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新型钆掺杂碳量子点用于肿瘤靶向性成像及其放疗增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21:06

  本文关键词:新型钆掺杂碳量子点用于肿瘤靶向性成像及其放疗增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肿瘤影像诊断的局限性,常导致肿瘤组织未达肿瘤致死剂量、周围正常组织过量,从而引起放疗副反应;同时由于肿瘤组织自身存在的放疗抵抗,极大的降低了肿瘤细胞对高能射线的放疗敏感性,削弱放疗的治疗效果。针对肿瘤放疗过程中存在的影像诊断误差与放疗抵抗,本研究旨在利用水热碳化法制备一种多功能的新型纳米颗粒—钆掺杂碳量子点(Gd-doped CDs),应用于肿瘤靶向性成像及肿瘤的放疗增敏。方法:以钆喷酸葡胺(Gd-DTPA)作为钆源材料、甘氨酸作为钝化剂通过一步水热碳化法制备Gd-doped 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XPSS)、X射线衍射仪(XRD)揭示Gd-doped CDs的理化特性;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荧光光度计(PL)揭示Gd-doped CDs的光学特性;利用核磁共振仪揭示Gd-doped CDs的磁学特性;利用CCK-8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成像、组织学分析、ICP-MS揭示Gd-doped CDs的生物相容性;利用BALB/c小鼠以及BALB/c小鼠皮下肿瘤、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MRI平扫、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d-doped CDs的肿瘤靶向性成像;利用克隆形成实验、BALB/c小鼠皮下肿瘤模型体内实验检测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作用。结果:1.钆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水热碳化法成功构建Gd-doped CDs,TEM显示Gd-doped CDs水溶性好,在水中分散均匀,粒径大小均一,大小约为~18 nm;XRD显示Gd-doped CDs的物相结构是一个多相异质结构,结构介于石墨与氧化石墨之间;FTIR显示Gd-doped CDs表面富含羧基、羰基等亲水基团;XPS显示碳量子点颗粒主要由钆、碳、氧和钆原子组成;UV/Vis、PL显示Gd-doped CDs水中分散性好,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Gd-doped CDs的弛豫效率r1值为6 mM-1S-1;2.钆掺杂碳量子点生物相容性的表征不同浓度gd-dopedcds对hepg2和vsmcs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即使是200μg/ml培养72h后,两组细胞的细胞活性均?90%;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gd-dopedcds(50-400μg/ml)均无明显溶血反应;gd-dopedcds在紫外光激发光下发出较强、稳定的绿色荧光;注射gd-dopedcds后各重要器官均对gd-dopedcds有摄取,以脾脏和心脏对gd-dopedcds的摄取为主,摄取量分布为:0.129g/kg和0.032g/kg;gd-dopedcds对小鼠的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无明显毒性,病理学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无明显病理变化,未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反应。3.钆掺杂碳量子点的在肿瘤mri靶向性成像中的研究gd-dopedcds和商品化造影剂gd-dtpa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各主要脏器t1-相显影均显著增强,尤其是肾脏和膀胱的信号较高;gd-dtpa组1h后,肾脏和膀胱信号较前有所下降,6h后而无信号增强;与对照相比,gd-dtpa组6h后各主要脏器仍有明显信号增强;皮下肝癌荷瘤小鼠经尾静脉注射gd-dopedcds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区别,而肝癌部位t1信号显著增强,冠状位和横断位的res分别达到了1.93和1.74;对于原位肝癌小鼠模型,注射gd-dopedcds后,图像中的肝癌组织信号没有增强反而减弱,冠状位和横断位的res分别降到了0.74和0.77;组织病理学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结果均显示取材组织发生了病理变化。4.钆掺杂碳量子点的放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gd-dopedcds组对hepg2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而gd-dopedcds结合照射组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p0.05),随着放疗剂量和gd-dopedcds的浓度增加,hepg2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呈剂量相关性,尤其是200μg/ml的gd-dopedcds在8gy照射下,hepg2细胞的生存分数显著降至64.9%(p0.05);对照组和gd-dopedcds组的荷瘤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增长,肿瘤体积7天增长了3倍;单纯照射组的肿瘤体积增长受抑制,约缩小了12%;gd-dopedcds和放射联合治疗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体积明显缩小了53%。结论:1.本研究以钆喷酸葡胺(gd-dtpa)作为钆源材料、甘氨酸作为钝化剂通过一步水热碳化法成功制备gd-dopedcds;2.Gd-doped CDs的粒径大小均一,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分散性;其内部具有异质多层的物相结构,无明显的晶格条纹,结构介于石墨与氧化石墨之间;Gd-doped CDs主要由钆、碳、氧和钆原子组成,主要官能团为羰基和羧基;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及生物相容性;3.Gd-doped CDs具有较高的弛豫效率r1,具备增强MRI显像的作用。同时,由于其纳米材料所赋予的体内长滞留时间和EPR效应,Gd-doped CDs适宜肿瘤靶向性影像诊断。4.Gd-doped CDs具有抑制与杀伤肿瘤的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放疗增敏剂。
【关键词】: 碳量子点 磁共振成像 放疗增敏 造影剂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英文缩略语表16-18
  • 第一章 绪论18-30
  • 1.1 研究背景18-21
  • 1.2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技术路线21-23
  • 参考文献23-30
  • 第二章 钆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30-44
  • 2.1 材料30-31
  • 2.1.1 主要仪器30-31
  • 2.1.2 主要试剂31
  • 2.2 方法31-34
  • 2.2.1 调配试剂31
  • 2.2.2 Gd-doped CDs的制备31-32
  • 2.2.3 Gd-doped CDs的表征32-33
  • 2.2.4 Gd-doped CDs的量子产率的计算33
  • 2.2.5 布拉格方程的计算33-34
  • 2.2.6 统计学分析34
  • 2.3 结果34-40
  • 2.3.1 Gd-doped CDs的制备34
  • 2.3.2 Gd-doped CDs的物理特性34-36
  • 2.3.3 Gd-doped CDs的化学特性36-38
  • 2.3.4 Gd-doped CDs的光学特性38-39
  • 2.3.5 Gd-doped CDs的核磁特性39-40
  • 2.4 讨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第三章 钆掺杂碳量子点生物相容性的表征44-58
  • 3.1 材料44-45
  • 3.1.1 主要仪器44
  • 3.1.2 主要试剂44-45
  • 3.1.3 细胞株45
  • 3.1.4 动物45
  • 3.2 方法45-51
  • 3.2.1 调配试剂45-46
  • 3.2.2 细胞复苏46
  • 3.2.3 细胞传代46
  • 3.2.4 细胞冻存46-47
  • 3.2.5 细胞计数47
  • 3.2.6 CCK-8 实验47-49
  • 3.2.7 溶血实验49
  • 3.2.8 细胞成像49
  • 3.2.9 Gd-doped CDs的病理学分析49-50
  • 3.2.10 Gd-doped CDs的生物分布50-51
  • 3.2.11 统计学分析51
  • 3.3 结果51-54
  • 3.3.1 Gd-doped CD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51
  • 3.3.2 Gd-doped CDs的血液相容性51-52
  • 3.3.3 Gd-doped CDs的细胞成像52-53
  • 3.3.4 Gd-doped CDs器官相容性53-54
  • 3.3.5 Gd-doped CDs的生物分布54
  • 3.4 讨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第四章 钆掺杂碳量子点的在肿瘤MRI靶向性成像中的研究58-72
  • 4.1 材料58-59
  • 4.1.1 主要材料与仪器58
  • 4.1.2 主要试剂58-59
  • 4.1.3 细胞株59
  • 4.1.4 动物59
  • 4.2 方法59-62
  • 4.2.1 细胞培养、复苏、传代、冻存、计数59
  • 4.2.2 建立动物模型59-60
  • 4.2.2.1 腹水肿瘤模型59
  • 4.2.2.2 皮下肿瘤模型59-60
  • 4.4.2.3 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60
  • 4.2.3 MR成像60-61
  • 4.2.4 信噪比的计算61-62
  • 4.2.5 统计学分析62
  • 4.3 结果62-66
  • 4.3.1 Gd-doped CDs可作为一种造影剂应用于MR增强成像62-64
  • 4.3.2 Gd-doped CDs在BALB/c小鼠皮下肿瘤模型中能够肿瘤靶向性成像64
  • 4.3.3 Gd-doped CDs在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中能够肿瘤靶向性成像64-65
  • 4.3.4 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65-66
  • 4.4 讨论66-68
  • 参考文献68-72
  • 第五章 钆掺杂碳量子点的放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72-82
  • 5.1 材料72-73
  • 5.1.1 主要材料与仪器72
  • 5.1.2 调配试剂72-73
  • 5.1.3 细胞株73
  • 5.1.4 动物73
  • 5.1.5 照射条件73
  • 5.1.6 统计学分析73
  • 5.2 方法73-75
  • 5.2.1 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体外研究73-75
  • 5.2.1.1 细胞培养、复苏、传代、冻存、计数73
  • 5.2.1.2 皮下肿瘤模型建立73
  • 5.2.1.3 克隆形成实验73-75
  • 5.2.2 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体内研究75
  • 5.3 结果75-77
  • 5.3.1 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体外研究75-76
  • 5.3.2 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体内研究76-77
  • 5.4 讨论77-78
  • 参考文献78-82
  • 主要结论和展望82-84
  • 致谢84-86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鹏;宋金春;;量子点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及前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23期

2 谭君;祝连彩;;量子点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8年06期

3 李鸿梅,房学迅,陈娟娟,李惟,王丽萍;量子点荧光标记应用于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4年05期

4 徐萌,陈新明;量子点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年09期

5 李琨;焦嫦亮;尹翔;王顺伟;王吉伟;张阳德;;量子点荧光标记及其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6年04期

6 杨玲玲;;量子点及其在生物光子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年01期

7 张毅;;量子点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2008年02期

8 郑少鸾;朱立新;许小亮;王本忠;;量子点的荧光特性在生物标记成像中的应用及展望[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06期

9 李丹;严拯宇;;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2007年05期

10 崔庆新;赵学武;王磊;姜玮;;新型荧光探针量子点在生命科学和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德红;武红敏;梁建功;韩鹤友;;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宋涛;逯超亮;宫晓群;杨秋花;李云红;常津;;量子点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久敏;宫晓群;张琦;宋涛;刘铁根;李迎新;常津;;小波变换在量子点编码识别中的应用[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佳涵;葛玉舒;田方方;樊婷;袁莲;刘义;;微量热研究量子点对线粒体代谢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5 何治柯;;小粒经近红外低毒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贾金锋;;全同金属量子点的生长与研究[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张友林;曾庆辉;孔祥贵;;用于在体高灵敏检测的量子点发光光纤生物传感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王金嫒;王琛;付国;刘力;王桂英;;量子点的三维取向探测[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家雨;崔一平;王志兵;;胶体量子点的电致发光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原凤英;蒋最敏;陆f ;;锗硅双层量子点耦合效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东;美研究可高效阻断蛋白生成的量子点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常丽君;韩国造出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曲照贵;天大首创零污染量子点合成工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4 刘牧洋;我国量子点研究获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3年

5 王全楚;“量子点”荧光标记初露端倪[N];健康报;2005年

6 刘霞;科学实验发现:量子点不是点[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刘霞;量子点显示屏或将成主流[N];科技日报;2010年

8 刘霞;胶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创纪录[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于欢;纳米技术全面升级LED[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记者马艳红;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民;量子点分子及量子点团簇的电子结构[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石星波;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超高分辨率定位上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3 王解兵;Ⅱ-Ⅵ族油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李钒;高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5 周宏明;核壳型量子点的能带结构及其光学非线性[D];武汉大学;2013年

6 黄碧海;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生物探针构建[D];武汉大学;2012年

7 潘佳奇;半导体ZnSe量子点和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8 卞伟;锰掺杂硫化锌量子点磷光探针研究及分析应用[D];山西大学;2015年

9 胡思怡;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功能型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10 梁瑞政;光功能客体/LDHs插层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芳蕊;纳米颗粒—量子点经嗅觉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08年

2 许智祥;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秀清;量子点的不同修饰方法对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华晓锋;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的偶联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玉丹;单电子隧穿耦合量子点的输运和光学性质[D];山西大学;2011年

6 何至青;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清爱;基于量子点的金属离子检测和碳点的制备及其发光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卢鹏;核分析技术在水溶性氧化锌量子点吸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9 张翼飞;锗硅单量子点的耦合和瞬态电学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赵潇;一种纳米级碳量子点的合成、修饰、表征及生物学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钆掺杂碳量子点用于肿瘤靶向性成像及其放疗增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4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44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4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