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英美法信托制度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2:45

  本文关键词:英美法信托制度演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英美法的信托制度发展起步很早。早在封建时期,信托就已经成为财产转移的一种方式。如今,信托制度作为金融法的一个流行领域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也积极引入信托制度,信托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的经济生活。然而,盲目地模仿他国制度而不理解实质并不利于信托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合同的角度研究信托制度的属性,希望对我国的信托发展有所裨益。 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托的历史发展,从最初的土地转移方式发展为资产管理工具,,从开始的非专业人士到机构受托人等等。然后,用合同理论反驳了反对信托的合同属性的观点,从信托的性质以及衡平法与普通法对于信托的界定角度阐明合同属性的合理性。 接下来,深入探讨信托与合同内在功能上的相似性,二者皆为意思自治、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此外,信托法是任意法,是信托过程中的默认性规定,也就是说信托法是信托交易过程中的最低要求,在交易过程中可以简化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并且,把信托看成特殊类型的合同更能加强信托无陪审团的做法,解决了文章第二部分衡平法与普通法对待信托的冲突。当然,信托委托人和受托人认为信托法规定不妥时,可以通过信托文书中协商一致的条款来改变其规定。再者,受托人受到信托信义义务法的约束要履行忠诚义务和审慎义务,解决内含的利益冲突,这也是合同约束力的表现之一。此外,由于信托是为了受益人的利益而设置,因而在受托人破产时要注重保护受益人的利益,这就需要将受托人财产与信托财产相分离,起到破产隔离的作用。 接着从比较法的角度得出在没有具体信托制度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主要通过相似的合同安排实现了信托功能的结论,并且这一点已经被海牙公约所认可。并且,结合我国信托法进行分析。我国信托法虽然条文少,而且立法技术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与合同法有诸多相互呼应之处,这也体现了立法者的态度。因此,得出结论,从各个角度来看,信托制度与合同制度都相互呼应、逐渐融合、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信托 合同 意思自治 信义义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56.1;D971.2;D922.2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一、 从资产转让到资产管理:信托变迁的历史10-18
  • (一) 早期的作为资产转移方式的信托10
  • (二) 早期信托要弱化合同性质的原因10-13
  • (三) 信托作为资产管理工具的萌芽13-18
  • 二、 反对信托具有合同性质观点的进一步审视18-23
  • (一) 信托是为第三方利益订立的合同19-20
  • (二) 衡平法上的财产追索权是一种执行交易的模式20-21
  • (三) 普通法与衡平法的融合不会影响信托的衡平法管辖21-23
  • 三、 信托与合同在功能上的呼应23-37
  • (一) 合同法与信托法的趋同趋势25-27
  • (二) 信托信义义务法27-30
  • (三) 信托法是功能上的标准化合同30-32
  • (四) 对信托的合同属性的重视将会修正信托法律结果32-35
  • (五) 将信托视为财产与合同的混合可以达到受托人破产隔离的效果35-37
  • 四、 没有信托制度传统的国家有关信托的实践37-40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将信托视为类似合同的制度37-38
  • (二) 中国在信托实践中对合同与信托融合的态度38-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3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3-44
  • 后记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静;德国信托法探析[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2 刘正峰;信托制度基础之比较与受托人义务立法[J];比较法研究;2004年03期

3 张淳;《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的创造性规定及其评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倪受彬;江翔宇;;从安信信托案看银信合作理财中信托合同效力问题[J];法学;2010年04期

5 叶朋;;法国信托法近年来的修改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张淳;条款增补:我国信托法中的重要创造性规定的完善[J];河北法学;2005年12期

7 张淳;;诺成合同:我国信托法关于对信托合同定性的规定及其完善[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英美法信托制度演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01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f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