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和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0:05

  本文关键词: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和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部分 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抗体-药物偶联物(A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是一类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由抗体、效应分子和接头三部分组成。ADC通过将抗体与效应分子的偶联,以抗体为制导系统把效应分子运送到靶部位,提高效应分子的靶向性,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少对其他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同时,ADC还能很好地应对单抗耐药性的缺点。目前,FDA已经批准2种ADC药物上市,另外,国内外也有几十种ADC处于临床试验阶段。BF211是一种蟾蜍毒素衍生物,在体内外都具有良好的抑瘤效果,但是缺乏肿瘤细胞靶向性导致其毒副作用过大限制了其使用。我们设计将其通过合适的接头与抗体/多肽偶联,增加其靶向性降低其毒副作用。首先,我们选择硫醚键、PEG、二肽及四肽接头与BF211相连并对其抑制肿瘤增殖效果进行评价,选出了能够偶联且不影响BF211活性的二肽接头,并证明增加一个PABC隔离区能够获得更好的剪切效率和使用效果。将BF211与靶向肝癌细胞的靶向肽A54相连得到化合物CXM-03035,酶切实验证明CXM-03035能够在蛋白酶作用下切割释放出BF211并发挥细胞毒作用。我们通过一系列细胞和酶水平实验,证明BF211能够通过合适的方法偶联作为ADC的效应分子,并选出了加了一个PABC隔离区的二肽作为接头与靶向肽/抗体偶联,为接下来的BF211靶向偶联和其他的ADC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第二部分 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线粒体是人体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信号传导、钙离子储存、细胞分化与生长、细胞自噬、凋亡等生命过程,其参与多种凋亡途径,在细胞凋亡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线粒体作为细胞代谢网络和信号传导网络的调控中心表现出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以线粒体为靶标的药物研究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线粒体膜电位直接衡量线粒体的状态和功能,与正常细胞相比,大部分肿瘤细胞的膜电位偏高。因此将化合物累积在肿瘤细胞中,通过破坏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引发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的发生是一种新的抑瘤策略。前期研究中,通过基于线粒体膜电位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从4000个小分子化合物库中发现了一个苗头化合物LGH00278,其能够在低浓度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我们对LGH00278进行修饰改造,希望能够得到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具有细胞毒作用的化合物用于抗肿瘤治疗。对LGH00278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得到两个系列的化合物,并对其细胞毒作用和降线粒体膜电位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它们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且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挑选其中几个效果较好、有研究价值的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能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初步验证了我们改造得到的化合物符合当初设计初衷。通过以上工作,我们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具有研究应用价值的化合物,并为以后作用于线粒体膜电位抗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关键词】:抗体药物偶联物 BF211 二肽接头 靶向肽 抗肿瘤作用 线粒体 膜电位 细胞凋亡 抗肿瘤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缩略词表11-17
  • 第一部分 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17-70
  • 第一章 绪论17-37
  • 1 ADC介绍17-33
  • 1.1 ADC概念、发展史18-19
  • 1.2 研究现状及前沿19-22
  • 1.2.1 经上市的药物19-20
  • 1.2.2 临床阶段化合物及研发热点20-22
  • 1.3 ADC设计优化22-33
  • 1.3.1 ADC靶点的选择22-26
  • 1.3.2 抗体部分26-28
  • 1.3.3 效应分子部分28-30
  • 1.3.4 接头部分30-33
  • 2 课题设计介绍33-36
  • 2.1 BF211-HCl33-36
  • 2.2 十三肽A5436
  • 3 论文研究目标及整体设计36-37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37-41
  • 2.1 实验材料37-40
  • 2.1.1 细胞株37
  • 2.1.2 化合物及试剂37-38
  • 2.1.3 主要耗材38-39
  • 2.1.4 实验仪器39-40
  • 2.2 实验方法40-41
  • 2.2.1 细胞培养40
  • 2.2.2 SRB法检测体外细胞增殖40
  • 2.2.3 组织蛋白酶酶切产物检测40-41
  • 2.2.4 统计分析41
  • 第三章 实验结果41-57
  • 3.1 BF211连接不同接头的化合物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评价41-49
  • 3.1.1 与不可断裂硫醚键及PEG接头连接评价42-44
  • 3.1.2 与四肽GFLP接头连接评价44-47
  • 3.1.3 与二肽接头(vc)连接评价47-49
  • 3.2 靶向化合物CXM-03035研究49-55
  • 3.2.1 CXM-03035组织蛋白酶B酶切产物检测49-52
  • 3.2.2 CXM-03035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靶向性研究52-55
  • 3.3 讨论55-57
  • 参考文献57-70
  • 第二部分 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70-114
  • 第一章 绪论70-80
  • 1 线粒体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70-77
  • 1.1 线粒体70-77
  • 1.1.1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71-73
  • 1.1.2 线粒体膜电位73-74
  • 1.1.3 线粒体与疾病74-77
  • 2 化合物来源及介绍77-80
  • 2.1 化合物来源77-79
  • 2.2 论文研究目标与整体设计79-80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80-87
  • 2.1 实验材料80-84
  • 2.1.1 细胞株80
  • 2.1.2 主要试剂80-82
  • 2.1.3 主要耗材82-83
  • 2.1.4 实验仪器83-84
  • 2.2 实验方法84-87
  • 2.2.1 细胞培养84
  • 2.2.2 SRB法检测体外细胞增殖84
  • 2.2.3 Western-blot检测细胞蛋白表达84-85
  • 2.2.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85-86
  • 2.2.5 统计分析86-87
  • 第三章 实验结果87-95
  • 3.1 化合物生物学效果评价及构效分析87-95
  • 3.1.1 化合物细胞毒性作用评价87-90
  • 3.1.2 化合物构效分析90-93
  • 3.1.3 化合物细胞毒性作用及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作用93-95
  • 第四章 化合物作用机制探讨95-105
  • 4.1 化合物不引发细胞自噬96-98
  • 4.2 化合物诱导细胞凋亡98-100
  • 4.3 化合物对凋亡蛋白的影响100-101
  • 4.4 化合物对HCT-1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影响101-103
  • 4.5 讨论103-105
  • 参考文献105-114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114-115
  • 致谢115-116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管凤洁;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和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和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78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