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叔本华的“同情说”

发布时间:2023-05-11 04:04
  道德何以可能?叔本华从批判和继承康德出发,指出道德的源泉只能是同情。本文就是对叔本华的同情说作一个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分为四部分来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叔本华通过对康德道德学的批判,否定了理性作为道德的基础;通过对康德道德学的继承,形成了唯意志理论,为其同情说提供了前提。 第二部分是对叔本华同情说的内容作具体介绍。叔本华抛弃了康德先验的方法,用经验的方法探求到只有同情才是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动机,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唯一源泉。 第三部分是用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对其同情说作出形而上学的说明。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认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局限于个体化原理,但其本质是统一的。同情就是洞穿了个体化原理,直观到了意志的统一性。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同情说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内容和方法上对后世及今天的人们的启示意义。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文献综述
引言
一、“同情说”的前提
    (一) 对康德道德学的批判
    (二) 对康德道德学的继承
二、“同情说”的内容
    (一) 经验的而非先验的探求方法
    (二) 利己的本性与道德价值的矛盾
    (三) 同情是道德的真正动机
三、“同情说”的形而上学解释
    (一) 个体化原理
    (二) 意志的统一性
四、“同情说”的特点和意义
    (一) 从理性主义伦理学转到非理性主义伦理学
    (二) 确立了同情的核心和根源性地位,标志着同情学派的最终形成
    (三) 以内求的、经验的方式寻求道德的根源
    (四) 提倡对动物的同情和责任
    (五) 内部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14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14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4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