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波德里亚的“诱惑”观

发布时间:2017-05-27 06:06

  本文关键词:论波德里亚的“诱惑”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波德里亚对诱惑如此关注,一方面是由于他看到了诱惑逻辑现已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主导性模式,另一方面,从他自身理论发展的轨迹来看,诱惑可谓其思想的转折点,它是波德里亚超越自己的符号政治学之后,对象征交换思想和拟真——拟像逻辑进一步深化发展而提出的新思考。波德里亚分别从性别、表面、政治三个视角考察了诱惑。诱惑取消了男女两性的性别对立,消解了性别的二元结构;诱惑否定了精神分析的话语,将真理和意义悬置,凸显物的光辉外表,用表面取代深度;诱惑同时逆转了权力,展示出一种命定性的统治力量,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深植于反讽之中。诱惑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逻辑。礼仪逻辑反映了诱惑所遵循的礼仪规则,礼仪首先强调的是规则的任意性和内在性,其次表现为仪式的形式性;挑战逻辑揭示了诱惑作为弱者的逻辑、作为消解的逻辑对这个世界发起的挑战,弱者以其虚弱性向强者发起挑战,实现诱惑的逆转,拟真作为对真实消解的普遍形式从而产生诱惑;谜的逻辑反映了诱惑像谜一样,不可言说但可流通,而并非受到压抑。诱惑为解读当代文化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女性主义、时尚、技术等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在诱惑理论的解读下显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女性通过诱惑男性实现真正的解放,时尚的作为一种消解意义的外表策略,通过其表面形式组合产生诱惑,技术拟真带来具有玄学色彩的诱惑。波德里亚意图用诱惑理论实现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双重超越,并希望用诱惑实现对象征交换的回归。
【关键词】:波德里亚 诱惑 可逆性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565.5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5
  • 第1章 波德里亚关注“诱惑”时的语境15-21
  • 1.1 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诱惑”15-18
  • 1.2 波德里亚思想转折中的“诱惑”18-21
  • 第2章 波德里亚考察“诱惑”的视角21-38
  • 2.1 性别视角22-27
  • 2.2 表面视角27-32
  • 2.3 政治视角32-38
  • 第3章 波德里亚发现的“诱惑”逻辑38-50
  • 3.1“诱惑”的礼仪逻辑39-42
  • 3.2“诱惑”的挑战逻辑42-46
  • 3.3“诱惑”谜的逻辑46-50
  • 第4章 波德里亚用“诱惑”重新解读当代文化50-57
  • 4.1 对女性的重新评估50-52
  • 4.2 对时尚的重新评估52-54
  • 4.3 对技术的重新评估54-57
  • 结语57-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宏香;;作为历史的仿像——波德里亚仿像论的一种解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0期

2 王涵淑;;试析波德里亚的符号与象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3期

3 张一骢;;简评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6期

4 李明;;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大众文化观及其政治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大众文化批判理论[J];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6 张冰;;从艺术生产到符号消费——论波德里亚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Syvere Lotringer;蒋文博;;艺术,一场共谋下的繁荣拟象——波德里亚《艺术的共谋》导读[J];东方艺术;2011年19期

8 彭长云;;浅析波德里亚的符号观点[J];学理论;2011年33期

9 吴兴明;;简析波德里亚的“物”理论——关于物的理解与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简明讨论[J];雕塑;2012年02期

10 陈婷;;波德里亚的符号学观点与当代社会的符号暴力现象[J];新闻世界;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宣扬;波德里亚:消费文化的克星[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教授 道格拉斯·凯尔纳;消费社会:法兰克福学派与波德里亚的观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金惠敏;消费社会与自然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 教授 波德里亚《美国》一书译者 张生;永远的沙漠与实现了的乌托邦[N];文汇报;2012年

5 ;让·波德里亚:法国知识界的“顽童”[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吴金海;对消费社会的另一种理解[N];光明日报;2012年

7 丁国旗;消费语境中的文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刘方喜;消费主义批判的中国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王宁(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教授、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消费创造“地位假象”[N];南方日报;2004年

10 杜悦;在消费社会与文化中大众何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骐鸣;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杨全强;波德里亚艺术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文博;波德里亚艺术理论中“命定之物”的视觉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2 王涵淑;符号学视阈下波德里亚拟像概念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璇;波德里亚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4 李东花;论波德里亚的“诱惑”观[D];湘潭大学;2015年

5 汪晓娟;波德里亚拟像学说探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彭菁霜;波德里亚需要理论的批判性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7 李明明;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8 张兴永;波德里亚早期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婷;网络空间符号的狂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周蒈;以“死亡”唱响“象征交换”的序幕[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波德里亚的“诱惑”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9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7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