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刑事司法潜规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4:28

  本文关键词:刑事司法潜规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司法潜规则”这个词是学者邓江英在2006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不属于正式法源、不为社会公众知悉而事实上存在于司法实践部门,并在司法工作人员办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规则。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法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这一概念与民众潜意识或口中的、社会生活中的“潜规则”有所不同,前者是从程序正义的法学视角去考察,而后者则侧重于对一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评价。伯尔曼说:“没有公开则无谓正义”,接着王利明也说:“追求正义的法律秩序必然是公开的、透明的”,司法潜规则具有一定的非公开性和非程序性,与这一理念不相符合。但是这种规则具有其深厚的了历史文化和制度根源,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实际效用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了法学界的难题。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这一矛盾渐渐凸显出来,研究司法潜规则显得格外重要。从20世纪末开始,法学理论界围绕如何消除其对法治的负面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其中的合理成分,将其转化为一种符合程序正义的正式规则这两个问题不断展开研究。但鉴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使得目前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借助深化司法改革的契机,本文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已有研究、法学、史学、社会学和调查资料为主要分析材料,对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和解读,并在成因分析上和矫治路径上引入新的研究视角,旨在全面、完整地分析司法潜规则这一司法现象,以期为深化司法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以下是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概述,分为四节。第一节阐述了国内外对“司法潜规则”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成果;第二节简述笔者对司法潜规则内涵的理解;第三节分析司法潜规则所具有的非公开性、单方参与性和非法律理性三个特征;第四节辩证分析了司法潜规则的负面影响和实际效用性。第二部分阐述司法潜规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刑事审前程序和审判程序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审前程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提前侦查、非法取证、诉讼拖延和侦查中心化四种;审判程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证人不出庭影响质证效果、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运行障碍、“疑罪从退”、请示制度和司法地方化五种。第三部分分析司法潜规则的成因,分两节。第一节分析体制外原因,主要包括儒家伦理中的法律文化、“差序格局”、“安全优位”理念和司法效率理念四小部分内容;第二节分析体制内原因,主要包括刑事审前程序中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的不足、司法独立面临的阻碍和现行法律的缺陷三个小部分。第四部分探讨司法潜规则的矫治路径,分六节。第一节分析了我国传统的法律观念及其转变该法律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节从法官中立性、法官介入的适度性、取证程序设置的人道性、控辩双方的平等性和充分参与性这几个层面探讨转变审判理念,改革诉讼模式的路径;第三节探讨侦查模式的改革路径,并对审前监督机制提出改革和完善的措施;第四节探讨人权保障立法的完善和立法技术的提高;第五节从法官制度、巡回法庭制度、证人出庭制度、审委会制度和陪审制度这几个方面探讨司法体制改革的路径;第六节辩证分析司法潜规则中的合理成分,并分析将其合理成分转化的可能性。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章所涉及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但司法潜规则的存在违背了程序法治和程序理性的要求,对法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提出这一论题实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法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为司法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下思想基础。
【关键词】:司法潜规则 权利 公正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一、概述11-16
  • (一) 概念分析11
  • (二) 笔者对司法潜规则的理解11-13
  • (三) 司法潜规则的特征13-14
  • 1. 潜行性13
  • 2. 单方参与性13
  • 3. 非法律理性13-14
  • (四) 司法潜规则的功能分析14-16
  • 1. 司法潜规则对法治的负面影响14-15
  • 2. 一定的实际效用性15-16
  • 二、司法潜规则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形式16-21
  • (一) 司法潜规则在刑事审前程序中的主要表现形式16-18
  • 1. 提前侦查现象16
  • 2. 非法取证现象16-17
  • 3. 诉讼拖延现象17-18
  • 4. 侦查中心化现象18
  • (二) 司法潜规则在刑事审判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18-21
  • 1. 证人不出庭影响质证效果18-19
  • 2. 人民陪审员制度司法功能运行障碍19
  • 3. 法院间的请示、汇报现象19
  • 4. “疑罪从退”、“疑罪从轻”现象19-20
  • 5. 司法地方化现象20-21
  • 三、司法潜规则的成因21-30
  • (一) 体制外的原因21-25
  • 1. 儒家伦理中的法律文化21
  • 2.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21-22
  • 3. 安全优位的法律观念22-23
  • 4. 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与司法效率理念23-25
  • (二) 体制内的原因25-30
  • 1. 审前程序中监督机制与惩罚机制的不足25-26
  • 2. 司法独立面临的阻碍26-27
  • 3. 现行法律的缺陷27-30
  • 四、矫治司法潜规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司法改革30-39
  • (一) 转变法律观念,提高法律意识30-31
  • (二) 转变审判理念,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31-32
  • (三) 改革侦查模式,完善审前监督机制32-34
  • 1. 继续深化改革侦查模式32-33
  • 2. 加强侦查权的监督力度33-34
  • (四) 完善人权保障立法,提高立法技术34-35
  • 1. 完善立法,保障人权34-35
  • 2. 提高刑事相关法律的准确性与明确性35
  • (五)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强化法律保障职能35-37
  • 1. 完善法官制度,不断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35-36
  • 2. 探索设立巡回法庭制度36
  • 3. 完善证人出庭制度36
  • 4. 优化审委会制度36-37
  • 5. 优化陪审制度37
  • (六) 司法潜规则中合理成分的显性化37-39
  • 结论39-40
  • 注释40-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传华;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王越飞;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法学;2005年06期

3 许静;徐峰;;试论调审分离下的民事审前程序之重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薛莹;;美国德国民事审前程序之比较[J];经营管理者;2009年21期

5 李立宏;陈建军;;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价值分析和重构[J];云梦学刊;2013年02期

6 林兴灯;;论审前程序[J];福建法学;2000年01期

7 韩庆解,廖朝平;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之审前程序结构模式研究[J];法学评论;2001年06期

8 杨春刚;刑事审前程序探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 许赞;试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模式[J];理论界;2003年05期

10 蔡丽杭,林玮珊;我国民事审前程序重构之难点与对策[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青;;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重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孔璋;;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检法关系初探[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晓松;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缺陷[N];西部法制报;2005年

2 张媛媛 糜州阳;民事审前程序的弊端及完善[N];江苏法制报;2006年

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卞建林 顾永忠 樊崇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 张智辉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 朱亚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宋英辉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谢鹏程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吴宏耀;在刑事审前程序构建中加强法律监督[N];检察日报;2009年

4 程斌;刑事审前程序的特点及其范围[N];江苏经济报;2009年

5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姜启波;诉讼多元化与中国特色审前程序[N];人民法院报;2008年

6 姜启波;中国特色民事审前程序架构[N];法制日报;2008年

7 黄海春 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检察院;加强对刑事审前程序的检察监督探析[N];广西法治日报;2012年

8 晏向华;刑事审前程序改革须审慎进行[N];检察日报;2004年

9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强化审前程序为基础构建多元化调解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许云霞;审前程序的机制建设与完善[N];江苏法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叶青;刑事审前程序诉讼化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赵泽君;论民事争点整理程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盈;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2 赵鑫;论我国审前程序中律师的有效辩护[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徐铎;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4 庄嘉颖;论防范诉讼欺诈的程序规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5 刘跃羲;美国民事审前程序及其启示[D];湘潭大学;2015年

6 蒙永法;刑事司法潜规则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滑超;民事审前程序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2年

8 山丹;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完善[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武斌;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模式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良玉;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刑事司法潜规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26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