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0 19:52

  本文关键词: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年

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过程研究

赵丹丹  

【摘要】:灯心草系灯心草科灯心草属植物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干燥茎髓,能清心火,利小便,具有清心除烦的功效。去氢厄弗酚是灯心草中含量最高,且具有良好抗焦虑作用的菲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基于去氢厄弗酚良好的疗效,本课题组前期实验了一系列的去氢厄弗酚的衍生物及其结构类似物,药效学实验证实一些衍生物及结构类似物也具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本文以开发去氢厄弗酚及其结构类似物为抗焦虑药为目的,对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一、文献综述部分: 对中药药代动力学常见研究方法、生物样品分析前处理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以及酚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及其体内代谢研究进展四个部分进行了综述。 二、生物样品中去氢厄弗酚LC-MS测定方法的建立 本文建立了以和厚朴酚为内标化合物的生物样品中去氢厄弗酚LC-MS测定方法。采用简单的液液萃取方法对血浆样品、组织样品进行预处理。以甲醇-水溶液(76:24)为流动相,用Agilent HC-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ESI)单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负离子模式,以选择反应检测(SRM)方式进行检测。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精密度以及稳定性均可满足体内药物分析的要求。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去氢厄弗酚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去氢厄弗酚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KM雄性小鼠分别单次灌胃5、10、20mg·kg-1去氢厄弗酚,采用LC-MS分析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的去氢厄弗酚的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winnolin4.1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小鼠单次灌胃不同剂量的去氢厄弗酚后,体内吸收迅速,快速分布,血药浓度迅速降低后缓慢消除,呈一级动力学消除过程。消除半衰期t1/2低、中、高三个剂量分别为260.9、204.4、213.9min;达峰浓度Cmax低、中、高三个剂量分别为12.27、27.94、60.30ng·m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低、中、高三个剂量分别为545.7、2105.2、3013.1min*ng·mL-1-1。AUC与给药剂量之间不成等比例增加关系,说明在此剂量范围内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存在吸收饱和现象,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四、去氢厄弗酚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KM雄性小鼠单次灌胃5mg·kg-1去氢厄弗酚后,采用LC-MS分析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肝、肾、脑组织中的去氢厄弗酚浓度,绘制出组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winnolin4.1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组织药物浓度肝肾脑,均高于血浆药物浓度,提示去氢厄弗酚组织亲和力高。去氢厄弗酚能够迅速吸收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到脑组织中,且在脑组织中消除较慢,提示其抗焦虑作用的靶器官可能是脑组织。 五、去氢厄弗酚小鼠体内代谢研究 采用LC-MS法对小鼠口服灌胃去氢厄弗酚后的尿液、粪便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断了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结果显示,共识别19个可能的代谢产物,主要代谢途径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的Ⅱ相代谢反应,少量去氢厄弗酚发生同分异构化、乙烯基被氧化或还原的Ⅰ相代谢反应;粪便中的代谢产物少,相对含量低,提示去氢厄弗酚的主要排泄途径可能为经过肾脏由尿液排泄,少量的经过粪便排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96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美燕;吴虹;;PK-PD模型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陈世忠,贾晖,乌耀华,王弘;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3 李树蕾;;天麻及其酚类化合物对小鼠的抗焦虑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年01期

4 田杨;蒋学华;于佳;薛茵;;山奈酚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5 袁成,梁爱君,曾林 ,贾暖 ,冯琳;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年04期

6 王衍龙;黄建梅;张硕峰;孙建宁;;灯心草镇静作用活性部位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安潇;肖湘生;;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卡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杜力军;邢东明;赵玉男;王雪莉;苏慧;卢弘;孙虹;金文;;两种中药复方的药效动力学与测试成分药代动力学拟合——兼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2005年03期

9 丁婉萍,唐星,陶秀梅;厚朴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的小肠吸收特性[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肖凤霞;周莉玲;李锐;;药物累积法测定四逆汤制剂的药动学参数[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衍龙;张硕峰;李梢;黄建梅;;灯心草镇静作用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建秋;中药藿香正气水质量评价与药动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宁;吴电云;柏新富;吕剑涛;徐桂萍;刘林德;;天麻细胞工程技术及其原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2 邹宁;柏新富;吕剑涛;杨剑飞;徐桂萍;孙东红;;组织培养中天麻与蜜环菌共生机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3 陈向涛,汪惠丽,李俊;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J];安徽医药;2002年01期

4 颜晓航;;黄芪及其制剂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6年12期

5 刘斌;杨昭毅;魏伟;;近年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9年10期

6 耿魁魁;段贤春;夏伦祝;;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0年05期

7 郑世瑞;李俊;宋珏;;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J];安徽医药;2010年11期

8 张劲;陈卫东;吴勇;陈延杰;雷妮;;药物动力学与代谢组学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促进作用[J];安徽医药;2011年01期

9 赵燕玲;脾虚证与胃肠激素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10 张善堂,王钦茂,陈礼明;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华东;;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领域的进展[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衍龙;张硕峰;李梢;黄建梅;;灯心草镇静作用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徐会平;冯素香;屈凌波;李建军;杨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及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容慧;赵军宁;毕岳琦;吴懿;杨霞;;中药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秋萍;张晶;宋洪涛;;雷公藤多苷片的抗炎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冯怡;曾星;陈延;刘奕明;邓远辉;;龙胆苦苷在健康受试者的尿药动力学研究[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瑞玲;陈玉兴;曾晓会;崔景朝;;益智汤对家兔脑 Na~+K~+-ATP 酶活力影响的药效动力学研究[A];全国中药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昕宇;马成;;方剂配伍研究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熊丽娟;毕云;王友兰;;药物累积法测定新鲜草乌药代动力学参数[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熊丽娟;徐静逍;;黄草乌鲜品煎液表观毒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登钊;中药百部归经的研究及其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于定荣;以慈航丹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艺;小檗碱的生物代谢反应及代谢产物活性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黄召谊;交泰丸的药代动力学及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代谢组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竹;9-O-小檗碱糖苷同系物的合成与降糖药理活性[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孙雪莲;黄芪苷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胡芳弟;几种中药活性组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电化学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佳川;基于本草知识的酒蒸黄连“止消渴”系统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宋丽;两基源中药花椒的质量等同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陶长戈;附子干姜组分配伍的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宇;秦皮甲素口服吸收特性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袁清照;金银花粉体的指纹图谱与抑菌活性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国睿;正视中药不良反应及完善相关监测体系的探讨[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夏珂;逍遥散对肝损伤大鼠的时辰药动学、时辰药效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刘天宇;龙胆碱的镇静作用及其体内药物动力学初步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金轶奇;中药注射剂开展唾液TDM的探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吴莹;注射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盐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聂彦彦;复方血塞通滴丸指纹图谱与药代动力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付颖;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对信号转导相关酶Btk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谢家全;黄芪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美香;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非感染性腹泻4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6期

2 曹福凯,钱峻,金小晶,杨勤,刘万里,谢晓枫,史肃育;藿香正气散加减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8例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5期

3 孙海拴,白风鸣;针灸配合藿香正气水治疗肩周炎38例[J];包头医学;1998年04期

4 陈世忠,贾晖,乌耀华,王弘;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5 卿玉玲;孙克宏;郑飞鸣;成建国;田丰伟;薛茂;廖震;;藿香正气液治疗胃肠型感冒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6年06期

6 梁冰;杨爱馥;黄凤兰;胡宝忠;;甘草属(Glycyrrhiza)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王花红,郭五保,顾莹,王喆之;山茱萸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0期

8 文爱东,黄熙,蒋永培,梅其柄,赵磊,张莉;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对地高辛临床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7期

9 万毅新,王晓平,郑宁,石军年;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03年05期

10 陈笈,王伯初;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俏;天麻素和天麻苷元的体内外代谢和脑靶向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伟;尹端沚;李世强;程登峰;李谷才;郑明强;蔡汉成;梁胜;沈华;张炯1201800;汪勇先;;O-(2-~(18)F-氟代乙基)-L-酪氨酸的新合成路线及其生物学评价[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2 缪海均!上海200003,周哲!上海200003,邵元福!上海200003,马玉杰!上海200003;HPLC测定微量小鼠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年03期

3 侯力强,赵路宁,林振桃,强永刚,廖永华,管锦霞;中华眼镜蛇毒组份Ⅲ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年11期

4 江淦达;;红霉素、竹桃霉素和泰洛星的药代动力学的内在联系[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6年04期

5 赵凯存,朱秀媛,仪明光,刘忠敏,宋振玉;黄花夹竹桃次甙乙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药学学报;1986年08期

6 李经才;;强力霉素药代动力学的昼夜节律变化[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9年03期

7 秦黎辉,程玉海,徐旭,黄如衡;矽宁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卫生研究;1990年05期

8 秦黎辉;程玉海;徐旭;黄如衡;;矽宁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卫生研究;1991年05期

9 丁虹!武汉430071,彭仁琇!武汉430071,孔锐!武汉430071,张燕华!武汉430071,程路!武汉430071,明章银;糖尿病小鼠肝功能改变及对磺胺嘧啶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0年01期

10 马永健,刘忠敏,钱雅琨;~(14)C-尿素在小鼠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敏;闻镍;汤瑶;孙旭;李佐刚;;恒河猴单次和多次静脉给予PEG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高春生;;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A];2011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广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从PK标记物群的确认到临床合理用药[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0年

4 王国斌;肖勇;陶凯雄;张力;李剑星;夏泽锋;刘劲伟;;纳米级四氧化三铁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胡培;;Ⅰ期临床开放性随机试验,评价Telbivudine(LdT)在健康中国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韩强;潘桂玲;张永文;;兰索拉唑在正常及溃疡模型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秦燕;徐智儒;孙玮鸿;魏艳琼;刘全海;;NADP-007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雷;王学艳;周雪琴;张志慧;杨新建;;黄芩苷透皮给药系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A];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潘保良;汪明;王玉万;潘贞德;薛彦;;埃普利诺菌素注射液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顾景凯;钟大放;;LC-MS/MS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二届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春祥;[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河北远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勇;[N];中国畜牧报;2004年

3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复旦大学医学院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郁继诚 张菁;[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于海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王竹生;[N];健康报;2002年

7 柯晨;[N];科技日报;2003年

8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康震;[N];中国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守军;姜黄素衍生物91022的癌化学预防作用、作用机理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2 詹秀琴;超细微雄黄颗粒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细胞作用的比较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李学涛;异长春花碱静脉注射乳剂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杨秉呼;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5 左风;黄芩汤多成分药代动力学及肠道菌群作用的相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易杰;靶控输注异丙酚在脑脊液中药代动力学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7 唐云彪;FY-10与左羟丙哌嗪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江;优克那非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单进军;祖师麻主要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及代谢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郭惠玲;小分子化合物J2缓释剂型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冬英;灯盏花素药代动力学及指纹图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房志刚;环孢素A-pH敏感性纳米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周崧;静脉注射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聂媛媛;微透析技术应用于钩藤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罗婵;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研究阿德福韦前药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邱胜红;新靶向抗肿瘤候选化合物Z-GP-Dox的早期药代动力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郭宏红;羟基喜树碱微胶囊药代动力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岳永波;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及其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赵丹丹;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过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董靖;硝唑尼特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4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44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