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教化思想与理解理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8:38

  本文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中教化思想与理解理论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伽达默尔 概念史 教化 理解 解释学 实践哲学


【摘要】:本文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中教化(Bildung)与理解(Verstehen)两词的关系为引线展开研究。作为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中的两块理论基石,教化概念与理解概念对于伽达默尔创建其哲学解释学、历史解释学和实践解释学(实践哲学)具有核心作用,因而对两者的关系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如下四章内容研究了伽达默尔解释学中教化思想与理解理论的内在关联:论文第一章从三个方面做了预备讨论:第一节立足于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及其相关著作,讨论了伽达默尔创建其哲学解释学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即概念史的分析方法;第二节从伽达默尔对解释学史的研究中归纳出了理解一词的四种主要涵义;第三节则揭示了教化一词的人文主义意蕴,并通过概念史考察给出了它的五种基本涵义。通过三节内容的探讨,旨在表明:教化为精神科学中理解的真理奠定了解释学基础,只有将精神科学奠基于教化传统中,理解问题才得以真正的解决。第二章论证了教化与理解的存在论转化的关系。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古典解释学,是因为它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伽达默尔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对“理解”加以存在论的改造,而要实现这种改造,他又是通过游戏理论→由游戏向构成物的转化而建立的文本中心论→以绘画为例对艺术作品进行存在论分析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来完成的,而这又最终归结为教化(Bildung)、构成物(Gebilde)与绘画(Bild)等一系列词源学关系的分析。本章的结论就是:教化思想是伽达默尔实现理解的存在论转化的契机。第三章则考察了教化与理解的历史性的关系。理解的历史性或历史意识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题中之义,这种历史主义思想是伽达默尔通过对近代启蒙运动的批判反思发展起来的。由于缺乏历史意识,近代启蒙运动对前见、权威与传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伽达默尔在对它们正名的过程中建立了“效果历史原则”,并进一步揭示出了理解活动的普遍结构——对话辩证法与问答逻辑。而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性与历史意识的所有论证都是以教化为其条件的,本章的结论就是:教化思想是伽达默尔论证理解的历史性的理论前提。第四章分析了教化与理解的实践性的关系。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创造性阐释,伽达默尔将解释学的应用要素纳入到理解的普遍结构中来,从而使作为理解、解释与应用三统一的解释学具有了实践哲学的品质。与此相应,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教化概念的分析,伽达默尔把实践智慧(phronesis)也融入到理解的普遍结构中来,从而使得实践哲学具有了解释学的基础。故而理解的实践性与教化本质就构成了晚年伽达默尔实践解释学(实践哲学)的理论旨归。综上所述,本文的最终结论就是:教化与理解是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中的两大核心词,只有实现了两者的融合才能将哲学解释学、历史解释学与实践解释学(实践哲学)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教化实现了理解的存在论转化,从而使得伽达默尔真正完成了解释学哲学化进程的任务;其次,教化也是伽达默尔论证理解的历史性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教化概念中伽达默尔才能合理地推导出效果历史原则,进而将自己的解释学转变为真正的历史主义或历史解释学;最后,理解的应用要素与教化所包含的实践智慧则使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拥有了实践哲学的色彩,也使他的实践哲学具有了解释学的基础。
【关键词】:伽达默尔 概念史 教化 理解 解释学 实践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08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导言9-12
  • 第一章 伽达默尔对理解与教化的概念史考察12-25
  • 第一节 伽达默尔论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之为哲学方法论12-16
  • 第二节 伽达默尔论理解(Verstehen):基于解释学史的考察16-20
  • 第三节 教化(Bildung)的人文主义意蕴与概念史分析20-25
  • 第二章 伽达默尔的教化思想与理解的存在论转化25-35
  • 第一节 游戏(Spiel)理论25-28
  • 第二节 文本中心论:游戏向构成物(Gebilde)的转化28-31
  •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存在论分析:以绘画(Bild)为例31-35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教化思想与理解的历史性35-44
  • 第一节 伽达默尔为前见、权威与传统正名36-39
  • 第二节 效果历史与视域融合39-44
  • 第四章 伽达默尔的教化思想与理解的实践性44-49
  • 第一节 解释学的应用要素与理解的实践性44-46
  • 第二节 伽达默尔论实践智慧(phronesis)46-49
  • 结语面向文本本身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习根;试论伽达默尔的理解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S1期

2 何天云;论伽达默尔"前理解"视域中的新理性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陈本益;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简论[J];浙江学刊;2003年01期

4 陈敏;游戏与艺术——论伽达默尔的"游戏"概念[J];美术观察;2004年11期

5 伍凌;思考与启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6 管宁;;论伽达默尔对“游戏”概念的重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赵涛;;语言的存在与理解——伽达默尔的语言观及其现代意义[J];学习月刊;2007年02期

8 白雪;;艺术·真理·存在——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及人类学意义探究[J];理论月刊;2007年09期

9 白雪;;伽达默尔艺术真理的“理解”问题[J];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郑ng;;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基本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杨燕;;伽达默尔“游戏说”的人文价值[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叶远厚;;电影的仪式价值与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李勃;为这位高个子老人鼓掌[N];学习时报;2002年

3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本版编辑 美国Richard E.Palmer 周兮吟 译 台湾玄奘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郁振华;伽达默尔:跨文化理解和对话是至关重要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王岳川;思想家的前沿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严平;交谈无能[N];光明日报;2002年

7 胡传顺 吴仁平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伽达默尔重塑形而上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汤一介;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多是洋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哲学家 汤一介;中国文化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资源[N];文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阳;伽达默尔诗思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杨琦;论伽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与深入拓展[D];吉林大学;2014年

4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凤民;由主体到本体——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力;美学中的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志刚;伽达默尔真理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5年

5 何华;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D];山西大学;2006年

6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丽萍;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多维度探索[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李成龙;伽达默尔解释学中教化思想与理解理论的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9 韩翔宇;论伽达默尔理解观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现沈;论伽达默尔美学对古希腊美学的阐释与创造[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1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71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