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康德伦理学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3 21:47
  本文以康德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为切入点,指出康德实现的所谓“知识”来源从“对象”到“主体”的转移的“哥白尼式革命”,并非单纯是一场认识论革命,其实质更是伦理学的革命,是一种新的主体价值观的确立,亦即康德通过确立主体的绝对地位,为人的先验自由提供了哲学论证,从而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论证方式与以前的伦理学相比,不仅高扬了主体的价值,而且建立了纯粹的、不带任何经验色彩的道德形而上学,这种伦理学强调道德法则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强调道德动机对评价道德行为的首要性。 康德将伦理学“上升”到形而上学的位置,是基于他对道德形而上学纯粹性的方法论追求。正是这种新的方法论特征,使得康德的伦理思想的实践性问题饱受争议,自康德时代起就不断有学者指出,康德所建立的纯粹的、先验的道德形而上学,因为缺乏实际经验基础,因而也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这些学者对康德伦理思想实践性问题的质疑,回到康德文本自身,对这些质疑的合理性及其误解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康德伦理学尽管具有明显的二元论特征和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实践性问题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不仅康德自己早就先知般地做出了回应,而且也可以从...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康德伦理学的“哥白尼”革命
    第一节 康德伦理学的“哥白尼”革命
    第二节 康德伦理学的基本特质
        一、 康德伦理学与“形而上学”
        二、 康德伦理学的实践性问题
第二章 关于康德伦理学实践性问题的主要质疑
    第一节 康德同时代思想家对康德伦理学实践性的主要质疑
        一、 黑格尔的质疑
        二、 叔本华的质疑
    第二节 “康德之后”的主要质疑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质疑
        二、 威廉姆斯的质疑
第三章 基于康德本人著作的解答
    第一节 人同时属于两个世界
        一、 自然世界的人
        二、 理智世界的人
    第二节 原型世界和摹本世界
    第三节 至善与两个公设
        一、 至善
        二、 “上帝存在”
        三、 “灵魂不朽”
    第四节 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问题域
        一、 人作为类的特性
        二、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三、 康德的人格伦理
第四章 康德伦理学的影响及当代意义
    第一节 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及康德伦理学的当代影响
        一、 新康德主义伦理学
        二、 康德伦理学在西方的当代影响
    第二节 康德伦理学的当代中国意义
        一、 规则的重要性
        二、 人具有尊严并且有自律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16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16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