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14 05:11

  本文关键词: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三种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从而确定对肝细胞毒副作用情况。方法HepG2细胞分别在药物处理组(1uM,10 uM,50uM,75 uM,100 uM)及对照组(单纯培养液)中体外培养24h。应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HepG2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同时用Muse细胞分析计数仪器计算细胞死亡情况。结果药物处理组HepG2细胞的增殖率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 uM的药物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其他浓度的药物处理组则能显著地抑制细胞增殖。并且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经吖啶橙染色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核浓缩等变化;在用Muse计数时加药组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细胞死亡或凋亡数量会增加。结论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肝癌细胞生长有影响,推测该药物可能对肝细胞毒副作用大。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关键词】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 HepG细胞 毒副作用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5178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22002)
【分类号】:R96
【正文快照】: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等"]。由于高脂血症的高发性,相关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a31。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胆酸螯合剂,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并促进胆固醇的降解,即从去路上起作用;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霞;周望溪;席美凤;;他莫昔芬对肝癌HepG2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3年2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闫宇鹏;商现星;李旭琴;汪一波;;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燕妮;王俐;陆澄;刘小丰;唐莲;丁选胜;;某院2007-2009年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利用评估[J];中国药房;2011年18期

2 闫永红;党欢;宋光辉;沈嫱;何小兵;彭玉莲;;乳腺癌术后他莫昔芬治疗致脂肪肝[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21期

3 秦艳;张晾;潘杰;;高脂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年01期

4 王光丽;周小辉;傅玉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J];肝脏;2008年03期

5 赵励彦;王莉莉;李松;;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减肥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泳;徐丽君;;取代嘧啶酮类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3年04期

2 黄东萍,刘少诚,王瑞,陈莉莉;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7年04期

3 金毓芳,张淑华,欧珍蓉,苟大明,毛文仁;1,4-二取代苯基-3-酰氨基-2-吖丁啶酮类化合物的抑酶活性测定[J];抗生素;1987年03期

4 陈改清,邹静恂,朱莹,李玉兰;噻二嗪硫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测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5 王礼琛,任进知,刘保林,李家璇,袁镜;噻吩骈嘧啶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强心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6 宋宏锐,李继军,王玉玲,张守芳,刘永福,任自跃;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年05期

7 王丽莉;刘黄刚;张铁军;;釫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0年07期

8 朴虎日,全哲山,姜英子,徐鸣夏,邓大为;6-(4-酰基-1-哌嗪乙酰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正肌力活性初探[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年03期

9 冉崇昭,夏霖,倪沛洲,傅继华;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降压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白国义;窦海洋;李新娟;樊欣欣;;芳香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扬;汪小涧;尹大力;;苯并噻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结核杆菌活性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宋卫红;钟国富;曾晓飞;;吲哚啉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学[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3 吴明雨;何婷;梁栋栋;李坤;余孝其;;脂肪酶催化多功能性串联反应合成1,3-VA嗪-酮类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裴印权;;吡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抗惊厥作用[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高坤;陈声高;叶礼阁;;作为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3D-QSAR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路新华;郑智慧;可爱兵;马瑛;范玉玲;朱京童;林洁;李业英;崔晓兰;张华;贺建功;;一株真菌产生的强抗癌活性新的山酮类化合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7 刘洋;许建华;黄秀旺;魏小霞;刘锋;吴梅花;;3,5-(E)-二亚苄基-N-环丙基哌啶-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罗会;杨胜杰;;(1E,4E)-1-芳基-5-((喹唑啉-4-氧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9 乔家彬;李攀;李幸;李爱星;雷伟;吴春丽;;新型菲啶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田介峰;李小霞;唐金山;高昊;刘杏忠;姚新生;;来源于地衣内生真菌Sarcosomataceae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宫平;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2 王绯;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构效关系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3 杨志;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4 于红;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5 贾彩霞;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对KCNQ2/3通道作用的构效关系与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赵淑凤;芳香酮类化合物的电还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晶蕾;具有抗HIV活性的色烯-2-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及羟卤化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傅德才;吡咯吡嗪酮和吡咯VA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培娟;2-取代喹唑啉-5-取代嘧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车峰峰;一锅法合成氮杂吲哚酮类化合物及吡唑基异吲哚酮类衍生物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建薇;铜催化下噻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4 杨菲;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5 李继军;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炎镇痛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6 马鹤;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抗癌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7 金丽萍;8-乙酰基-4-色满酮类化合物和呋喃并色满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8 李慧媛;4-色满酮衍生物和类似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9 邓斐;血管生长素抑制剂3-取代二氢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10 连晓利;氧化2-取代吲哚合成苯并VA嗪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64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1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