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丙肝新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20:12

  本文关键词:丙肝新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病毒性肝炎,该病的流行呈全球性,严重危害社会与公共卫生。确诊病人通常应用长效干扰素PEG-IFNα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某公司于2014年通过筛选100多种化合物成功研制出抗丙型肝炎特效药,并申请申报一类新化药(化药1.1类),其中药代动力学研究便是申报材料中规定的必要项目。动物药物动力学研究,又称临床前动力学研究,在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的特征,发现药物在体内转运规律、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药物在体内蓄积部分和蓄积程度、提高生物利用度、指导新制剂设计和改造及发现结构与活性、结构与代谢消除速率的关系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进行系统全面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能够阐明其药效和毒理效应的机理和将来临床试验设计及首次用药提供参考和重要依据。本研究根据中国药典及食品药品监督局关于新药申报的要求,应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建立颈静脉插管动物模型,胆管插管动物模型等,运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从该新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及排泄试验三个方面,采集大鼠血浆、组织、粪便、尿液及胆汁进行血药浓度检测,主要结果如下:1.药代动力学试验:口服给药后丙肝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SD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在34%左右,且剂量与暴露量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消除半衰期为2.08小时左右,丙肝新药的药代属性无明显性别差异;连续给药7天,在SD大鼠体内丙肝新药的暴露均无明显蓄积;2.组织分布试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经肝肾代谢,在大部分组织中清除较快,利于其在体内消除,通过血脑屏障能力弱,提示该化合物的蓄积倾向较小;3.排泄试验:丙肝新药主要以原型药的形式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试验结论:在丙肝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中,选用SD大鼠所得到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用于预测丙肝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为其临床试验的试验设计和首次临床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丙肝新药 药代动力学 SD大鼠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文献综述9-15
  • 第一章 实验动物科学进展9-12
  • 1.1 实验动物9
  • 1.2 动物实验9-10
  • 1.3 常用实验动物-大鼠10
  • 1.4 常用实验技术10-12
  • 1.4.1 颈静脉插管手术10-11
  • 1.4.2 胆汁插管手术11-12
  • 第二章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进展12-15
  • 2.1 药物的吸收研究12
  • 2.2 药物组织分布研究12
  • 2.3 药物的代谢研究12-13
  • 2.4 药物的排泄研究13
  • 2.5 动力学参数13-14
  • 2.5.1 生物半衰期(t1/2)13
  • 2.5.2 表观分布容积(Vd)13
  • 2.5.3 体内总清除率(TBCL,Cl)13
  • 2.5.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13-14
  • 2.5.5 生物利用度(F)14
  • 2.6 液相质谱联用技术(LC-MS/MS)14-15
  • 试验研究15-45
  • 第三章 丙肝新药在SD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15-34
  • 3.1 材料与方法15-18
  • 3.1.1 试验药品15
  • 3.1.2 实验动物15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15-16
  • 3.1.4 药物配制16
  • 3.1.5 试验设计16-18
  • 3.1.6 数据处理18
  • 3.2 结果18-32
  • 3.2.1 多剂量单次给药试验结果18-28
  • 3.2.2 单剂量连续给药试验结果28-32
  • 3.3 讨论32-33
  • 3.4 小结33-34
  • 第四章 丙肝新药在SD大鼠体内组织分布试验34-39
  • 4.1 材料与方法34-37
  • 4.1.1 试验药品34
  • 4.1.2 实验动物34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34-35
  • 4.1.4 药物配制35
  • 4.1.5 试验设计35-36
  • 4.1.6 数据处理36-37
  • 4.2 结果37-38
  • 4.3 讨论38
  • 4.4 小结38-39
  • 第五章 丙肝新药在SD大鼠体内的排泄试验39-45
  • 5.1 材料与方法39-43
  • 5.1.1 试验药品39
  • 5.1.2 实验动物39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39-40
  • 5.1.4 药物配制40
  • 5.1.5 试验设计40-43
  • 5.1.6 数据处理43
  • 5.2 结果43-44
  • 5.3 讨论44
  • 5.4 小结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作者简介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力宣;闫海英;阳盛洪;邱旭民;;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6年05期

2 陈贵文,宋永熙,李晓红,阵波,赵达亚;茶碱对安普索的药代动力学影响[J];中国药房;1997年05期

3 江骥,胡蓓,谢宏红;雷尼替丁枸橼酸铋胶囊中铋在中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4 仲兆金,刘浚;Tazobactam/Piperacillin复剂的儿科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疗效[J];首都医药;2000年03期

5 刘蔚,冯端浩,陆维艾,李洪敏,王巍,张显杰,吴桂芝,孙玲;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在肺结核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年02期

6 杨玉彬,汤致强,张频,罗健,李清,冯奉仪;阿托氟啶在肿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1年03期

7 李俊,高署,金涌,程文明,李常玉,张运芳;药代动力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医药;2001年04期

8 李丽莹,宋永熙,李莉;茶硷对安普索的药代动力学影响[J];黑龙江医学;2001年08期

9 李红英 ,于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药代动力学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2003年06期

10 沈美意;药代动力学与老年人用药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男;杜力军;;发热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2 魏敏吉;张朴;;高通量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彭珑;高晓燕;郭明星;苏建坤;;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思路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曹敏君;贺文娟;朱银松;马昌;康斯斯;高秀娟;熊婷;陈汇;;吡非尼酮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胡晋卿;温预关;倪晓佳;张明;邱畅;刘霞;李芳芳;;进食对于布南色林在男性健康志愿者中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高晨燕;;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要点与案例分析[A];第三届全国定量药理研究方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冰心;刘志国;吴久鸿;岳茂兴;;航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8 刘昌孝;;药代动力学在新药研发转换研究中的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9 魏广力;肖淑华;陆榕;刘昌孝;;雷帕雷素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范江虹;李燕;;佛波双酯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熊昌彪;眼用中药亟须加强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欧慧敏;药代动力学彰显新药转化价值[N];医药经济报;2012年

3 河北远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勇;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畜牧报;2004年

4 ;环孢素A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对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白毅 整理;以药代动力学为主线的新药成药性的临床前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应用[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王宝龙;健能隆F-652海外临床研究正式启动[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记者白毅;中国医科院生技所构建药物研究平台成效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编译 李勇;新药开发的五“R”原则[N];中国医药报;2014年

9 董智;微剂量给药 新药开发的加速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敏捷;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对苦参碱的分离及其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杨秉呼;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盖芸芸;多组分中药物质组溶出及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胡宇莉;8-十六烷基小檗碱的合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鲁丹丹;硫代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王淑萍;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倪健;抗栓素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孔琦;噻吩诺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9 姜志平;长春地辛群体药代动力学:ABCB1遗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差异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10 谢瑛;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标记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析;新型三嗪类抗球虫药物AC4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任常谕;附子配伍大黄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胡顺莉;新风胶囊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吴锡凤;瑞替加滨胃漂浮缓释片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林晓斐;基于药代动力学机制的双参通冠方配伍关系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6 赵明霞;新型蒽环类衍生物HYY-014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王锦;U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中药多种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郭倩倩;苦龙胆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9 李熠;曲妥珠单抗—美登木素生物碱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姜沅彤;灵芝主要活性成分的生物酶辅助提取及灵芝酸A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丙肝新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96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