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律师调查令制度

发布时间:2020-11-11 04:22
   人民法院对民商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关键和根基在于证据。证据充足与否影响着整个案件的事实审查,最终影响法院的裁判结果。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民商事案件“调查取证难”仍在未来长时间内持续存在。目前,依照诉讼发展的趋势要求,是要进一步强调“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模式,当事人想要证明自己的主张,就应该对相关的证据进行调查,收集,保全并呈交到法庭上,并经过质证来达到目的,也就是说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这样的目的是提升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和举证责任,要求法官从调查取证的活动中脱离出来,确保法官真正是站在“中立”位置参加庭审并做出判断,避免裁判者先入为主形成对案件的主观臆断。在具体民商事案件中,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需要通过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来说明案情,但实践中当事人取证遇到阻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结果不仅与法律明文规定的保障当事人的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的权利背道而驰,同时也因为当事人无法举证印证案件事实,导致案件实体的公正审理受到影响。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司法审判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人民法院的诉讼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法官主导的职权主义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在日渐复杂的办案国情,随着近几十年普法工作的推进,我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渐渐向当事人主义模式过渡。审判不再强求于客观事实,在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分配之后,法官就依照提供的证据审查法律事实,在诉讼中的地位更趋向于第三方裁判者。这一转变从审判改革的发展来看,无疑更有利于法院的公正审理。而今辩证地看待现有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方向,法律上虽然明文规定了当事人调查取证的权利,但实践中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却遭到很多的障碍。当事人面临“有责任却无权利”的尴尬境地,有时不得不因为举证承担败诉的后果。这样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有以下方面:首先,可能直接导致应当胜诉的案子没有得到支持,该支持的诉请没能得到支持,个案裁判的公正不能得到维护;其次,将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则作为裁判的依据必须配合以便携高效但又能保证公平的取证方式,否则社会难以接受这样的判案规则能带来的公正。于是,2015年8月,北京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正式试行律师调查令制度,经历了由探索试点到正式试行,此举对法院和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深远的。本文针对该制度的试点以及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域外的成熟证据制度提出了完善制度的具体措施,希望对该制度的国内的实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6.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律师调查令制度的概述
    第一节 律师调查令制度的涵义
    第二节 律师调查令制度的价值
第二章 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的试点探索
    第一节 我国目前的调查取证方式概述
    第二节 我国试行律师调查令制度的背景
    第三节 我国律师调查令的司法试点现状
    第四节 律师调查令制度试行的积极效果
    第五节 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的实践困境
第三章 律师调查取证方式域外考察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调査取证方式考察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调查取证方式考察
    第三节 域外调査取证方式评析
第四章 我国正式构建律师调查令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确认律师调查令制度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规范律师调查令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三节 明确相关单位配合律师的持令调查
    第四节 明确败诉方承担对方委托的合理律师费
    第五节 对不予签发调查令的证据范围进行细化
    第六节 建立相应的罚则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钟君;;财产保全制度实践问题思考[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4年05期

2 曹志勋;;“真伪不明”在我国民事证明制度中确实存在么?[J];法学家;2013年02期

3 包冰锋;;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法理基础[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叶若思;叶艳;;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初探[J];中国审判;2008年10期

5 熊跃敏;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制度论析——以德国民事诉讼为中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田平安,李浩;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现代法学;2004年01期

7 王建平;关于建立调查令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瑞;律师调查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8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878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