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07:15

  本文关键词: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人均的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传统计划经济所维系的市场格局不断演变,逐渐显现出灵活化和多元化的特质,格局下的劳资模式不断发展,双重劳动关系正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劳动立法上,双重劳动关系所带来的连带责任问题,立法例是《劳动法》第九十九条:“用人单位招用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和《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然而,传统劳动法所规制的双重劳动关系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既无法保障劳动者在流动性日渐增大的今天的用工多样性,也无法保障原用人单位的利益。如是看来,传统的劳动关系原理与债权原理必然会得到突破,那么对新常态下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重新解析,规范其法律适用,对于不足现行的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丰满当下的劳动法律制度、平衡目前市场经济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将理论分析与社会经验相结合,系统的阐述我国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用实践调查和辩证的分析方法,探讨和研究了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当代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用逻辑分析方法对法律条文内容的真实含义进行阐明;用价值分析方法,指出对前后两个用人单位要平等适用劳动法;用比较的方法横向比较了国外的成熟经验,为完善我国的法律规制提供借鉴。此外,全文综合运用了劳动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以便全面地看待问题和深入地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共分为四章。引言主要表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劳动法连带责任的研究概况,指出了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法理概念。首先是对双重劳动关系的内涵分析,随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了双重劳动关系的实质,即主体的合法性、客体的多重性和内容的从属性。接下来将双重劳动关系分为典型性的和非典型性的,并具体归纳出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在本章的最后,分析了双重劳动关系的立法定位。第二部分从劳动法和民法的基础原理入手,其传统劳动法的劳动关系唯一性、民法中的债权的相对性和侵犯债权理论,在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为适应新型的法律关系,在今天面临的新突破和创新,并用其解释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关于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正当性和应然性。第三部分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一是前提要件,即用然单位招用劳动者时,该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仍存在劳动关系;二是事实要件,即用人单位所招劳动者对其原用人单位造成事实上的损失;三是因果关系,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的行为与其原用人单位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四是责任原则,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该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第四部分研究了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追究与实现。首先是其责任的配置,如何在争议处理中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地位,合理分配证明责任,为劳动者和第三方用人单位负担适当的举证义务,是实现结果正义的保障。其次阐明了双重劳动关系的连带赔偿责任,赔偿金数额的定位以及赔偿范围的划分。最后,分析了双重劳动关系中连带责任的免责事由,即正当竞争、职责行为、忠告行为、特约免责和法律特别规定。结论部分针对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提出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具体建议,建立完善的告知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专利权的保护以及对竞业禁止的约定。
【关键词】:劳动关系 双重劳动关系 连带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概述12-20
  • (一) 双重劳动关系的内涵12-14
  • (二) 双重劳动关系的成因14-16
  • (三) 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定位16-20
  • 二、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理论基础20-25
  • (一) 劳动关系的唯一性原理与突破20-22
  • (二) 债权相对性原理与突破22-23
  • (三) 侵犯债权理论23-25
  • 三、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25-29
  • (一) 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前提要件25-26
  • (二) 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事实要件26
  • (三) 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因果关系26-27
  • (四) 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责任原则27-29
  • 四、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追究与实现29-37
  • (一) 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举证责任配置29-32
  • (二) 双重劳动关系的连带赔偿责任32-34
  • (三) 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的免责34-37
  • 结论37-41
  • 参考文献41-44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4-45
  • 后记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亭;祝晓东;;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就业;2001年10期

2 杨冬梅;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及劳动关系的特征[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建立健全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J];中国工运;2001年04期

4 陈小洁;关于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李俊霞;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在我国劳动关系调节中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黄金泉;;调整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初探[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王立成;论劳动关系中的民主[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石美遐;“入世”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06期

9 张安顺;调整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J];太原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孙双星;关于非典对劳动关系影响的分析[J];工会博览;2003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迁[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李晓园;杨颖;;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发展是主旋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明婷;李录堂;;农村劳动关系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军;李雪艳;;市场劳动关系演变机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春荣(作者系丹东市总工会);共建和谐的劳动关系[N];丹东日报;2006年

2 记者 丛民;山东启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N];工人日报;2006年

3 张刃;劳动关系和谐是“多赢”选择[N];工人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娇萍;和谐,劳动关系的至高境界[N];工人日报;2007年

5 孙鹤邋记者 韩雪洁;协调劳动关系从基层做起[N];吉林日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7 记者 高静 通讯员 孙国建;2007年全市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确定六项目标[N];廊坊日报;2007年

8 记者 苗蓓;94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获表彰[N];南通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我省召开劳动关系和谐表彰大会[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10 泉州市委党校教授 王金水;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N];福建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3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圣;上海劳动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雯雯;对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之探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李文静;论我国劳动法调整之劳动关系范围之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廖树奇;广州市劳动关系争议的应急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谢菁;劳动关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理论、实证与政策[D];南昌大学;2015年

5 代苏宁;论隐蔽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D];辽宁大学;2015年

6 陈滔;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7 诸玉;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赵盛阳;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寇明婷;农村劳动关系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吕鑫;论基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劳动关系与政府管理对策[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双重劳动关系连带责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22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b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