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基础的置换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7-06-08 09:15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基础的置换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观的核心思想内涵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展现,历史唯物主义也都是以其劳动观为基础的。缺少了马克思劳动观的思想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大厦也就无法构建。由此引出后世众多思想家的热议,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就对马克思劳动观做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经历了异化劳动理论的萌芽阶段、唯物史观的确立阶段和劳动价值观的完善阶段。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展示和论证了其劳动观他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其手段,劳动者消耗劳动资源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实质是一种异化劳动,而共产主义劳动方式的建立和实施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哈贝马斯在批判和重构黑格尔劳动观的同时,主要是在吸收和批判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构建以劳动交往范式为核心的劳动思想体系大厦。他从马克思劳动模式生产理论出发,一方面肯定马克思劳动观的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即自然界的内在统一的理论内涵,但另一方面又认为马克思劳动观将劳动视为单纯劳动工具的实施,是单纯的劳动工具与自然劳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无法涵盖全部劳动解放的内涵。因此,他主张以劳动交往形式替代马克思的劳动范式。哈贝马斯劳动观与马克思劳动观具有密切的关系。他赞同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想,坚持劳动实现主客体一体化,实现了人的能力对象化,从而将人类从自然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哈贝马斯又否认了马克思劳动的社会属性理论,认为劳动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将人从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只是一种工具的运用,只是人类运用技术手段改造和控制自然的一种活动,只是一种“独白式”的单项社会活动,无法使人类在劳动过程自我解放。
【关键词】:哈贝马斯 马克思 劳动观 置换与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516.5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4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一)国内研究现状9-10
  • (二)国外研究现状10-11
  • 二、研究的逻辑结构及其创新点11-12
  • 三、主要研究方法12
  • 四、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2-14
  •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观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内涵14-25
  • 一、马克思劳动观的辩证发展的内在逻辑14-17
  • (一)奠基阶段-异化劳动精神到现实的转变14-16
  • (二)确立阶段-现实劳动关系的批判16-17
  • (三)成熟阶段-科学劳动关系的建构17
  • 二、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生产范式与内在本质17-20
  • (一)一般劳动概念的范式解释与本质界定18
  • (二)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范式解释与本质界定18-20
  • 三、马克思劳动观的基本观点和立场20-25
  • (一)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20-21
  • (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1-22
  • (三)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22
  • (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22-23
  • (五)共产主义是劳动解放的必然归宿23-25
  • 第二章 哈贝马斯重构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劳动观改造25-37
  • 一、哈贝马斯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重构25-31
  • (一)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内涵25-27
  • (二)哈贝马斯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吸收27-29
  • (三)哈贝马斯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批判和重构29-31
  • 二、哈贝马斯劳动观的概念界定及其改造31-37
  • (一)哈贝马斯劳动概念的界定31-33
  • (二)哈贝马斯劳动概念的属性特征33-34
  • (三)哈贝马斯劳动改造及其初创34-37
  • 第三章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改造及其理论形成37-48
  • 一、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吸收37-39
  • (一)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吸收37-38
  • (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认识方法的吸收38-39
  • 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改造39-46
  • (一)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39-42
  • (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判42-44
  • (三)哈贝马斯劳动观的本质界定44-46
  • 三、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的反思与启示46-48
  • (一)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的反思46-47
  • (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的启示47-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汉魂;王泽应;;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伦理阐析[J];道德与文明;2012年03期

2 姜锡润;马健;;劳动与人的规定性——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年00期

3 游逊侨;;浅谈马克思的劳动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4 曹亚雄;;论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发展对唯物史观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7年00期

5 杜德省;蒋锦洪;;体面劳动:走向当代的马克思劳动观[J];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6 李鸿烈 ,黄克剑;黑格尔劳动观的合理内核和马克思对它的批判改造——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研究札记[J];黄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7 成龙;马克思早期《手稿》劳动观新探[J];现代哲学;2001年03期

8 李永妃;;核心价值观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建[J];钦州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王磊峰;刘伟伟;;安德烈·高兹的劳动观研究述评[J];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沈群英;;基督教教义《圣经》之劳动观诠释[J];海外英语;2014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中元;魏景民;吴星源;;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劳动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胡小伟;;浅析胡锦涛同志的劳动观[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小革;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动观[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张志鹏;宗教信仰对劳动观的塑造[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薛德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观[N];青岛日报;2006年

4 周士君;“民企劳模”彰显进步劳动观[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记者李艳龙;弘扬诚实劳动精神 形成正确劳动观[N];人民代表报;2012年

6 王彦飞;培育勤奋诚实创新的劳动精神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N];工人日报;2013年

7 祝光荣 张显照;为谁辛苦为谁甜[N];巴中日报;2006年

8 记者 冯国栋;武汉“富婆”扫街启示如何对待财富[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塔娜;“劳动奖励”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N];通辽日报;2007年

10 喻新安;劳动不论身份[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秉玺;马克思劳动观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郭冰;马克思劳动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3 常艳;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红;高中生劳动观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贾鲁音;大学生就业视阈下的劳动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6 刘真;马克思劳动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其永;马克思劳动观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钟思远;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基础的置换与重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爱云;哈贝马斯的劳动观及其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游逊侨;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基础的置换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32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1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