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3:09

  本文关键词: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预期违约制度,是现代合同法中重要的一项制度,起源于英美十九世纪的判例法,主要分为两种,即明示预期违约制度和默示预期违约制度。预期违约制度,随着法律制度的发展,逐渐被很多国家所吸收和植入。面向21世纪的我国新《合同法》第一次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其同时借鉴了其他国家及不同地区的各种判例、学说原理及领先的立法经验及其他研究基础,不仅扩大了对当事人的权益的保护,,还体现了合同法最基本的价值关怀。在理论基础上,预期违约制度体现了诚实守信原则、效率原则及公平原则,因此,准确适用预期违约制度的意义十分重大。如何正确地分析预期违约制度的价值方向,怎样科学地认定预期违约制度的形态,对待预期违约制度的救济制度如何完善,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现行合同法对于预期违约的规定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措施,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本文结合我国现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以预期违约制度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我国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明确地概括,具体地介绍。包括其法义,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特别是与不安抗辩权的关系等。预期违约制度建立在诚实信用原则、效率原则以及公平原则的理论基础之上。此外,该部分分析对比了预期违约制度与实际违约,缔约过失,拒绝履行等相关制度的相互关系。接下来,对英美法国家预期违约制度的考察。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英国与美国的预期违约制度。然后,介绍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现状。紧接着,在对我国现行预期违约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措施。首先应该设立专门的预期违约责任制度;其次为了避免预期违约制度之间存在的冲突,应当细化明示违约的与默示违约的构成要件;另外,应当明确规定预期违约后应具体承担的法律后果,对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途径明确说明,同时赋予守约方选择权,守约方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如不能提供担保的,可解除合同。
【关键词】:预期违约 不安抗辩权 法律救济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3.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9
  • 第一章 预期违约制度基本理论9-20
  • 一、预期违约的法义9-13
  • (一)预期违约的概念和特点9-10
  • (二)预期违约的种类10-12
  • (三)预期违约的理论依据12-13
  • 二、预期违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3-18
  • (一)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13
  • (二)预期违约与拒绝履行13-14
  • (三)预期违约与缔约过失14-15
  • (四)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15-18
  • 三、预期违约的救济方式18-20
  • (一)提起诉讼18
  • (二)解除合同18-19
  • (三)坚持履行协议19
  • (四)自助措施19-20
  • 第二章 对国外预期违约制度的考察20-25
  • 一、英国的预期违约制度20-22
  • (一)明示预期违约20-21
  • (二)默示预期违约21-22
  • 二、美国的预期违约制度22-23
  • 三、大陆法系相关制度23
  • 四、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关制度对比23-25
  • 第三章 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现状分析25-31
  • 一、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的现状25-27
  • (一)我国合同法预期违约的现行规定25-26
  • (二)我国预期违约的司法实践26
  • (三)预期违约制度确立的必要性26-27
  • 二、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存在的问题27-31
  • (一)缺乏专门的预期违约制度27-28
  • (二)预期违约的构成过于粗化28-29
  • (三)预期违约的救济途径不足29-31
  • 第四章 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31-37
  • 一、设立专门的预期违约制度31-32
  • (一)增加预期违约的法律条文31-32
  • (二)规定预期违约的免责事由32
  • 二、细化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32-33
  • (一)明示违约的构成要件32-33
  • (二)默示违约的构成要件33
  • 三、明确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33-37
  • (一)完善预期违约的救济方式33-34
  • (二)明确守约方的选择权34-36
  • (三)明确预期违约的赔偿范围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个人简历41-42
  • 后记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不安抗辩权、给付拒绝和预期违约关系的思考——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2005年04期

2 周敏;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的区别及其在我国的法律适用[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3 阎英;;论预期违约的法律责任与救济[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4 邵文献;;比较分析不安抗辩权制度与预期违约制度[J];财经政法资讯;2010年03期

5 李健;;论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J];中国司法;2007年10期

6 汤苏莉;《合同法》下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之重述——从比较《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角度[J];法律适用;2004年11期

7 李中原;合同期前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2003年02期

8 刘凯湘,聂孝红;论《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适用范围上的缺陷[J];法学杂志;2000年01期

9 张金海;;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制度的界分与衔接——以不履行的可能性程度为中心[J];法学家;2010年03期

10 姜婷婷;;论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74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0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