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浅析契约观念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5-02-04 15:18

 

  论文摘要 契约精神是当今西方社会生活的基本精神,他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被广泛接受,我国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也逐渐认识并接受了这种精神。

  论文关键词 契约精神 法律制度 民权

  一、契约精神的渊源

  当今主流观点认为契约精神最早的渊源有两个。一个是古希腊柏拉图的《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哲学家的公平、正义、自由等思想给日后的罗马法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公元534年由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主持编撰完成并颁布施行了《民法大全》,该法典的许多发条都体现了对公正、平等、自由等契约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很有趣的是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宗教的色彩并不是很浓重,而是更多的考虑到思辨、自然、独立等。虽然他们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契约思想,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以至于到后期的古罗马法中很多法律条文可以充分的看出契约思想。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还谈不上契约精神,主要是有一些朴素的公平、正义思想萌芽。第二个是宗教领域的《圣经》。《圣经》在西方社会生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理念是人们将自己的信仰及裁判权出让给上帝,上帝则对自己的子民进行保护、庇佑。笔者认为这种在宗教背景下的契约精神并不能说是我们理解的契约精神。他确实有一定的契约因素体现在神权里面,但重要的一点要说明这种精神是建立在神权敬畏之上的。也就是说本质上人们并不是因为平等而建立契约,而更多的是建立在期望和恐惧的基础之上。并且很多宗教学家并不认同法学界中的观点,这些宗教学者认为如果认为对神的信仰如果认为是契约是一种对神的不敬,因为大多数的信徒本身的想法中并没有要和神签订契约的意思。反过来说在一些神话故事里倒是经常有很多魔鬼与人签订契约。
  近代人们真正的建立契约精神是在启蒙运动之后。在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定位,并开始怀疑传统的封建神学观念,更加反思自我并掀起了人文主义运动,充分发现人自身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启蒙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这次人类思索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打破了封建神学的宝座,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对今后改造世界做好了思想准备。他的自由、独立、尊严等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启蒙运动的后期1859年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一书。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生物学书但是它在整个社会思想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首次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恰恰符合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取代人力的社会现状。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期中甚至出现大量的人与人之间不道德的竞争。在这种社会现实和传统神学思想双重作用下,立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生而有罪、自私、懒惰的就成为了近代西方的立法中对人定位的基础思想。为了解决这种与生俱来的诟病,启蒙运动主张建立民主、自由、人权、社会契约的法律制度,其中尤其强调公正的制度这就体现了契约精神。而这种契约精神也符合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需要。它能够很好的起到保护经济有序、自由发展,并能够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我们今天的契约精神依然是当时启蒙运动后的产物,并没有从实质上超越它。法律上尤其是《民法》广泛的贯彻这种精神,并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二、契约精神与中国传统

  契约精神和我们传统的思想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道家、儒家和法家思想,并且这种思想一直深深的影响到今日之中国。我们的哲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道德约束,封建立法也是极其看重道德思想及封建的君权、家长权。法律在国家权力上的体现是“君权神授,君为臣纲”,在小家庭的体现是“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封建家长权权威。儒、法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贯穿了整个封建制度的法律思想。在法律上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春秋决狱、外儒内法”。笔者认为这种精神的产生是与我们中华民族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是分不开的,我们从原始的狩猎部落社会进步到早起文明社会后,就一直是小农经济。人们被牢牢的束缚在自己的小范围土地上,并伴随着封建高压政策和恶劣的自然灾害双重压迫使得没有进一步解放产生力,没有进入到相对文明的商业经济。正是由于一直处于这种低水平的小农经济下,儒、法思想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小范围的熟人社会的管理。人们往往需要互相帮助,家庭团结才能够勉强生产出相应的物资供国家税赋及家庭消费。于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成为了很好的封建思想统治的工具,法家的法律思想恰恰能够有效的维护封建皇权。在小范围的熟人社会对道德的要求就相对要高很多,这恰恰是适合儒家思想的生根发芽。封建时代法律仅是作为道德的补充和皇权维护自己权利的统治工具。
  笔者认为契约精神在中国体现的并不是独立、自由、人权,而是更多的体现在道德观念中的诚信之中。我们的社会真正建立启蒙运动后的契约精神是在改革开放后人们才逐渐有了个人权利意识并普及开来。这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有着极大的关系,加之我们的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异常的强大,民权意识就相对开化的晚一些。



  三、契约精神与开放的市场经济

 

  由于当今的世界是欧美文化所主导的西方文化,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学习者,首先要学习别人的思想。否则空学得经济形式而没有精神实质是永远也赶不上那些发达国家的。我国已改革开放30多年,GDP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社会却又存在许多隐患,其中精神文化发展速度没跟上是一大诟病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公民具备普遍的契约意识,尤其是经济主体以及政府部门。在李仁玉老师写的《契约观念与秩序创新》一书中有详细的统计数据,由于政府失信行为导致的合同无法履行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是大量存在的,这对经济发展是非常的不利。为何政府会有失信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制度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缺乏契约观念,还是传统的官僚思维,而且行政权一直就存在扩张的趋势几年来尤其明显。加之民众的民权意识淡薄,就更不利于有效监督限制政府。李仁玉老师给了许多建议以具体建立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契约制度,包括建立契约订立制度,契约监管制度,法律精神等 。在20实际90年代是非常适应的。但是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形势有所变化,由最初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的国家大量退出市场经营,给民营企业留出大量的空间发展并希望我们的民营企业能够迅速做强,到21实际初期的大型国企的行业垄断,集中力量发展个别行业和个别的公司,相对排挤民营企业,设置行政限制或者隐性歧视民间资本。这种国家经济思路的变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笔者认为这是在民营资本发展中发现,民营资本基础弱、资金少、竞争力低、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我国告诉发展经济的需求。加之在21世纪初期全球竞争更加白热化,经济、政治压力加大,中央觉得对于重点行业由国家力量扶持发展(垄断发展)应该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效益,,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局部调整。但这种大的政策性转变过于频繁,政府对民营企业市场的态度就改变的如此之快,会对经济的稳定和民众的信任产生极大的影响。是不利于契约精神平等观念的建立的。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在2010年,国家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大量的小煤矿被整合成大型的国有合资煤矿。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浙江、福建等几个省的民间资本大量损失。这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即国家在调整市场,执行宏观调控职能,但实际上是以牺牲民资的信任为代价的一种违约行为,极其不利于建立自由、公平、诚信的契约精神。而这一结果也事实上形成了政府垄断的市场效果,进一步打压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这种国企垄断正在逐渐加大,而垄断的结果严重影响市场的开放及自由。而契约精神的建立最基本的前提恰恰就是自由、平等、诚信。笔者认为这种垄断虽然能够短时间内提高国家力量,创造更多的边际效益和收取更多的垄断利润,但是这并不利于我们建立契约社会。我国是要建立小平同志要求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最终是要打破垄断,人们建立较高水平的契约精神。而且现实的讲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是要依靠民营企业的,只有发展民营企业才能根本的解决就业问题,才能真正的增加人民收入,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按照世界主流的市场经济路线发展。而要想真正地建立市场经济就要求人们具备基本的契约精神,现在虽然我们的经济已经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人们的思想依然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这是由于我们过去一直没有适应契约精神的市场经济,而且东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人们思想转变很难。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打破国企垄断,首先在经济上放开,建立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经济,这样才能让人们有一个空间来培养最基本的契约意识。而且今后中国的社会不仅是经济还是政治必将走向民主自由,契约精神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础,只有坚持契约精神才能够打破人治的独裁基础。使社会走向真正的民权,人人平等、自由、独立、诚信。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是中国式的集权结构,法律也是也是一样的问题。传统的思维在法学界依旧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人们总是担心别人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要求自己“帮助”别人即集权。我国的政治结构就充分表现了集权的思想,而且近年来表现尤为突出。法律也是有中央机关统一制定,并且抵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主张依法判案。最高法院有权管理自己认为应该管理的案件,而没有相对明确的量化标准。
  在上面契约精神的渊源中谈到了,这种精神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条件。笔者相信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契约精神都将是全球的主流文化精神,这是发达国家的文化理念,并且他们也会努力的输出这种文化理念以便领导全球的发展,巩固自身地位。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契约精神仍然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契约精神的作用仍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文编号:12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2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4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