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

发布时间:2017-06-15 18:08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但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否讨论道德、唯物史观是否具有道德批判的功能,在学术界一直都存在争论,笔者运用文本解释学的方法,特别是对唯物史观创立之后的文本细致解读,展现了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不仅没有消解道德批判,而且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一直贯穿马克思思想的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落脚点即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也可谓其道德观的根本诉求。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思想并非形成于唯物史观创立之后,相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亲眼所见与亲身经历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人道性进行了强烈的道德谴责,因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深受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纯粹道德批判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是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进行的纯粹的道德谴责;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善良意志”;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对宗教观的批判;更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道德观的扬弃。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其批判哲学的重点由道德层面转向了政治经济学层面。但是,在这种批判视角的转向中,唯物史观其实并未消解道德批判,而是将其建立在历史批判和经济批判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之后历史批判与道德批判、经济批判与道德批判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代中国道德批判应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体现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体现“历史必然性”与“道德合理性”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 唯物史观 道德批判 历史批判 经济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10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8-9
  • 1.1.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9
  • 1.1.3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课题研究内容12-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1.4.1 文献研究法13
  • 1.4.2 比较法13
  • 1.4.3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3-14
  •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4-16
  • 2.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之指谓和诉求16-28
  • 2.1 马克思唯物史观道德批判的理论来源16-22
  • 2.1.1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批判思想16-17
  • 2.1.2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道德哲学17-19
  • 2.1.3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宗教观19-21
  • 2.1.4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21-22
  • 2.2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之指谓22-23
  • 2.3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之根本诉求23-28
  • 3.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的辩证关系28-36
  • 3.1 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批判视角的转向28-30
  • 3.2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历史批判与道德批判的统一30-36
  • 3.2.1 唯物史观中道德批判基于历史批判之上30-34
  • 3.2.2 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34-36
  • 4.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的辩证关系36-45
  • 4.1 唯物史观创立之前马克思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由分歧走向初次统一36-39
  • 4.2 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道德批判和经济批判的历史统一39-45
  • 4.2.1 唯物史观中道德批判以经济批判为基础39-41
  • 4.2.2 唯物史观中经济批判以道德批判为内蕴41-45
  • 5.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的当代启示45-53
  • 5.1 当代中国进行道德批判的必要性45-47
  • 5.2 当代中国道德批判应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统一47-49
  • 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体现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的统一49-51
  • 5.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体现“历史必然性”与“道德合理性”的统一51-53
  • 6. 结语53-55
  • 致谢55-57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61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53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c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