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鹰嘴豆合成肽CPe-Ⅲ-S抑制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7:19

  本文关键词:鹰嘴豆合成肽CPe-Ⅲ-S抑制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每年全世界有100万妇女发病,严重地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尽管化学治疗对于抑制肿瘤的效果显著,但是同样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极大的副作用。所以,寻找对人体无害而又能有效地进行肿瘤治疗的活性成分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随着信息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天然活性成分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本课题以鹰嘴豆合成肽CPe-Ⅲ-S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模拟体系,通过检测总还原能力,·OH、DPPH·、ABTS·+等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CPe-Ⅲ-S有很强的铁离子总还原能力和体内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呈现显著的浓度剂量效应关系。MTT和ELISA实验表明CPe-Ⅲ-S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且能促进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由于蛋白质在体内主要以低肽形式消化吸收。实验模拟人体消化道系统对CPe-Ⅲ-S进行体外消化代谢实验,得到三种主要的消化代谢产物His-Phe-、Ser-His-、Ala-Asn-Ala-Gln-。之后采用动物体内消化代谢实验探究CPe-Ⅲ-S通过真实消化道的代谢产物,由于体内环境复杂,得到16种消化产物,其中响应值最大的产物为Ser-His-。基于以上实验基础,参考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与突变、正常p53蛋白的分子对接情况探究合成肽CPe-Ⅲ-S以及消化产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由结果推测CPe-Ⅲ-S及其消化产物会与突变p53蛋白结合,纠正位点、恢复转录激活功能或者通过CPe-Ⅲ-S与正常p53蛋白的结合,增加p53蛋白的稳定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关键词】:鹰嘴豆 生物活性肽 p53蛋白 抑制肿瘤 分子对接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17
  • 1.1 天然产物中的生物活性肽9-12
  • 1.1.1 生物活性肽的概念及种类9-10
  • 1.1.2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功能特性10-11
  • 1.1.3 生物活性肽的应用11-12
  • 1.2 p53蛋白与抑制肿瘤机理的关系12-14
  • 1.2.1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12-13
  • 1.2.2 p53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的形成13
  • 1.2.3 由p53基因引起的细胞凋亡通路13-14
  • 1.3 多肽类药物的发展14-16
  •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6-17
  • 第二章 CPe-III-S的抗氧化、抑制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17-30
  • 2.1 引言17
  •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17-18
  • 2.2.1 细胞株17
  • 2.2.2 药品与试剂17-18
  • 2.2.3 主要仪器设备18
  • 2.3 实验方法18-24
  • 2.3.1 CPe-III-S的制备18
  • 2.3.2 CPe-III-S的抗氧化作用18-20
  • 2.3.3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20
  • 2.3.4 CPe-III-S抑制肿瘤活性及作用机理20-24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24-29
  • 2.4.1 CPe-III-S抗氧化作用24-28
  • 2.4.2 CPe-III-S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作用机理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CPe-Ⅲ-S体内、外消化代谢研究30-38
  • 3.1 引言30
  • 3.2 实验材料30-31
  • 3.2.1 实验仪器30-31
  • 3.2.2 实验试剂31
  • 3.3 实验方法31-32
  • 3.3.1 合成肽体外消化31
  • 3.3.2 合成肽体内消化代谢31-32
  • 3.4 结果与讨论32-37
  • 3.4.1 体外消化结果32-36
  • 3.4.2 体内消化代谢结果36-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CPe-Ⅲ-S及消化代谢产物与p53蛋白靶点构效关系研究38-56
  • 4.1 引言38
  • 4.2 实验方法38-43
  • 4.2.1 配体和受体的准备38-39
  • 4.2.2 分子对接程序的运行39-40
  • 4.2.3 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结合能计算40
  • 4.2.4 分子模拟的运行40-43
  • 4.3 结果与讨论43-55
  • 4.3.1 分子对接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43-50
  • 4.3.2 Ser-His-与p53蛋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50-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全文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6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6-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胡尔西丹;艾尔肯·依不拉音;阿吉·艾克拜尔;阿布力米提·伊力;;鹰嘴豆地上部位元素分析及药用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7期

2 杨建梅;张慧;余琛;李水军;;鹰嘴豆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沂南;;鹰嘴豆[J];食品与健康;2011年04期

4 马合木提·买买提明;海力茜·陶尔大洪;玛依拉;巴吐尔·买买提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药鹰嘴豆中总黄酮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4期

5 张玲;孙兆峰;夏作理;;迪西鹰嘴豆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年11期

6 胡尔西丹;刘海;艾尔肯·依不拉音;阿吉艾克拜尔·爱萨;阿布力米提·伊力;;分光光度法测定鹰嘴豆豆叶、豆茎、豆荚中总多糖含量[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21期

7 刘纳;;鹰嘴豆 青稞糊 尝尝两种老粗粮[J];开心老年;2012年02期

8 冀海伟;冯蕾;张玲;;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鹰嘴豆中的钒[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9 赵欣;付煊赫;张宗申;刘同祥;王继峰;;鹰嘴豆种子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与鉴定[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10 于立博;刘继文;;维药鹰嘴豆金属硫蛋白的提取检测[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春元;程磊;周秀佳;;鹰嘴豆的rDNA ITS序列分析鉴别[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包兴国;舒秋萍;;鹰嘴豆优异种质资源引进筛选及评价[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吾尔古丽;张保军;张巨松;布娃吉尔;;新疆鹰嘴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播期效应[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苗;神秘长寿果——鹰嘴豆[N];中国特产报;2001年

2 记者 唐临江 杨新昌 通讯员 杨汇峰;“大龙王”助力鹰嘴豆产业[N];昌吉日报;2006年

3 记者 顾彬 通讯员 杨志峰;木垒鹰嘴豆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N];昌吉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雪力;鹰嘴豆之歌[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6年

5 记者 陈星;鹰嘴豆种子的处理[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6 通讯员 侯景莲 司静;木垒扶持鹰嘴豆企业做大做强[N];昌吉日报;2007年

7 赵亮;科特派上门 “大篷车”下乡 彻底根除鹰嘴豆病害[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8 记者 陈星 整理;膜下种植鹰嘴豆技术要点[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9 陈星;膜下种植鹰嘴豆注意事项[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10 记者 李晓玲 黄尹甲子;“天山奇豆”成就中国最大鹰嘴豆生产基地[N];经济参考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伊姆(MUHAMMAD IMTIAZ);钒胁迫下不同基因型鹰嘴豆在生长、抗氧化系统和基因损伤上的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于兴旺;鹰嘴豆NAC转录因子CarNAC4、CarNAC5和CarNAC2参与逆境胁迫响应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俊杰;新疆鹰嘴豆根瘤菌的生物学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4 彭辉;七个鹰嘴豆逆境相关基因(CarNAC1~6和CarPRP1)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高文瑞;鹰嘴豆耐旱种质的筛选、cDNA文库构建、EST数据分析及耐旱相关基因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李艳红;鹰嘴豆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鹏;维药鹰嘴豆化学成分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2 刘文营;鹰嘴豆铁蛋白的分离纯化表征及性质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1年

3 高捷;鹰嘴豆肽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瑞;骆驼奶对T1DM的防治作用及骆驼奶、鹰嘴豆联合预防T2DM作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金艳;鹰嘴豆D-松醇提取、酸解工艺及其活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昱菲;鹰嘴豆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酶法制备及其稳定性初探[D];石河子大学;2016年

7 赵堂彦;鹰嘴豆酶水解与发酵对其功能活性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8 翟丽娟;鹰嘴豆合成肽CPe-Ⅲ-S抑制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肖飞;鹰嘴豆异黄酮抑制酪氨酸酶及其包合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吴敏;不同鹰嘴豆品种异黄酮和皂甙含量的分析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鹰嘴豆合成肽CPe-Ⅲ-S抑制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82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5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