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张载人性论及其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7-06-23 08:07

  本文关键词:张载人性论及其教育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知礼成性”的角度来阐释张载的人性论思想,既是对张载“太虚即气”天道观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也是一种从道德教育方面的体贴和学习。本文主要站在古今对话的平台来反观当今教育现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学习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尤其是张载的教育思想。张载认为,人是阐发“礼”的主体,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具有普遍性,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的根本,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却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一体。“天地之性”是至纯的、至善的,体现在人身上是正而不偏的,而“气质之性”却是善恶混杂的,是不纯的,体现在人身上是是偏而不全的,人之所以表现为有刚有柔,有才或不才,都是气质之性在不同人身上落实的不同结果。现实中之所以有“圣人”和“平民”的区别,关键则在于人的“气质之性”是否遮蔽了本然的“天地之性”,如被遮蔽而在具体行为中不能彰显“天地之性”的善性则被划分为“平民”相反,若人能一直秉承纯正气,不受气质物欲的影响而在随性中无欲无求,则属于彰显“天地之性,,的“圣人”。虽然人会在现实生活中受“气质之性”的影响,但“气质之性”不能从根本上对“天地之性”作质的影响,“气质之性”是可“移”的,要想“人皆为尧舜”每个人的思想道德都有所提升,则必须要通过教育恢复人的“天地之性”,做到“善反”,而“善反”的过程包括第一,在“天地之性”的主导下来“变化气质”,第二,“变化气质”的方向和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天地之性”。这一过程也是“知礼成性”的过程,是张载哲学中教育思想的精华,只有在“知礼”、“守礼”、“持礼”的基础上方能成人。这一系列的哲学思想是张载为人与讲学的主要内容。在突出“德育”的“知礼成性”“变化气质”教育思想的同时,区分张载“知礼成性”学说与现代“重视知识技术的灌输”教育的本质的不同,立足于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比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不同,学习优秀的古代教育思想,将其落实到现代教育中,本文揭示张载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补充作用,从而成就我们每个人的理想人格与人生。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天道观,落实于现实生活中则为“双重人性论”,在“气化”生成人时,不同人禀气有厚薄清浊的差别,从而决定了人性有差异,这“有差异”的人性即“气质之性”,而另一种至善的、本然的、无差异的人性则是“天地之性”。因为会有“气质之性”中“恶”的存在,对“天地之性”产生影响,削弱了“天地之性”体现在人生活中的纯度,所以要恢复人的最根本的“至善之性”,此“恢复”即“变化”,所以要论述“变化气质”的功夫,研究其“知礼成性”、“勉勉以成性”、“不思不勉”、“尽性”等思想。这些都要求人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要身心并用,通过彰显人内在的“至善”的主体性表现于外在的修养与行为,也通过外在的行为和修养展现内在的风尚。张载强调“变化气质”对于“成人”、“成圣”的普遍性。 张载的双重人性论学说在其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印证了其本体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变化气质”的可能性。在教育过程中将张载“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学说渗透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时“礼”在人们做各种选择、坚持各种基本原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代国民教育中注重知识灌输,忽视道德的教育,培养出光有知识而素质却有待大大提高的国民、甚至会培养出高科技犯罪的“人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张载“变化气质”、“知礼成性”等教育思想的整体表述与浅显研究,在教育的道德这一层面,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和收获。张载注重道德教育,“学者当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①要实现“敦本善俗”,必须从“变化气质”做起,且社会“敦本善俗”同时也相应的促进人之“变化气质”,而“知礼成性”为变化的功夫论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关键。“知礼成性”则可以达到“学者长存德性”,“成德”继而“成人”,做一个存“德性”和践行“礼”的人,这样的人才是这个社会上真正需要的人。
【关键词】:张载 太虚即气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知礼成性 当代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4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一 引言8-14
  • (一) 研究缘起及现状8-10
  • (二) 现实和理论意义10-14
  • 二 对中国当今教育问题的反省14-16
  • 三 张载“以礼为教”教育思想16-20
  • (一) 立志16-17
  • (二) 博学17
  • (三) 穷理17-18
  • (四) 躬行18-20
  • 四 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20-36
  • (一) 张载人性论的来源及分类20-25
  • (二) 太虚即气的天道观25-28
  • (三) 张载人性论的内容28-32
  • (四) 为学大益——变化气质之功夫32-36
  • 五 “知礼成性”基础上的“成器”“成才”“成人”36-40
  • (一) 气质——“礼化”的基点36-37
  • (二) 人性成长三阶段37-40
  • 六 张载人性论对中国当今教育模式的意义40-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50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波;王海成;;张载人性论特征新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龚抗云;让张载的道德教育思想[J];河北学刊;1996年04期

3 林乐昌;;许衡对张载人性论的承接和诠释[J];孔子研究;2006年06期

4 吴凡明;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丁为祥;;从宋明人性论的演变看理学的总体走向及其张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林乐昌;张载成性论及其哲理基础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张载人性论及其教育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74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6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