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3:21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法律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性开发 法律问题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环境资源的有机构成。然而,,长期以来,囿于对自然环境的传统思维,学界钟情于对非移动的人文环境资源实物与场所遗产的保护研究,而对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人文环境资源的保护的研究却不多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问题也被分割成多个部分,但很少有人从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之加以系统分析。有感于此,笔者尝试从人文环境资源角度,综合运用法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进行粗浅分析,以期引起学界对于环境资源法体系的重新审视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几个阶段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抢救并得以保存。但整体而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重要的法律尚未得以构建。 全文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整体框架分析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历史定位、相较于其他保护模式的优势及具体制度构建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法律制度的构想。本文的特点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从实践探索和现实案例分析的层面提升到结构探讨和法律制度设计的高度进行分析。第一章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背景。第一部分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进行了纵向梳理,提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尚待完善。第二部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时代挑战做了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文化生态已经发生变化,必须引入保护性开发制度方能加以应对。第三部分论证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可能性。第二章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概念、内涵及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定位做了分析,继而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合理的权属设计和对相关商业开发行为的法律规制,最后部分对理论界提出的反对意见进行了回应。第一部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是对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必要补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时代挑战的有效应对,是将开发和保护有机结合的保护模式。在第二部分,经过分析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合理的权属设计和对相关商业开发行为的法律规制。第三部分对理论界提出的主要反对意见作了回应。第三章对学界现有的理论构想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当兼采专门立法模式和合同法规制模式。第四章介绍了域外各国的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章节,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制度构想。认为可以通过专门立法构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权利,利用包括合同制度、侵权制度等已有的法律制度对相关的开发行为加以规制。权属设计方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法律制度的构建可以通过借鉴国际上已有的“部落或社区权”、“传统资源权”、“农民权”等制度的基础上设置新的群体性权利。交易规则方面,可以通过合同、侵权等已有的法律制度加以规制。同时,政府作为一国公共利益的最高代表,负有监督对相关开发行为进行监督的职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性开发 法律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6;D922.1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12-14
  • 1.2.1 国内文献综述12-13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3-14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5-16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16-17
  •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背景分析17-24
  • 2.1 历史背景:对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现状分析17-20
  • 2.2 时代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时代挑战20-21
  • 2.3 理论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理论基础21-23
  • 2.4 小结23-24
  • 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提出及其内涵24-30
  • 3.1 问题的提出及面临的困境24-25
  •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理论内涵及制度定位25-27
  • 3.2.1 对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必要补充25-26
  • 3.2.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时代挑战的有效应对26
  • 3.2.3 能够实现开发和保护的有机统一26-27
  • 3.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宜采用保护性开发的回应27-28
  • 3.4 小结28-30
  • 第4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法律保护模式30-36
  •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知识产权规制模式30-33
  • 4.1.1 权利主体的选择和确认30-31
  • 4.1.2 保护形式31-33
  •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合同法规制模式33-34
  •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专门立法规制模式34-35
  • 4.4 小结35-36
  • 第5章 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36-44
  • 5.1 菲律宾36-37
  • 5.2 秘鲁37-39
  • 5.3 英国39-41
  • 5.4 日本41-43
  • 5.5 小结43-44
  • 第6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模式选择与制度构建44-53
  • 6.1 权属设计44-47
  • 6.1.1 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控制权和对相关开发行为的监督权44-46
  • 6.1.2 增加相关主体的义务性规定46-47
  • 6.2 交易规则47-50
  • 6.2.1 通过合同确立来源群体和开发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47-48
  • 6.2.2 保障有利害关系第三方的参与权和监督权48-49
  • 6.2.3 确立政府部门对相关商业开发行为的监管制度49-50
  • 6.3 构建相关的辅助制度50-51
  • 6.3.1 完善相关的程序性规定50-51
  • 6.3.2 进一步完善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51
  • 6.4 小结51-53
  • 结论与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超;;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袁晓波;崔艳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和惠益分享原则[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3 杨亚庚;陈亮;贺正楚;陈文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索[J];东南学术;2014年01期

4 余慧华;曾艳;;我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研究——以天津时调为例[J];法学杂志;2014年04期

5 李少宏;邓碧波;范圣玺;;设计创新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东南学术;2014年03期

6 陈明秀;王奇;;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3年11期

7 张礼敏;;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分析——以传统手工艺为例[J];民俗研究;2014年02期

8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J];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9 高艳芳;孙正国;;日常需求与文化创意:“生产性保护”的观念与路径[J];民俗研究;2014年03期

10 黄玉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J];中国法学;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584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584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2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