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LASS2表达对膀胱癌EJ细胞体内致瘤能力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发布时间:2017-06-25 08:00

  本文关键词:LASS2表达对膀胱癌EJ细胞体内致瘤能力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建立裸鼠原位膀胱癌种植模型和皮下膀胱癌种植模型;通过观察瘤灶的部位和数目,检测肿瘤中LASS2表达变化,同时检测增殖、凋亡等指标(Bcl-2、Bcl-xL、 Bax、Bim、caspase3、Ki-67)的变化,明确LASS2表达对膀胱癌EJ细胞体内致瘤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建立原位膀胱癌裸鼠种植模型和皮下膀胱癌裸鼠种植模型(1)原位膀胱癌裸鼠种植模型:分别对每组的裸鼠常规消毒并麻醉后,手指挤压裸鼠下腹部排空膀胱内尿液,经尿道插入导管,推进约1cm左右即可进入膀胱,用PBS冲洗膀胱,排空膀胱后向膀胱内注入胰蛋白酶,夹管保留30min后放出胰蛋白酶并用PBS冲洗。在裸鼠排空膀胱后将EJ单细胞悬液灌注入膀胱,并夹管保留1小时,1小时后拔出导管,膀胱自行排空。DMEM膀胱癌细胞培养基作为对照组(2)膀胱癌细胞皮下注射裸鼠转移模型:碘伏消毒裸鼠皮肤,EJ细胞株按常规计数后,使用EDTA/胰酶进行消化,离心后用生理盐水重悬。于每只裸鼠左腋皮下注射入膀胱癌EJ细胞。2.观察裸鼠致瘤情况。一周2次观察裸鼠的状态及饮食情况,通过下腹部触摸膀胱是否有肿块或变硬,挤压膀胱观察是否有血尿,对癌细胞的致瘤情况进行初步判断;脱臼处死裸鼠,详细检查裸鼠的胸腔、腹腔、盆腔等肉眼可见部位的脏器有无肿瘤的出现,据此初步确定肿瘤的转移情况。称取瘤重,绘制肿瘤生长曲线。3.检测LASS2及增殖、凋亡等指标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中LASS2变化、检测增殖、凋亡等指标(Bcl-2、Bcl-xL、 Bax、Bim、caspase3、Ki-67)。[结果]1.成功建立了原位膀胱癌裸鼠种植模型和膀胱癌细胞皮下注射裸鼠转移模型。2.原位膀胱癌裸鼠种植模型致瘤效果不理想,皮下种植组成瘤率100%。两组模型中的裸鼠均未发现体内脏器转移现象。病理切片观察,皮下移植组和原位移植瘤组均显示肿瘤组织内有大量分化程度低、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胞质丰富的深着色细胞,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同时可见少量细胞核分裂。3.免疫组化染色后,证实LASS2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膜上,少数细胞核中也可以见着染。LASS2的表达:正常膀胱组原位组皮下组。4.免疫组化对膀胱肿瘤组织和皮下肿瘤组织的Ki67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原位组皮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5.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间Bc12家族各因子,结果显示Bcl-2和Bcl-xl呈现高表达,Bcl-2在皮下种植瘤和原位种植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较正常膀胱组织高;而Bcl-xl在原位种植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ax和Bim均呈现低表达,Bax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而Bim在皮下种植瘤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膀胱组织,原位种植瘤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Bim表达也无明显差异。6.对caspase3、LASS2和ki67进行了mRNA和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caspase3在各组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LASS2在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较其他两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ki67在皮下种植瘤组织中的表达较其他两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原位膀胱癌裸鼠种植模型致瘤效果不理想,成瘤率极低,而皮下移植瘤成瘤率为100%。两组模型体内均未见重要脏器转移,转移能力不确切,LASS2基因对于膀胱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检测。2.在原位种植组的膀胱组织中,LASS2的表达明显低于对应的正常膀胱组织组。同皮下实体瘤组织比较,原位种植组的LASS2水平提高。原位种植组肿瘤和皮下种植组肿瘤组织中Ki67的蛋白染色均较对照组的表达显著升高。这提示我们LASS2的表达可能影响体内膀胱癌细胞的成瘤能力,LASS2对肿瘤增殖能力的影响可能与ki67的表达改变有关。
【关键词】:LASS2 膀胱癌 体内 致瘤能力 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14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2
  • 前言12-14
  • 材料与方法14-25
  • 结果25-40
  • 讨论40-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1
  • 综述51-60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云;英国科学家辨别出与膀胱癌有关的基因[J];中国处方药;2004年08期

2 ;特殊激素可导致男性患膀胱癌几率升高[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11期

3 肖建利;张丽芳;刘巧莉;;白花蛇舌草治疗膀胱癌1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08期

4 丁虹彬,余雪轩;培养膀胱癌细胞的新方法[J];南京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5 张晓峰;刘训勤;;一种新型膀胱癌快速诊断装置[J];医疗卫生装备;2013年10期

6 孙宏志,凡杰,唐孝达;自稳定反义IGF1R基因片段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年05期

7 章小平,杨红枚,鲁功成;膀胱癌稳定表达多药耐受相关蛋白亚克隆的生物学特征[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0年03期

8 漆少廷,徐锡坤,王心如;膀胱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年04期

9 章小平,杨红枚,鲁功成;流式细胞仪在膀胱癌多药耐受研究中的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年09期

10 杨莉,汪少娟,杨业金,陈忠,吴燕丽;抗肿瘤药对膀胱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作用的影响[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春;谷江;孙发;石家齐;;传统医学在膀胱癌治疗中的意义[A];2010年贵州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潘春武;沈周俊;唐小莹;王e

本文编号:481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81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d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