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本体—功夫”视域下的《庄子》“本真”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1 14:51
  《庄子》中,“真”具有“本然”的意思,且其中提出了“反其真”的命题,“反”通“返”,可以言“返”,说明有一个原初的地方存在。本文以“本真”而非“真”为研究对象,是为了强调“返”的功夫,后世道教“返还”的理论也受此影响。“本”是本然之性,“真”指一种相符,是就境界而言的,取“本真”亦是强调《庄子》中境界与本体的相合。“本真”是一种人“忘物我”、心灵至虚至灵的状态。这种境界不是由主体的自由意志控制的,只有当主体具备了实现本真的能力,这种境界才能自然呈现出来。所以,本文强调“本真”的实现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提高,“本真”之人必然是一个具有某种“功夫”的人。本文从本体与功夫的角度对《庄子》的本真思想进行解读。首先明确了本真的实质及阻碍本真实现的问题是什么,紧接着探究应当怎样实现,即功夫怎么做的问题。庄子认为阻碍本真实现的最大障碍是“成心”,成心的形成需要两步,第一步是心灵的外放,神识逐驰于外物,第二步是将心灵停放之处执着为实在、执着为观念。据此,功夫的原则就是神识内收,使心灵不再粘滞于外物。守气、守神共同的目的是将神识持续地拉回到自身、拉回到当下。在这种持续的内守练习中,心灵逐渐会不再执着于外在...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庄子》中“真”与“本真”概念的研究状况
        二、研究方法与视角
    第三节 本文思路
第一章 道与本真
    第一节 庄子的道论
        一、老庄对道的含义的升华
        二、道作为本原和本体
        三、道德
    第二节 知与真知
        一、能知的差别
        二、知的四种区分
        三、超越“有物”之境
    第三节 排谴是非
        一、先秦是非之争
        二、有成心然后有是非
        三、是非的相对性
        四、是非对道的亏损
        五、超越是非
    第四节 本真的内涵
        一、万物与本真
        二、人与本真
第二章 实现“本真”的功夫
    第一节 以“气”为对象的功夫
        一、“气”的层次
        二、功夫方法:“守”与“合”
        三、功夫之效用:游乎天地之一气
    第二节 以“神”为对象的功夫
        一、“神”与“全神”
        二、功夫方法:“忘”与“凝”
        三、功夫之效用:真人之知
第三章 庄子“本真”思想对内丹学的影响
    第一节 对本真的认识
    第二节 功夫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吕柟《中庸》首章的诠释及其对朱子的批判[J]. 李敬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5(02)
[2]饶鲁《中庸》学的工夫论诠释及对朱子的突破[J]. 许家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3]将“功夫”引入哲学[J]. 倪培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4]朱熹《中庸章句》首章“三位一体”的诠释特色[J]. 许家星.  中州学刊. 2010(05)
[5]道教内丹学源流发微[J]. 赵建永.  中国道教. 2010(02)
[6]《庄子》思想对道教的影响[J]. 孙功进,肖龙航.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7]混元体:道教精气神整体论的逻辑发展[J]. 常大群.  中国哲学史. 2009(01)
[8]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J]. 郭齐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9]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欧阳镇.  中国道教. 2007(05)
[10]关于《庄子》“真”的哲学思考[J]. 乔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硕士论文
[1]汉语“本”的语义与语法发展及关系[D]. 唐念念.重庆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734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34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d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