医院副主任医师 唐爱武;[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6 曾苏;[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记者 顾玲 见习记者 董捷;[N];苏州日报;2011年

9 闫素英;[N];健康报;2006年

10 谢明霞;[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怡民;纳米活性炭载药制剂的药动学和抑瘤效应的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2 邱银生;喹赛多在猪体内的药动学和残留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3 寇惠娟;三种抗病毒药物在中国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4 庄宝雄;奥沙利铂脂质体的生物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丁志英;穿心莲内酯体内转运与药动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曾晓会;胡椒碱对姜黄素代谢和调脂效应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许玉杰;新型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临床前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王春梅;甲磺酸达氟沙星明胶微球的制备及药动学和肺靶向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卢彤岩;达氟沙星防治史氏鲟Ah感染的应用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秀英;单诺沙星在健康和支原体-大肠杆菌感染鸡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毅;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古锦辉;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的制备及药效学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陈召红;盐酸阿霉素磁性热敏脂质体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1年

4 陈香;灵芝酸单体T片剂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朱昆;葛根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畅敏;奥沙利铂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王婧;银杏叶提取物对人体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隋晓璠;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药物动力学的初步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杜会强;加替沙星对多索茶碱药动学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刘昌发;替米沙坦在健康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羟基喜树碱磁性热敏脂质体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5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5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2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