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0 13:31

  本文关键词:利奈唑胺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天津医科大学》 2013年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实验研究

李艳芬  

【摘要】:耐药菌感染正在全球蔓延,感染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的出现和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数据,近几年MRSA分离的比例均维持在50%以上。传播广泛、多重耐药使得MRSA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的嗯唑烷酮类抗生素,并且是目前此类中唯一应用于临床的药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机制为对抗各种难治性耐药菌带来了希望。利奈唑胺对大多数的革兰阳性致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抗菌活性,如MRSA、VRE、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等。然而该药应用临床后不久便在多个国家的临床菌株中出现了耐药性,因此,研究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对临床医师了解和掌握利奈唑胺耐药菌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进而合理使用该药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本实验在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建立诱导耐药株模型,初步探讨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对比观察并分析诱导前后菌株的适应性及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为今后更深入、全面的耐药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收集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血、痰、胸腹腔引流液、脓液及眼、耳、鼻等部位分泌物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金葡菌。细菌鉴定采用API葡萄球菌鉴定系统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凝集法,应用mecA基因扩增法筛选MRSA菌株;选取9株对利奈唑胺敏感性较低的临床分离金葡菌,其中5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4株为MRSA,以金葡菌ATCC25923作为质控菌株。采用利奈唑胺浓度2倍递增的方法对9株临床分离金葡菌(5株MSSA,4株MRSA)和质控菌株ATCC25923进行体外诱导;采用PCR基因技术扩增诱导前后金葡菌23S rRNA的V区基因并测序、Blast比对,分析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比较诱导前后金葡菌的适应性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 结果:经过利奈唑胺长时间体外诱导后,10株实验菌株中有9株诱导出利奈唑胺耐药性,且耐药性稳定。其中,Sa10经诱导后MIC值最高,达到128mg/L,与其亲代敏感株相比,MIC值增加了64倍,质控菌ATCC25923(Sal)经诱导后MIC值也增高了16倍(64mg/L),Sa8诱导后MIC值最低(8mg/L),其余诱导后金葡菌的MIC值均16mg/L。扩增金葡菌23S rRNA的V区基因片段,测序发现有5株耐药菌发生了突变,分别为:诱导后菌株ATCC25923(S1,A2531T)、S3(A2289G)、S5(A2289G)、S9(C2691T、A2289G)、 S10(C2474A、A2289G),且第2289位点的突变发生率最高(4/5)。实验中还发现利奈唑胺耐药后金葡菌的菌落和溶血环变小,疑似形成小菌落突变株;菌株倍增时间延长,生长速率减慢;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性也发生改变。 结论:经利奈唑胺体外长期诱导后金葡菌可以获得稳定耐药性,但同时也产生了适应性代价,其耐药机制与23S rRNA的V区基因突变相关,并且可能有其他耐药机制的参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78.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翠;周鲁;;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年04期

2 周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J];广州医药;1997年02期

3 朱德妹;张婴元;周乐;吴培澄;胡付品;吴卫红;吴湜;汪复;;利奈唑胺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年02期

4 林东昉;吴菊芳;张婴元;郑经川;缪竞智;郑丽叶;盛瑞媛;周新;沈华浩;吴卫红;周乐;汪复;;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年01期

5 席瑞;田素飞;褚云卓;陈佰义;;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肠球菌耐药及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年01期

6 胡付品;朱德妹;汪复;蒋晓飞;杨青;徐英春;张小江;孙自镛;陈中举;王传清;王爱敏;倪语星;孙景勇;俞云松;林洁;单斌;杜艳;徐元宏;沈继录;张泓;孔菁;卓超;苏丹虹;张朝霞;季萍;胡云建;艾效曼;黄文祥;贾蓓;魏莲花;吴玲;;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年05期

7 章义利;戴凌燕;潘利伟;庄荣;应斌宇;;利奈唑胺耐药而万古霉素敏感的屎肠球菌1例[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李娟;吕晓菊;;利奈唑胺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09年04期

9 蒋蓉;刘冲;张文婷;郝海红;袁宗辉;戴梦红;;耐药弯曲杆菌适应性代价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10年05期

10 汪复,朱德妹,张婴元;上海部分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玲玲;熊自忠;黄华山;王中新;刘贵育;;血标本分离的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学;2007年05期

2 黄伟光,黄长武,高根五;外科切口感染细菌种类的分布及耐药性[J];重庆医学;2001年01期

3 杨苓山;孙建忠;张志宏;;烧伤创面的细菌培养检查及药敏试验[J];南京部队医药;2001年01期

4 童照威;张龙琪;王伟洪;施柏年;;常见葡萄球菌耐药谱变迁分析[J];临床医学;2006年09期

5 王桂武;李强;俞传圣;;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与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2011年03期

6 黎沾良;外科感染病原菌耐药现状及对策[J];腹部外科;2000年03期

7 徐振文,徐伟;杀菌肽的抗菌机理及其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8 谭世繁;张雄;罗宁;陈春杰;王铮;陈智华;黄壮志;;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德全;老年人MRSA院内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0年05期

10 吕媛,刘健,康子胜,李家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奈替米星对甲氧西林耐药金葡球菌感染小鼠败血症体内协同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旭东;;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老年MRSA肺炎的疗效观察[A];第二十七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十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Monte Carlo simulation for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linezolid,tigecycline and vancomycin against MRSA in China[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3 张永信;黄虑;;抗菌药临床使用现状与思考[A];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论文汇编[C];2005年

4 鱼爱和;李兵;;利奈唑胺对严重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莉;孟现民;张永信;;利奈唑胺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感染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唐莲;王三南;翁小红;尚尔宁;;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的影响[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7 朱雄;袁敏;刘佳;龚林;陈霞;禹蕙兰;陈海;李娟;;Carba NP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在院内感染监测中的应用[A];2013海南省第五届生命科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雷;利奈唑胺在中国人群的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龚明福;新疆苦豆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抗菌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怡滨;天津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进化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4 焦扬;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王丽平;动物源链球菌耐药性与毒力的关系及感染对小鼠肝药酶活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黄惠琴;海洋放线菌抗MRSA菌株的筛选及菌株AM105活性物质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7 许洪志;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8 吕星;天津市葡萄球菌临床株流行病学和遗传背景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9 欧阳范献;MRSA的SCCmec分子分型及其耐药性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10 王秀青;六种天蚕素类基因工程抗菌肽的研制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成;Rbx-7644中间体的合成[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2 单悌超;重症患者万古霉素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玉颖;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耐药性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4 唐喆;术后难治性屎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余泽波;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耐药监测、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acr的检测和表达与全基因序列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6 扈本荃;反义硫代寡核苷酸逆转MRSA耐药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朱佩琼;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性及同源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阮卫;肠球菌耐药性及esp基因与粪肠球菌耐药的相关性[D];南华大学;2005年

9 黄强;(R)-N-(3-氟-4-吗啉苯基)-噁唑酮-5-甲基醇合成新工艺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高正航;霸王岭土壤抗MRSA活性放线菌的筛选及菌株Gda031、Gda0305发酵工艺的优化[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珍;蔡绍曦;;治疗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抗生素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2 张胜权,吕利英,张书利;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年01期

3 保勇;喻华;杨永长;;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年01期

4 朱德妹;汪复;张婴元;;2005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年06期

5 朱德妹;张婴元;汪复;;2006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年06期

6 汪复;;2006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年01期

7 刘昱东;王辉;杜娜;孙宏莉;徐英春;杨启文;陈民钧;谢秀丽;;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达托霉素、头孢吡普等抗菌药物对MRSA的抗菌活性[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年01期

8 林东昉;吴菊芳;张婴元;郑经川;缪竞智;郑丽叶;盛瑞媛;周新;沈华浩;吴卫红;周乐;汪复;;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年01期

9 朱德妹;汪复;胡付品;蒋晓飞;倪语星;孙景勇;徐英春;张小江;胡云健;艾效曼;俞云松;杨青;孙自镛;陈中举;贾蓓;黄文祥;卓超;苏丹虹;魏莲花;吴玲;张朝霞;季萍;王传清;王爱敏;张泓;孔菁;徐元宏;沈继录;单斌;杜艳;;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年05期

10 刘光明,苏文金,蔡慧农,谢明星,刘棠,彭小莉;空肠弯曲菌的磁捕获_-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生物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方圆;马笑雪;蔡景钰;王斯;罗恩杰;;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耐药机制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01期

2 叶君如;;颅内脓肿合并肺部感染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08期

3 马燕;达托霉素、利奈唑胺等对革兰阳性尿道病原菌的体外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年06期

4 王虎军;翟建国;;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3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年01期

5 李国雄,丁茂文,陈丽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8期

6 周琰;张军红;康焰;;利奈唑胺治疗地震伤合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年S2期

7 赵立;冯学威;颜恒毅;刘宏博;;利奈唑胺抗结核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8 张萍;曹权;郑崇明;冯琳;俞颖;;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34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02期

9 李国辉;;利奈唑胺注射液致高乳酸血症2例[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0年04期

10 孟艳君;李琳;;利奈唑胺致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葛璐;金玲湘;林巍;潘陈为;方佩佩;周光耀;;长疗程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3例临床分析[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鱼爱和;李兵;;利奈唑胺对严重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郭代红;王丽;陈超;蔡芸;刘皈阳;曹秀堂;王睿;;410例住院患者的利奈唑胺用药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周业平;田彭;杜伟力;张国安;;利奈唑胺治疗胸骨骨髓炎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分析[A];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感染创面综合治疗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5 顾芬;黄亚菊;范黎萍;胡敏;;利奈唑胺治疗广泛耐药肺结核病不良反应的护理[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1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周为;柯会星;;利奈唑胺对老年人血液系统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葛凤;高燕;滕玥;王静;;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肺部耐药球菌感染的疗效分析[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奇才;杨滨;;合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9 姚岚;唐神结;肖和平;曾林海;孙华;顾瑾;郝晓晖;刘一典;;利奈唑胺治疗广泛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疗效观察[A];2010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学术大会汇编[C];2010年

10 刘敏;于志红;富晶;王彦;吕鹏;冯仲珉;孙卫兵;;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肠毒素联合对白细胞水平恢复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儿童医院 胡利华 王晓玲 刘钢;[N];健康报;2010年

2 赵和云;[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王进;[N];健康报;2008年

4 冯友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王乐民;[N];健康报;2007年

6 成吉;[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张小社 刘国信;[N];农民日报;2005年

8 记者 蔡岩红;[N];法制日报;2010年

9 孔令文;[N];河南科技报;2009年

10 王小龙;[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雷;利奈唑胺在中国人群的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杨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3 吴晓倩;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择性σ因子σ~H调控原噬菌体的整合与切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崔俊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体内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5 向华;厚朴酚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冯百岁;肥大细胞在细菌性腹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7 甄宇红;抗奶牛乳腺炎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活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苏俊;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的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2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吴旧生;基于纸片保存奶样的奶牛隐性乳腺炎诊断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周彦娇;松鼠葡萄球菌mec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在松鼠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及细胞壁合成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芬;利奈唑胺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李静;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变异浓度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3 贾云灿;抗耐药菌抗生素利奈唑胺的合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包旻;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性评价及危重症感染患者血药浓度监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5 刘岩;严重感染高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的影响(附53例临床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6 王玉颖;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耐药性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7 龙波;利奈唑胺在大鼠血、脑组织和脑脊液中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8 周家军;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的对比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1年

9 庞昶;利奈唑胺与其他抗生素联用对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周全;IL-6在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利奈唑胺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0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20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4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