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宪法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7-07-29 21:14

  本文关键词: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宪法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宪法文化 集体主义 变迁 宪法实施


【摘要】:宪法文化是一国宪政制度的土壤,是确保宪法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大部分引进西方宪政制度的国家,往往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成熟的宪法文化,从而导致宪法实施面临诸多问题,宪政制度的移植事倍功半。要构建和培育成熟的宪法文化,就无法避开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问题,这也是我国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也有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开国门进而移植西方宪政制度的相似经历。相似的文化传统,相似的发展历程,使得日本的宪政制度建设和宪法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宪法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重大政治改革、社会运动、宪法思潮的研究,归纳总结出日本宪法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外延的变迁。通过集体主义的变迁,展现日本宪法文化在文化冲突中的演变模式,总结日本移植宪政制度和培育宪法文化经验和启示。根据我国的国情,吸取日本相关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宪法的实施,培育宪法文化。
【关键词】:宪法文化 集体主义 变迁 宪法实施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31.3;DD91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8
  • 第一章 日本宪法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形成与发展8-22
  • 1.1 思想启蒙时期8-10
  • 1.1.1 日本国家意识的觉醒9
  • 1.1.2 维新前后西方思想的传播9-10
  • 1.1.3 福泽谕吉的独立意识10
  • 1.1.4 加藤弘之的“进化论”10
  • 1.2 自由民权运动10-12
  • 1.2.1 自由民权运动的始末10-11
  • 1.2.2 国权与民权之争11
  • 1.2.3 自由民权运动的意义11-12
  • 1.3 明治宪法12-14
  • 1.3.1 明治宪法颁布的背景12
  • 1.3.2 明治宪法的颁布过程12-13
  • 1.3.3 天皇主权说与天皇机关说13
  • 1.3.4 穗积八束的宪法思想13-14
  • 1.4《教育敕语》与敕语体制14-15
  • 1.4.1《教育敕语》的颁布14
  • 1.4.2 敕语体制的形成14-15
  • 1.5 甲午海战与帝国主义的形成15-17
  • 1.5.1“精神革命”的衰落15
  • 1.5.2 甲午海战与帝国主义15
  • 1.5.3 德富苏峰的帝国主义15-16
  • 1.5.4 高山樗牛与日本主义16
  • 1.5.5 浮田和民的“伦理帝国主义”16
  • 1.5.6 社会主义的帝国主义倾向16-17
  • 1.6 大正运动17-19
  • 1.6.1 大正运动始末17-18
  • 1.6.2 吉野作造与“民本主义”18-19
  • 1.7 陷入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深渊19-22
  • 1.7.1“转向”与“非转向”19
  • 1.7.2 国体明征19
  • 1.7.3 抗战时期“体制内的抗争”19-20
  • 1.7.4 国家社会主义20
  • 1.7.5 超国家主义20-22
  • 第二章 战后日本集体主义的演进22-25
  • 2.1 和平宪法22-23
  • 2.1.1 和平宪法的制定22
  • 2.1.2 和平宪法的特点22-23
  • 2.1.3 宪法文化的扎根23
  • 2.2 新国家主义23-25
  • 2.2.1 新国家主义的诞生背景23-24
  • 2.2.2 新国家主义的特征24-25
  • 第三章 宪法文化中集体主义的表现及其影响25-31
  • 3.1 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25-26
  • 3.1.1 国家主义25
  • 3.1.2 天皇制25-26
  • 3.1.3 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26
  • 3.2 集体主义下宪法的制定和实施26-29
  • 3.2.1 权利的式微26-27
  • 3.2.2 不完全的民主化27-28
  • 3.2.3 最高法的保守性28-29
  • 3.3 集体主义变迁对日本发展的利弊29-31
  • 第四章 对我国构建宪法文化的启示31-37
  • 4.1 日本宪法文化中集体主义变迁之启示31-33
  • 4.1.1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31
  • 4.1.2 吸收西方文化31-32
  • 4.1.3 重视传统文化32-33
  • 4.1.4 避免极端主义33
  • 4.2 构建我国宪法文化的建议33-37
  • 4.2.1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34-35
  • 4.2.2 处理好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35-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3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9-40
  • 致谢40-4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乐;王韬与福泽谕吉舆论思想之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武铁传;;全球化对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王志刚;;论张佩纶的改革思想及其时代困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王丽萍;;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政治文化构建——兼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政治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梁晓波,韩天文;论人的解放和存在方式革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宫敬茹;;“兴亚论”与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中国情结[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萍;;浅析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机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8 唐利国;;论日本幕末时期武士忠诚意识的演变——以吉田松阴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郭刚;;论梁启超的国民启蒙逻辑历程[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10 李宗权;;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与叙利亚文明的伊斯兰化[J];长城;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金和;;梁启超的社会公德观[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杨孔炽;;明治前期的日本两大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矫海霞;;从伦理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5 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陆晓光;;略论河上肇汉诗的情志与风骨[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国文论的情与体[C];2008年

7 陈乔见;;儒学与现代公德观念的建构——兼评梁启超与李泽厚的儒家公私道德论[A];国际儒学研究【第二十辑】[C];2012年

8 高家伟;;用均势来平衡:行政法平衡论的社会力学分析[A];公法的基础理论和范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中军;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6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7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叶祖淼;政治诚信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凤川;《文明论概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U,

本文编号:591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591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5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