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我国劳动监察执法困境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4:03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监察执法困境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也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日益多元化。社会生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起点,因此直接诞生于生产过程的劳动关系必然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劳资关系能否处理得当,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实际上,改革是一个各方利益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具体到劳动关系中就涉及到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以及社会利益的重新定位。实践中,用人单位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很多用人单位可能会刻意逃避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利用优势地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这样的过程中,各种劳动纠纷不可避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侵犯。 为了缓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同时也为了顺应人权保护的世界潮流,国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以平衡劳资双方力量。近年来,中国的劳动立法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表明了立法者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上的立场和决心。时至今日,中国的劳动立法体系已然初步形成。相对于立法上所取得的进步,中国的劳动执法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劳动监察作为劳动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从制度设计上讲,公权力介入劳资关系的手段主要有三种: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和司法裁判。但是,劳动监察与后两者显然有一定的差别,因为劳动监察在调整劳动纠纷时,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劳动监察执法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家行政权,劳动监察有着天然的社会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讲,劳动监察在维护劳动关系稳定方面应当大有作为。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劳动监察执法人员,笔者却切身感受到劳动监察执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立法不完善使得劳动监察执法手段和执法力度明显不够,立法者没有赋予执法者与其所承担责任相匹配的执法权限。另一方面,劳动监察权的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强化,劳动监察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当接受政府的领导,但仍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各种不当干扰严重影响了劳动监察执法的公正性和及时性。针对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从多个角度对劳动监察执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且分析其产生原因,从一个劳动监察基层执法人员的视角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进行思考。笔者认为,只有完善劳动监察立法,,提高劳动监察的地位,保障劳动监察的独立性,才会使劳动监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监察执法 现状 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 我国劳动监察执法现状及评价11-19
  • (一) 转型期我国劳动监察执法的必要性11-13
  • (二) 我国劳动监察执法现实状况及评价分析13-19
  • 二、 我国劳动监察执法面临的困境和难题19-31
  • (一) 劳动监察执法依据有待规范化19-23
  • (二) 劳动监察执法独立性有待强化23-26
  • (三) 劳动监察执法范围有待明确化26-28
  • (四) 劳动监察行政诉讼矛盾频发28-31
  • 三、 造成劳动监察执法困境的原因分析31-34
  • (一) 政府部门利益纷争和劳动监察地位相对弱化31-32
  • (二) 劳动监察执法缺少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32-33
  • (三) 劳动监察立法与相关部门法的衔接不够紧密33-34
  • 四、 完善我国劳动监察立法和执法的研究和建构34-37
  • (一) 重视劳动监察立法34-35
  • (二) 改革劳动监察体制35-36
  • (三) 厘清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36
  • (四) 整合和强化劳动监察权36-37
  •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1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1-42
  • 后记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庄文嘉;;在政治与行政之间:我国基层劳动监察运作中的选择性政策执行——对某地级市劳动部门的个案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监察执法困境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83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6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