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墨家科学思想的STS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5:34

  本文关键词:墨家科学思想的STS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墨家 科学思想 STS


【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最富有科学精神的学术团体,《墨子》是其学派的思想精华,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近代以来,学者们研究墨学的范围甚广,不光涉及到墨家的哲学、社会政治、管理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同时在科学领域也多有建树。在墨家科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这方面的理论系统化似乎显得不够完备。本文试图以STS理论为研究视角,一方面通过简述《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科学理论成就,总结墨家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以墨家科学思想的兴起、中断、复兴为脉络,探究其在各个阶段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社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墨家科学思想的历史意义,发掘其时代价值,寻找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内容,加以利用之,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服务。墨家科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杰出代表,虽然对后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由于种种缘由,其自身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展和传播。本文着重探究其兴起、中断及复兴的诸多社会因素,就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些许启示,以便实现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家 科学思想 STS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N09;B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7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一、选题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5
  • 一、国内研究概况11-13
  • 二、国外研究概况13-15
  • 第三节 基本思路、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15-17
  • 一、基本思路15
  • 二、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15-17
  • 第二章 墨家科学思想主要内容概述及其基本特征17-32
  • 第一节 墨子、墨家学派、《墨子》17-20
  • 一、墨子:墨家的开创者17-18
  • 二、墨家学派:纪律严明的学术团体18-19
  • 三、《墨子》:墨家思想的记录19-20
  • 第二节 墨家科学思想主要内容概述20-27
  • 一、数学方面21-23
  • 二、物理学方面23-25
  • 三、逻辑学方面25-27
  • 第三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27-32
  • 一、以客观自然界为独立研究对象27-28
  • 二、注重科学实验活动和科学实证精神28-29
  • 三、注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科技价值观29-30
  • 四、以科学理论服务于其社会政治思想30-32
  • 第三章 墨家科学思想的兴起、中断及复兴32-53
  • 第一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兴起32-36
  • 一、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刺激32-33
  • 二、军政因素:政权纷争、军事战争的客观需要33-34
  • 三、文化渊源:文化背景及《考工记》和《墨经》的渊源关系34-36
  • 四、墨家学派自身因素:独特的构成模式36
  • 第二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中断36-45
  • 一、墨家学说思想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37-39
  • 二、中国古代重道轻技的文化传统制约着墨家科学思想的发展39-40
  • 三、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抑制了墨家科学思想的发展40-41
  • 四、墨家秉承功利主义的科技观限制了其科学理论的深入41-43
  • 五、墨家学派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不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43-45
  • 第三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两次复兴45-53
  • 一、魏晋时期墨家科学思想的复兴45-46
  • 二、近代墨家科学思想复兴46-53
  • 第四章 墨家科学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53-62
  • 第一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历史意义53-56
  • 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注重科学研究及理论探索的传统53-54
  • 二、发展并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54-55
  • 三、构成了人类科学思想发展的主要源头之一55-56
  • 第二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56-62
  • 一、有利于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56-57
  • 二、有利于中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57-59
  • 三、有利于增强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民族自信心59-60
  • 四、科学发展要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60-62
  • 第五章 结语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 作者简介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国荣;;试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者关系的历史演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田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STS道路——殷登祥著《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的启示[J];哲学研究;2007年08期

3 亨利.H.鲍尔 ,李昆峰;学科间交叉的障碍: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的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S1期

4 金秀慧;杨学锋;;物理教学中STS的渗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5 文刃;;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概论》即将出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2期

6 何永凡;周红;周晓兵;;基于STS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年05期

7 戴正农;全国第五届STS学术研讨会在宁召开[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01期

8 郭晓晖;开展STS研究推进党校科技教学[J];甘肃理论学刊;1997年06期

9 邓晓琼;;物理STS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李媛,刘恩山;美、英两种高中生物/科学教材STS的内容分析及其启示[J];生物学通报;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董传升;王健;;基于STS的北京科技奥运模式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陈多闻;陈凡;;技术使用的STS反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邓烈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STS”课题研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4 曾国屏;;从三版《STS指南》看国外科学学的发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5 庄穆;詹志华;;闽台两地STS研究之差异[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小钦;;STS视阈下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张明国;;日本的STS概述——以“科学技术社会论学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红;STS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记者 冯爱琴 通讯员 吴致远;STS应成为中国—东盟多学科对话的学术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关于STS的研究对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题[N];光明日报;2000年

4 艾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仕英;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静;高三学生STS观念测量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黄冈师范学院;2015年

2 谢欣;沈阳地铁STS工法钢管混凝土横向连接正截面抗弯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郑宏峰;墨家科学思想的STS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何杨;基于STS视角的技术领域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5 高新华;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博睿;STS视野下的企业信息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顾春丽;高中化学教材栏目中STS内容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爽;STS视角下中学机器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晓燕;STS背景下高中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守举;普通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RAPD和STS遗传标记图谱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9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99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