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97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6-12-23 16:05

  本文关键词: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综述·;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陈惠,渠景连,龚婕宁;(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60%以摘要]恶性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瘤转移表现的肿瘤遗传异质性、失巢凋亡抗性、肿瘤休;[关键词]现代医学;恶性肿瘤;转移机制;上皮间质;瘤转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互通互补之处,本文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现代;相关

·综述·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惠,渠景连,龚婕宁

*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60%以摘要]恶性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临床上,“解剖和机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转移。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单纯的“种子与土壤”学说向学说迈进,再向微环境学说、肿瘤干细胞学说深入,特别是新兴的肿瘤干细胞学说成功解释了恶性肿械”

瘤转移表现的肿瘤遗传异质性、失巢凋亡抗性、肿瘤休眠等现象,为恶性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新的靶点与诊疗思路。

[关键词]现代医学;恶性肿瘤;转移机制;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为新世纪人6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发现时类的第一杀手,临床上,已经转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污染等问导致恶性肿瘤转移呈上升趋势,因此,预防及抑制恶性肿题,

瘤转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恶性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趋于成熟完善,中西医亦认识、

有互通互补之处,本文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现代医学以期为恶性肿瘤转移的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成果进行综述,据及诊疗思路。1

相关学说

“解剖和机械”学说认为,某些原位肿瘤细胞随着血流或淋巴流在其最先到达脏器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发生机械性滞留,并穿过血管在局部增殖,从而形成转移灶。1.2“种子与土壤”学说

[1]

“种子和土壤”英国学者Paget于1889年提出了学说,

件,如细胞迁移能力、侵袭能力、蛋白溶解酶活性、促凝血、促肿瘤血管生成等。DNA突变、染色体重排和表观遗传学改变构成了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内在不稳定性。细胞内在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外部微环境适者生存的进化选择共同作用,导致肿瘤细胞对正常内环境的生长调控、免疫监视和环境抑制产生抗性,在此基础上发生连续突变和异常分化,形成肿瘤的异质性,通过有丝分裂在细胞间世代传递,且转移瘤往往比原发瘤中的细胞显示出更强的生长特性,细胞分裂指数增产生化疗高。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1.4

失巢凋亡抗性

细胞的趋化性与趋触性迁移皆依赖于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可以控制细胞迁移的速度与方向。真核细胞,除成熟血细胞外,大多须黏附于特定细胞外基质上才能抑制凋亡而称为锚着依赖性,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一旦脱离了细存活,

胞外基质则会发生程序性死亡,这种因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失去交互作用而诱导的凋亡形式称为失巢凋亡

[3]

1.1“解剖和机械”学说

。因此,转

指出肿瘤细胞(种子)只能在为其提供舒适环境的相对特异的器官组织(土壤)中才能生长繁殖。1.3

肿瘤遗传异质性Fidler等

[2]

移细胞必须对失巢凋亡以及凋亡本身产生抗性,以使自身在播散和异位定植的过程中得以存活。有研究显示,肿瘤细胞2,Bcl-XL)出现异位过表中多种有效的抗凋亡基因(如Bcl-达,使它们对死亡刺激信号产生高度抗性,且往往伴随sur-vivin途径的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上调、局部黏着从而增加了转移效斑激酶(FAK)的过表达以及p53的失活,率

[4]

提出了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学说,该理论认为

在遗传表型各异的原发肿瘤内,大多数的原发肿瘤细胞转移只有极少数细胞(估计少于千万分之一)由于突变能力很低,

而获得转移必须的表型,而这些细胞具备形成转移的必要条

血管与淋巴管生成

1.5

[收稿日期]2014-03-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603)[通信作者]

*

肿瘤转移这一复杂的过程包括:原发瘤发展为侵袭性肿瘤,肿瘤细胞侵袭基底膜,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并随之在体内转移,在循环系统中形成瘤栓并转运到远处靶器官,滞留于靶器官微血管中,穿出血管并形成微小转移灶,肿瘤血管形成并在继发组织器官继续生长这几个阶

Tel:13901580022,E-mail:龚婕宁,博士生导师,

13901580022@163.com

[作者简介]陈惠,Tel:13218061958,E-mail:1060138599@qq.com

·2823·

[5]

。肿瘤细胞进入血液淋巴系统后就离不开血管与淋巴要表现在

[11-12]

:扶助正气为主中医调控免疫微环境;活血化

管,血管与淋巴管生成关系到肿瘤细胞能否在转移器官安家,因为没有血管与淋巴管提供充足的养分,肿瘤细胞无法增殖,转移灶自然无法继续长大,肿瘤生物学证据表明,肿瘤侵袭与转移高度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当瘤体增长至生长、

2~3mm3时,如果没有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组织将保持休眠或退化状态,因此,抑制血管与淋巴管新生是控制转移的一个关键点。

活血化瘀中药在抗肿瘤血管新生方面具有良好疗效,其机制

[6]

,“肿瘤血管新生”瘀为主中药调控肿瘤微环境机制影响肿瘤转移;消痰散结为主中药调控黏附分子表达进而调控肿瘤微环境。1.81.8.1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转移EMT概念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

皮细胞转换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获间质细胞的过程,得为重要特征1.8.2

[13]

,这种表型的转换允许肿瘤细胞摆脱细

EMT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多步

主要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因子(血管内皮生长——细胞间连接而表现得更具侵袭性。胞—

EMT的发生机制

骤的过程,包括细胞间黏附的丧失、肿瘤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以及细胞骨架的重构而导致细胞运动性增强和迁移的产生

[14]

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等)的表达;直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如雷公藤红素、槲皮素、白芨提取物等;抑制胞外基如蝎毒多肽提取物、姜黄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途径,

两者结合可改善机体内环素;与健脾益气中药的协同作用,境,抑制肿瘤血管生成。1.6

肿瘤休眠

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灶到达转移靶器官定居后可继续生长,短期内形成新的肿瘤灶,但并不是所有的具有形成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到达转移靶器官后就立即开始进入增殖的而是部分作为静息期的细胞定居下来,在相当长细胞周期,

的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而不会形成新的转移灶,即肿瘤细胞休眠

[7]

。EMT的发生涉及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

目前,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连接的分子机制,

素、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及微环境等有关。

钙连接素:钙连接素(cadherin)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cadherin,P-cadherin和N-cadherin分为E-参与细胞间的连接,

3种,cadherin被视为EMT的主要调控者,其中E-其表达的E-cadherin通过细胞内外黏附下调是EMT发生的限速步骤,

功能,维持细胞间连接及上皮细胞诸多功能。也有专家研究N-cadherin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和转移,发现,而且其作用可cadherin介导的细胞间黏附作用相当以和E-[15]

。临床统计发现,患者原发肿瘤根治性切除后,可在

数年乃至数十年后再次增殖形成转移灶,原发乳腺癌手术切除后20年间无肿瘤复发临床症状的患者血液中仍能检测到休眠肿瘤细胞,这些为肿瘤休眠提供了直接证据。

目前研究发现,免疫逃逸是肿瘤休眠发生或激活的关键机制之一

[8-9]

生长因子:EMT的发生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因子(EGF)、

(I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这些生长因子可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经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细胞黏附分子与细胞骨架的功能。TGF-β是在大多数癌细胞中过度表达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其在肿瘤发展中具有双重TGF-作用。在肿瘤发生的早期,β可抑制原发肿瘤的生长;而在肿瘤发展后期,通过促进EMT、侵袭和细胞迁移来促进肿瘤演进

[16]

,“扶中医防止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治疗上强调

”、“截断传舍”,正祛邪和肿瘤休眠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通过增强免疫监视将残癌细胞维持极低数量并且促进尽可能多的残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已证实健脾化瘀治疗有这方面效应。1.7

微环境

恶性肿瘤的研究与治疗从原来针对单一的肿瘤细胞向微环境演进,相应地治疗也更有靶向性,目前提出了多种治疗靶点:血管生成抑制剂、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细胞因子抑细胞外基质(ECM)降解抑制剂、肿瘤干细胞抑制剂制剂、等

[10]

。HGF是原癌基因C-met的配体,可以通过改

[17]

cadherin的分布和活化PI3K与ERK1/2信变癌细胞表面E-号途径而促进肿瘤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IGF可以诱导

cadher-β-连环素从上皮细胞表面转移到核内,同时使胞内E-[18]

in的表达降低,促进EMT的快速转化。EGF可以促进受

肿瘤转移过程复杂,在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的游离、迁移、侵袭、适应和重新黏附涉及到基质降解酶和各种细胞活每一步的进行都有微环境的参与,其中的微环境包括间动,

质细胞、细胞外基质、不同部位的肿瘤微环境、不同部位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还有各种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等的调节,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之间似乎上演着正邪的斗争,肿瘤细胞是一团邪气,微环境是正气,两者之间微妙的斗争共同决定病情的转向。

中医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稳态从而影响复发转移,主

损表皮的修复与再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磷脂酰肌醇

[19]3激酶(PI3K-Akt)途径,促进乳腺癌细胞EMT的发生。

还有研究表明,VEGF除参与血管生成外,也可以通过自分泌促进肿瘤细胞EMT的发生

[20]

转录因子:转录因子在信号转导中位于蛋白激酶下游,Slug,Twist,EF1/ZEB1,SIP1/ZEB2,E12/E47,目前发现Snail,

Smad,NF-κB等转录因子与EMT密切相关。Snail与Slug同属于一个转录因子家族,两者不仅可以与Smad的相互作用cadherin启动子区的E-box连接基蛋白(sip1)竞争性结合E-

·2824·

cadherin的表达及促进波形蛋白的表达,序,抑制E-也可以T细胞因子-4(TCF-4)转录复合体来促进经由形成β-连环-EMT的发生[21-22]。Snail是引发EMT的核心转录因子,RTKs,TGF-Notch,Wnt,TNF-β,α和BMPs通过激发Snail进而促进EMT发生

[23]

1.8.3EMT的中医药研究中药单体及复方表现出优良的

抗EMT效果,目前已经发现的有效单体有姜黄素、槲皮素、木犀草素、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等,复方有胃肠安、扶正抑癌方、肺岩宁等1.91.9.1

[41]

。其具体机制和上诉机制相似,多靶点、多

。Twist蛋白也通过与E-box序列结合

但较之放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小、耐药性弱。通路,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转移

概念2006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肿瘤干细胞研究小

[23]

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E-诱导EMT的发生。ZEB1与

SIP1同属ZEB家族,ZEB1与SIP1均能结合TGF-β信号通路Smads,Smads-smad4复并在TGF-β信号刺激下,与R-中的R-p21,p15等多个与EMT相关的基合体直接结合,调节SMA,因转录子

[25]

[24]

“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具有无限组一致将肿瘤干细胞定义为

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的细

[42]

胞”。

。Lander等发现Ppa蛋白通过与F-box序列结合来

Snail,Slug及Sip1,调控Twist,是EMT发生的普遍调节因

信号转导调节:Wnt信号转导途径是一条重要的EMTGSK-3β信号转导通路,当Wnt蛋白与跨膜受体Frizzled结合,被抑制,细胞质内的β-连环蛋白不再降解而得到积累,当其积累到一定水平便转移进入核内与转录因子LEF/TCF结合引发EMT的发生并激活靶基因,

[26]

1.9.2肿瘤干细胞的特点肿瘤干细胞兼具干细胞和肿瘤

[43]

肿瘤干细胞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两者的特点,:第一,

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但不受微环境肿瘤干细胞扩增性生对肿瘤干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调控,

长,肿瘤干细胞数目增加。第二,肿瘤干细胞突破正常干细呈侵袭性生长,是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基础。胞迁移性的局限,

第三,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中的含量低,但具有高致瘤性,且对治疗药物不敏感。1.9.3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转移的机制探讨

肿瘤干细胞以

其独有的特性成功解释了肿瘤转移的休眠现象、遗传异质性等难题,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随着肿瘤干细胞研究进程的推进,转移肿瘤干细胞迁移的肿瘤干细胞

[46]

[44]

[45]

、癌前干细胞、静止肿瘤干细胞、

。另外,Wnt信号可通过

cadherin被激活或者通过激活PI3K/Akt和ILK,下调E-抑制GSK-3β而达到积累β-MAPK/Erk也可使GSK-3β连环蛋白,失活而导致β-连环蛋白积累

[27]

。也有研究发现HMGA2,

[28-29]

SFRP4可以激活Wnt信号通路,。所以,促进EMT发生

E-cadherin,ILK,PI3K/Akt,MAPK,HMGA2,SFRP4等都可以影响Wnt途径,共同促进EMT的诱导和维持。

microRNA:microRNA是一类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短链非编码RNA,参与调控肿瘤的进展,特别是侵袭与转移

[30]

等概念被提出,对肿瘤干细胞的分类

更细致,功能定位更明确,认为迁移的肿瘤干细胞是诱发转移的主要因素。但肿瘤干细胞与转移的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种子”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决定了的顽强生命力。肿瘤

[47]

分化与迁移性:Luzzi等研究发现,尽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与肿瘤EMT相关基因表达关系密切,已成为肿瘤研究

[31]

领域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参与EMT的microRNA被发现,如microRNA-200

,microRNA-21

[32-33]

,microRNA-203

[34]

,mi-

200,croRNA-655[35]等。研究较为透彻的是microRNA-其通过抑制ZEB1和ZEB2表达影响EMT,在发生EMT的细胞中microRNA-200表达明显下降,microRNA-200系列的microR-NA-200a[36],microRNA-200c[37]也发现与EMT相关。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指在肿瘤细胞周围区域中与其相互作用的非肿瘤细胞与基质,包括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等。肿瘤细胞能够从周围使其激活并通过细胞外基质、生微环境中募集成纤维细胞,

长因子、血管因子和蛋白激酶等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38]

,管90%的肿瘤转移细胞在开始时能从原发瘤处“逃逸”但最终到达预转移处形成微转移灶的却只有不到2%的细胞,而最后能产生临床上明显的转移灶的肿瘤转移细胞仅为0.02%。这充分说明了肿瘤转移是一个无效率的行为,同时,这也意味着能完成这一完整过程的肿瘤细胞具备一定的内在特性,能在转移处的微环境中维持自我生长并大量增殖,而肿瘤干细胞正是这种细胞的最佳候选者。因为肿瘤干细胞来源于多次突变的细胞或肿瘤细胞,具有异质性,其又有分化潜能,当受到微环境刺激时,激活静止的肿瘤干细胞,活化、分裂、增殖,浸润转移,,形成转移灶。

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张英等

[48]

。另外,肿瘤微环境中与肿瘤转移相关的还有转

化生长因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凝血酶当肿瘤细胞在其微生态位中与纤维原细胞、粒细胞、巨噬等,

细胞等不同基质的细胞接触时,这些细胞能释放信号物质诱发EMT发生,导致肿瘤细胞侵袭力增强进血管新生和孕育肿瘤干细胞相互作用的贯序过程。

[40]

[39]

将肿瘤干细胞的耐药

机制总结为①对常规放化疗的耐药。由于肿瘤干细胞同正常干细胞一样,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多处于G0期,而大多数M或G2期的细胞,细胞毒药物治疗癌症的靶点都是处于S,

所以肿瘤干细胞可以逃避药物的杀伤作用,在传统的针对增殖性肿瘤细胞的各种治疗中得以存活。②对免疫治疗药物的耐药。免疫治疗的靶细胞表面必须表达肿瘤特异性蛋白,而这些蛋白只能选择性地表达于分化的肿瘤细胞,而肿瘤干

。肿瘤微环境在

促进肿瘤转移时主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抑制免疫反应、促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肿

瘤细胞、宿主和肿瘤微环境之间一系列复杂、多步骤、多因素

·2825·

细胞并不表达这些抗原,所以可以在免疫治疗中幸存。③对分子靶向药物的耐药。所有的这些耐药机制,使肿瘤干细胞能在常规的肿瘤治疗后存活。虽然瘤体变小、肿瘤细胞被清除,但残留的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功能,在这也适宜的条件下又可以再度增殖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就是很多肿瘤患者5年之后仍会转移的原因。

“土壤”肿瘤干细胞微环境决定了的适宜性。肿瘤干细间充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多种细胞微环境由肿瘤血管床、

胞及组织结构组成,其内部的支持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微环境是癌化的间质细的支持细胞在表型和功能方面都不同,胞

[49]

是转移的初始阶段,发生了EMT的肿瘤细胞更具侵袭转移能力。EMT和肿瘤干细胞学说关系密切,EMT可使肿瘤细胞获得自我更新能力而具有干细胞的特性,从而促进肿瘤干细胞的产生

[51]

;肿瘤干细胞也可发生EMT成为转移的肿瘤

干细胞从而促进转移的发生。将EMT和肿瘤干细胞学说相可以加快恶性肿瘤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程。融合,3

展望

以上多种学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脉相承,逐步深入,相互联系,越来越接近肿瘤转移的本质。肿瘤干细胞学说目前被普遍认可,如果可以明确肿瘤干细胞与肿瘤侵袭转移之消灭或阻断肿瘤干细胞从原发灶通过肿瘤间隙侵间的关系,

入血管、循环系统血管和淋巴管并迁移定居中任何一步,使这样便可完整切除肿瘤,提高患者术得肿瘤局限于原发灶,

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如果能成功开发研制靶向杀灭肿瘤干细胞的药物,如果能改变肿瘤干细胞生存所必须的微环境,如果能阻断肿瘤干细胞发生EMT等,如果能发现肿瘤干细胞的血液标志物,恶性肿瘤转移发生率会大大降低。

然而,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肿瘤干细胞的分化、自我更新、休眠或再次增殖、对炎症因子的趋化性、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抵抗性都是由各种复杂的分子机制调控的。目前虽然发现多种恶性肿瘤转移的发生均伴有EMT的发生,但EMT发生涉及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的分子机制,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虽然恶性肿瘤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不甚明了,但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者需要坚定信心,开拓思维,并要充分吸收中医药抗肿瘤的优势,加大中医药抗肿瘤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LisantiMP,Martinez-OutschoornUE,LinZ,etal.Hydrogen

peroxidefuelsaging,inflammation,cancermetabolismandmetas-tasis:theseedandsoilalsoneeds″fertilizer″[J].CellCycle,2011,10(15):2440.

[2]PosteG,FidlerIJ.Thepathogenesisofcancermetastasis[J].

Nature,1980,283(5743):139.

[3]BaoW,QiuH,YangT,etal.UpregulationofTrkBpromotes

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andanoikisresistanceinendo-metrialcarcinoma[J].PLoSONE,2013,8(7):e70616.

[4]TownsonJL,NaumovGN,ChambersAF.Theroleofapoptosis

J].CurrMolMed,2003,3intumorprogressionandmetastasis[(7):631.

[5]WynnTA.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soffibrosis[J].

JPathol,2008,214(2):199.

[6]黄旭晖,王昌俊.活血化瘀中药干预肿瘤血管新生的研究进

.广东医学,2012(4):550.展[J]

[7]ReddyBY,LimPK,SilverioK,etal.Themicroenvironmental

effectintheprogression,metastasis,anddormancyofbreastcancer:amodelsystemwithinbonemarrow[J].IntJBreast2012,12:721659.Cancer,

[8]林举择,王昌俊.肿瘤休眠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策略

。干细胞功能受内在和外在的双重机制调控,Wnt,

notch,shh等促细胞增殖通路参与多种干细胞自我更新功能被视为干细胞的内在调控机制;微环境的信号因子,如调控,

BMP,TGF-β等,通过微环境细胞间的旁分泌作用调控干细胞的功能,被视为干细胞外在的调控机制

[43]

通常情况下,微环境通过提供抑制细胞增殖和生长的信只有在接受刺激信号后,号来保持干细胞最初的休眠状态,

可以理解为微环境的改变超过可调控限度,干细胞才活化、分裂和增殖。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维持肿瘤的稳态,肿瘤干细肿瘤和人体和平相处,而一旦微环境稳胞则处于静止状态,

态破坏,其又促进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转移。

中医药对肿瘤干细胞的干预治疗。中医药对肿瘤干细胞的干预治疗尚处于研究阶段,已发现的干预机制有

[50]

:逆

转肿瘤干细胞耐药、诱导肿瘤干细胞凋亡、影响肿瘤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肿瘤干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2

各种学说与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

“解剖与机械”学说的提出理论似乎有其合理性,但对大量恶性肿瘤转移的临床特征缺乏其合理性,如其不能解释某些肿瘤对转移脏腑具有亲和性,而不是就近原则,也不能解释肿瘤休眠、肿瘤遗传异质性、失巢凋亡抗性等现象。

“种子与土壤”学说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未被予以足够重视,人们过度关注肿瘤细胞,忽视了肿瘤细胞生存“土壤”。直至EMT、的微环境学说的提出,人们开始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肿瘤遗传异质性、失巢凋亡抗性、血管与淋巴管生成、肿瘤休眠等现象的发现增进了人们对肿瘤转移的认识,也是其他学说提出的基础。

“种子与土壤”肿瘤干细胞学说是学说的深化,可以认为Paget当时所说的“种子”可能就是肿瘤干细胞,而肿瘤干细胞的原发部位及转移部位的微环境(小生境)就是其生长的“土壤”。肿瘤干细胞学说不仅将肿瘤转移的各种机制串联起来,而且对传统的肿瘤治疗策略进行了一次洗礼,从杀灭肿瘤细胞向靶向杀灭肿瘤干细胞转变,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大多数恶性肿瘤转移伴随EMT的发生,可以认为EMT

·2826·

[J].广东医学,2013(1):157.

[9]韩钦芮,符秀琼,禹志领,等.肿瘤微环境的脾虚本质探讨

[J].中医杂志,2014(4):292.

[10]方伟岗.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肿瘤转移的最终

.前沿科学,2011(3):4.归宿[J]

[11]李卫东,“稳态”花宝金.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复

J].中医杂志,2011(22):1891.发转移的机制初探[

[12]张慈安,魏品康,李勇进.痰浊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探讨

[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3):215.

[13]惠起源,魏晓萍.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J].中国肿瘤,2013(3):219.

[14]洪伦.生长因子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在人结肠癌细胞中的

.长沙:中南大学,2011.研究[D]

[15]ZhangX,LiuG,KangY,etal.N-cadherinexpressionisassoci-atedwithacquisitionofEMTphenotypeandwithenhancedinva-.PLoSONE,sioninerlotinib-resistantlungcancercelllines[J]2013,8(3):e57692.

[16]刘忠涛,.中熊力,文宇,等.TGF-β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J]

2013(2):211.国普通外科杂志,

[17]MenakongkaA,SuthiphongchaiT.InvolvementofPI3KandERK1/

2pathwaysinhepatocytegrowthfactor-inducedcholangiocarcinomaJ].WorldJGastroenterol,2010,16(6):713.cellinvasion[

[18]Vazquez-MartinA,CufiS,Oliveras-FerrarosC,etal.IGF-1R/

epithelial-to-mesenchymaltransition(EMT)crosstalksuppressestheerlotinib-sensitizingeffectofEGFRexon19deletionmutations[J].SciRep,2013(3):2560.

[19]孔界男.EGF通过PI3K-Akt/MAPK信号通路调控乳腺癌上

D].延边:延边大学,2012.皮间质转化[

[20]FantozziA,GruberDC,PisarskyL,etal.VEGF-mediatedan-giogenesislinksEMT-inducedcancerstemnesstotumorinitiation[J].CancerRes,2014,74(5):1566.

[21]NiessenK,FuY,ChangL,etal.SlugisadirectNotchtarget

requiredforinitiationofcardiaccushioncellularization[J].JCell2008,182(2):315.Biol,

[22]MediciD,HayED,OlsenBR.Snailandslugpromote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throughbeta-catenin-T-cellfactor-4-de-pendentexpressionof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3[J].MolBiolCell,2008,19(11):4875.

[23]WangY,ShiJ,ChaiK,etal.TheroleofsnailinEMTandtu-morigenesis[J].CurrCancerDrugTargets,2013,13(9):963.

[24]PostigoAA.OpposingfunctionsofZEBproteinsintheregulation

oftheTGFbeta/BMPsignalingpathway[J].EMBOJ,2003,22(10):2443.

[25]LanderR,NordinK,LabonneC.TheF-boxproteinPpaisa

commonregulatorofcoreEMTfactorsTwist,Snail,Slug,andSip1[J].JCellBiol,2011,194(1):17.

[26]NelsonWJ,NusseR.ConvergenceofWnt,beta-catenin,and

cadherinpathways[J].Science,2004,303(5663):1483.

[27]DingQ,XiaW,LiuJC,etal.Erkassociateswithandprimes

GSK-3betaforitsinactivationresultinginupregulationofbeta-[39]

catenin[J].MolCell,2005,19(2):159.

[28]FordCE,JaryE,MaSS,etal.TheWntgatekeeperSFRP4

modulatesEMT,cellmigrationanddownstreamWntsignallinginserousovariancancercells[J].PLoSONE,2013,8(1):e54362.

[29]ZhaL,ZhangJ,TangW,etal.HMGA2elicitsEMTbyactiva-tingtheWnt/beta-cateninpathwayingastriccancer[J].DigDis2013,58(3):724.Sci,

[30]ZhangY,YangP,WangXF.Microenvironmentalregulationof

cancermetastasisbymiRNAs[J].TrendsCellBiol,2014,24(3):153.

[31]GrassianAR,LinF,BarrettR,etal.Isocitratedehydrogenase

(IDH)mutationspromoteareversibleZEB1/microRNA(miR)-200-dependen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J].JBiolChem,2012,287(50):42180.

[32]刘振,21对胆管癌细胞侵袭与黄强,刘臣海,等.MicroRNA-.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2):190.转移的影响[J]

[33]胡俊庭,21表达鲍蕴文,白艳,等.肺癌患者血清microRNA-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1):39.临床意义探讨[

[34]TaubeJH,MaloufGG,LuE,etal.Epigeneticsilencingofmi-croRNA-203isrequiredforEMTandcancerstemcellproperties[J].SciRep,2013,3:2687.

[35]HarazonoY,MuramatsuT,EndoH,etal.miR-655IsanEMT-suppressivemicroRNAtargetingZEB1andTGFBR2[J].PLoSONE,2013,8(5):e62757.

[36]CongN,DuP,ZhangA,etal.DownregulatedmicroRNA-200a

promotesEMTandtumorgrowththroughthewnt/beta-cateninpathwaybytargetingtheE-cadherinrepressorsZEB1/ZEB2inJ].OncolRep,2013,29(4):1579.gastricadenocarcinoma[

[37]HurK,ToiyamaY,TakahashiM,etal.MicroRNA-200cmodu-latesepithelial-to-mesenchymaltransition(EMT)inhumancolor-.Gut,2013,62(9):1315.ectalcancermetastasis[J]

[38]王倩荣,J].中国肿瘤生物刘文超.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

2011(5):569.治疗杂志,

LeNH,FrankenP,FoddeR.Tumour-stromainteractionsincolorectalcancer:convergingonbeta-cateninactivationandcanc-J].BrJCancer,2008,98(12):1886.erstemness[

[40]韩钦芮,符秀琼,禹志领,等.肿瘤微环境的脾虚本质探讨

[J].中医杂志,2014(4):292.

[41]朱耀东,.中刘延庆.中药抑制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J]

2014(6):228.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42]ClarkeMF,DickJE,DirksPB,etal.Cancerstemcells———

perspectiveson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AACRwork-shoponcancerstemcells[J].CancerRes,2006,66(19):9339.

[43]张洪也,程勇.转移肿瘤干细胞在肿瘤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

J].肿瘤,2009(10):1006.究进展[

[44]OskarssonT,BatlleE,MassagueJ.Metastaticstemcells:sources,

niches,andvitalpathways[J].CellStemCell,2014,14(3):306.

[45]张百红,.现代肿瘤医王湘辉.肿瘤微环境中的起始细胞[J]

·2827·

 

 

下载地址:97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_陈惠.Doc

  【】

最新搜索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_陈惠

数学物理方法59

五年级英语非笔试测试总结

党员一人犯有两种以上(含两种)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违纪行为,可

英语作文退休制

6. PET瓶片洗料设备与技术方案

冬季长跑通讯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三章单元测试86

30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1]

14国际贸易原理复习题


  本文关键词: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24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1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