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多重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7:14

  本文关键词:多重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恶性肿瘤位居我国疾病死因之首。传统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往往产生较严重的全身性毒副作用。因此,寻找一种能实现靶向输送的智能药物载体是肿瘤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多重刺激响应性药物载体的制备和应用得到广泛关注。然而,如何实现该类药物载体的可控制备及确保其随多个环境因素(如p H、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和光等)改变而精准协调地调整释药始终是研究者面临的两大挑战。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蒸馏-沉淀聚合法可控制备了核壳型聚合物微球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FA。第一步蒸馏-沉淀聚合反应以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单体,N,N'-双(丙烯酰)胱胺(N,N'-bis(acryloyl)cystamine,BAC)为交联剂,合成了微球P(MAA-co-BAC);第二步蒸馏-沉淀聚合反应以P(MAA-co-BAC)为核心,N-异丙基丙烯酰胺(N-Isopropylacrylamide,NIPAAm)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为单体,BAC为交联剂,合成了核壳型聚合物微球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最后,利用环氧开环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在该微球表面修饰上叶酸(Folic acid,FA),最终合成有叶酸修饰的核壳型聚合物微球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FA。接下来,本研究对各步所得微球进行了全方位的表征。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表征其表面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er,UV-vis)表征其结构,考察FA是否被成功修饰到聚合物微球上。采用元素分析表征其N含量和确定FA的负载量。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表征其在不同温度水溶液中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考察其温敏特性和稳定性。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在不同温度和氧化还原条件下对该微球水混悬液进行浊度分析,考察其降解性能。通过该聚合物微球对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DOX)的负载和体外释放实验评价其对药物的负载情况和控制释放性能。通过WST-1试验考察该聚合物微球载药前后的毒性。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分析仪评估负载DOX的聚合物微球的体外药物传递能力,考察其肿瘤细胞靶向性,初步评价其作为药物输送体系的潜力和优势。结果:TEM、FT-IR、UV-vis、元素分析和激光粒度仪表征的结果均表明成功制备了核壳型聚合物微球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FA。TEM图片表明,各步所得微球均为表面光滑、大小均一的球形,且呈单分散,最后制得的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FA微球平均粒径为159 nm,平均壳层厚度约为12 nm。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微球中FA的含量约为13.05%。激光粒度仪检测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微球载药前后,其粒径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现出显著的温敏特性,且其在水溶液中仍呈单分散并表现出较窄的粒径分布。该聚合物微球载药前后的Zeta电位分别为-29.06 m V和-23.03m V,表明其在较高的载药量时仍可通过静电排斥作用保持物理稳定性。降解实验结果表明,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FA微球在37℃、10 m M GSH的缓冲溶液中4 h内降解了约70%,而在不含GSH的缓冲溶液中基本不降解。这个结果说明该聚合物微球可由GSH触发而发生氧化还原响应性降解。载药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该聚合物微球的载药量随DOX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其饱和载药量为208.0%,对应的包封率为85.4%。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载DOX微球具有显著的p H/温度/氧化还原响应性控制释药特性。WST-1试验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微球在高浓度(2000μg m L-1)下对细胞生长依然无明显影响,其本身具有低毒性,而载DOX微球与等量DOX具有相近的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均表明,载DOX 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FA微球处理组可观察到的DOX荧光强度明显强于载DOX的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微球处理组,这说明该微球具有主动靶向性,其能够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被FA受体高表达的MCF-7细胞更高效地结合和摄取。结论:P(MAA-co-BAC)/P(NIPAAm-co-GMA-co-BAC)-FA聚合物微球具有可控制备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氧化还原响应性降解特性、p H/温度/氧化还原响应性控制释药特性、低毒性和肿瘤细胞靶向性,有望成为新一代化疗药物输送载体。
【关键词】:聚合物微球 多重刺激响应性 药物传递 蒸馏-沉淀聚合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缩略语11-13
  • 前言13-18
  • 研究现状、成果13-15
  • 研究目的、方法15-18
  • 一、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18-33
  • 1.1 仪器与试剂18
  • 1.1.1 仪器18
  • 1.1.2 试剂18
  • 1.2 实验方法18-22
  • 1.2.1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18-20
  • 1.2.2 聚合物微球的表征20-21
  • 1.2.3 聚合物微球的氧化还原响应性降解21-22
  • 1.3 结果22-29
  • 1.3.1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表征22-28
  • 1.3.2 聚合物微球的氧化还原响应性降解28-29
  • 1.4 讨论29-32
  • 1.4.1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表征29-31
  • 1.4.2 聚合物微球的氧化还原响应性降解31-32
  • 1.5 小结32-33
  • 二、聚合物微球的载药及释药性能研究33-40
  • 2.1 仪器与试剂33
  • 2.1.1 仪器33
  • 2.1.2 试剂33
  • 2.2 实验方法33-34
  • 2.2.1 载药性能研究33-34
  • 2.2.2 体外释药研究34
  • 2.3 结果34-37
  • 2.3.1 载药性能研究34-36
  • 2.3.2 体外释药研究36-37
  • 2.4 讨论37-39
  • 2.4.1 载药性能研究37
  • 2.4.2 体外释药研究37-39
  • 2.5 小结39-40
  • 三、聚合物微球的细胞毒性及体外靶向性研究40-49
  • 3.1 仪器与试剂40-41
  • 3.1.1 仪器40
  • 3.1.2 试剂40-41
  • 3.2 实验方法41-43
  • 3.2.1 MCF-7 细胞的复苏、培养及冻存41
  • 3.2.2 聚合物微球的细胞毒性研究41-42
  • 3.2.3 聚合物微球的体外靶向性研究42-43
  • 3.3 结果43-46
  • 3.3.1 聚合物微球的细胞毒性研究43-44
  • 3.3.2 聚合物微球的体外靶向性研究44-46
  • 3.4 讨论46-48
  • 3.4.1 聚合物微球的细胞毒性研究46-47
  • 3.4.2 聚合物微球的体外靶向性研究47-48
  • 3.5 小结48-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7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7-58
  • 综述58-89
  • 综述参考文献81-89
  • 致谢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黎燕;杨威;尤静;张静姝;;茶碱β-环糊精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缓释性能[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16期

2 Stanley S.Davis,Lisbeth Illum,杨晓陆;用作药物载体的聚合物微球[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89年03期

3 杨文川;褚良银;米鹏;胡林;程昌敬;陈文梅;;磁性热敏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年05期

4 程艳玲;李若慧;马榴强;;医药用磁性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倪敏;林燕喃;郑炜;;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22期

6 荀哲;陈东;杨希琴;李轶群;刘兰;丁平田;;交联β-环糊精-可溶性淀粉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载药性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7 吴慧丹;钱浩;余智军;叶文虎;;嗜硫类磁性聚合物微球高效分离抗体[J];高分子学报;2010年10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雅华;李明远;林梅钦;董朝霞;;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流变性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贵清;林梅钦;李明远;彭勃;刘刚;;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机理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刘善芹;邓仁华;朱锦涛;;表面结构可调的聚合物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王晓冬;李艳;陈宏;唐祥海;;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与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坤;曹茉莉;佟斌;;大粒径高交联微米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机理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姜英男;马骋;王瑛瑜;刘琦;李卉;林权;杨柏;;温度敏感聚合物微球的组装及图案化[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李淑宁;杨新林;黄文强;;含有巯基的聚合物微球及其稳定的金属纳米簇的合成[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再满;郝伟;张宝林;张乐;刘志颖;;两亲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权;姜英男;李卉;王传洗;马骋;杨柏;;聚合物微球的有序组装及功能化[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孙志强;张恺;杨柏;;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设计合成[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睿戆;ICF聚合物微球靶制备过程中的界面不稳定现象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翁汉钦;笼空状聚合物微球的表面修饰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金岚;具有可控壳层的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构筑[D];复旦大学;2005年

4 潘元佳;新型功能聚合物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姜经帅;单分散“活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4年

6 徐智中;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芬;电荷稳定分散聚合体系制备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8 庞兴收;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英晓光;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及其诱导适配重结合行为[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张琦;单分散功能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苗;中空微孔聚合物微球合成及应用[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石玉霞;聚合物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聚硫橡胶密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旺;分散聚合两步法制备树莓状聚合物微球[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李荣荣;多重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汤一鸣;苯乙烯衍生物单体的合成及其在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6 温丽利;pH敏感空心聚合物微球的制备、药物负载及其在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罗正平;磁性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于涌;高交联反应性空心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吸附纳米银粒子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9 麻亮;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复合导电方面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薛峰峰;超临界流体对聚合物微球的影响及无机中空微球的制备[D];郑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多重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99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c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