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文子》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23:20

  本文关键词:《文子》哲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子 哲学


【摘要】:文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后学,其代表著作《文子》在唐代及以后又被称为《通玄真经》。《文r》一书被众多学者称为解老之作,其首卷《道原篇》点明了“道”在文子哲学思想中的基石作用,整部论著一方面继承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另一方面也注入了文子对“道”的体认解读,同时兼收了儒、墨、法、兵等各家思想,使其成为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又兼收并蓄、涵容百家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以“道”贯穿全文,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是对“道”的认识,着重对文子思想中“道”本身的自然属性和存在意义做了分析;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个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圣人从内圣到外王的政治哲学为主线,介绍了“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此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六章通过前几章的分析,总结出文子哲学思想特点,论述其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以期体现其古为今用的重要价值。 《文子》的“道”相对老子而言更加入世,将自然界的“道”顺畅地引入社会生活中,文章着重分析了圣人在遵守“道”的原则下,如何循“道”而行,使‘道”作用于政治事务。其中,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因此文章首先介绍了文子思想中“道”对个人心性修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圣人应进一步以身作则治理国家。文子吸收了儒家仁、义、礼、智的治国理念,但是通过对比,文子认为仁、义、礼、智只能作为治国的一种工具,并非根本,只有发挥“道”的作用,顺其本性自然而为,才能给百姓更多自由的生存空间,而这种“无为”之道才是治国的正道。然而对圣人来说,治理小国并不是最终目的,还应当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但是由于地广俗殊,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更需借助于贤者、法律以及军事力量才能实现平天下的宏伟大志,这些同样需要借助于“道”在人事中所体现的功用。 总之,在“道”的作用下,个人修身是治国的首要条件,治理国家是个人修养得“道”的必由之路;治国是平天下的基础,天下太平则是治国的终极目标,修身、治国、平天下三者环环紧扣,都是文子哲学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道”在政治哲学中的运用的考察,我们能认识到文子的“道”更社会化、渗透力更强、作用更广泛,据此我们总结出了文子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文子 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3.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前言9-13
  • 第二章 识道13-19
  • 一“道”的自然属性13-15
  • 二“道”的存在意义15-19
  • 第三章 修身19-30
  • 一 养生19-23
  • (一) 适足的物质基础20-21
  • (二) 健康的身体条件21
  • (三) 宽广的胸怀21-23
  • 二 养性23-27
  • (一) 注重能力的积累23-24
  • (二) 保持内心的真实24-25
  • (三) 保持内心的清静25-26
  • (四) 保持柔弱26-27
  • (五) 要有坚强的意志力27
  • 三 察变27-30
  • 第四章 治国30-41
  • 一 天人合一30-32
  • 二 德仁义礼的治国理念32-34
  • 三 无为的治国思想34-41
  • (一) 无为的含义35-37
  • (二) 达到无为的途径37-41
  • 第五章 平天下41-51
  • 一 用贤41-44
  • (一) 贤臣的重要性41-42
  • (二) 选择人材的方法42-43
  • (三) 君臣关系的处理43-44
  • 二 用法44-47
  • (一) 知法44-45
  • (二) 用法45-47
  • 三 用兵47-51
  • 第六章 《文子》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启示51-55
  • 一 《文子》哲学思想的特点51-52
  • 二 《文子》哲学思想的启示52-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逵夫;;关于文子其人其书的探索——兼论《〈文子〉成书及其思想》[J];图书与情报;2006年06期

2 赵雅丽;近年《文子》研究简评[J];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赵雅丽;;《文子》的养生之道和尊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道教;2006年04期

4 王三峡;《文子》的法治思想[J];江汉论坛;2002年10期

5 张萍,蒋洪冰;浅说《文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王博;;“《文子》与道家思想发展”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物;1996年10期



本文编号:686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86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7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