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斡旋受贿犯罪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15:14

  本文关键词:斡旋受贿犯罪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近年来,斡旋受贿犯罪发案率呈上升趋势,对社会危害程度日益加大,其作案手段的隐蔽化、复杂化,给司法机关查办该类案件带来一定难度。尤其是该犯罪在刑法学届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多争议,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对刑法388条作了补充规定,扩大了斡旋受贿犯罪的主体范围,将“近亲属”、“关系密切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等非国家工作人员补充为斡旋受贿犯罪的主体。突破了我国传统受贿犯罪理论,关注到了实践中一些特殊群体利用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的特定关系,滥用影响力交易的犯罪行为,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现状,应该说是具有时代意义,符合中国国情,有效打击斡旋受贿犯罪,维护国家法治环境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修正案对非国家工作人员主体范围规定得不够清晰,新主体的客观表现形式较以往的斡旋受贿犯罪客观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又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斡旋受贿犯罪的研讨热潮。 本文即是从我国对斡旋受贿犯罪的立法规定出发,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结合《刑法修正案(七)》,重点就斡旋受贿犯罪的构成即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客体以及司法认定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阐述,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目前法律对斡旋受贿犯罪规定存在的疏漏,以及司法适用上的问题,并提出了立法建议,以期对斡旋受贿犯罪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斡旋受贿 概述 犯罪构成 认定 立法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4.392
【目录】:
  • 摘要4-7
  • 一、斡旋受贿犯罪概述7-10
  • (一) 我国对斡旋受贿犯罪立法概况7
  • (二) 国内外关于斡旋受贿犯罪的立法比较7-8
  • 1、国外立法对斡旋受贿的规定7-8
  • 2、国内外立法对斡旋受贿规定的异同8
  • (三) 对斡旋受贿犯罪称谓的理解8-10
  • 二、斡旋受贿的犯罪构成10-20
  • (一) 斡旋受贿的主体10-12
  • 1、国家工作人员10-11
  • 2、非国家工作人员11-12
  • (二) 斡旋受贿的客观方面12-15
  • 1、利用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12-14
  • 2、国家工作人员近亲属或者密切关系人利用其职务上的行为14
  • 3、行为人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14
  • 4、行为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14-15
  • (三) 斡旋受贿的主观方面15-17
  • 1、刑法学界存在的争议15-16
  • 2、斡旋受贿犯罪的主观方面应当是直接故意16-17
  • (四) 斡旋受贿的客体17-20
  • 1、刑法学界的争议18
  • 2、斡旋受贿犯罪客体分析18-20
  • 三、斡旋受贿犯罪的认定20-24
  • (一) 斡旋受贿与民事居间行为的区别20
  • (二) 斡旋受贿与一般受贿的区别20-21
  • (三) 斡旋受贿与介绍贿赂的区别21
  • (四) 斡旋受贿与受贿共犯的区别21-24
  • 1、主观故意方面22
  • 2、客观行为方面22-24
  • 四、对斡旋受贿犯罪的立法建议24-28
  • (一) 不正当利益要件的必要性24-25
  • 1、从刑法理论上分析24-25
  • 2、从司法实践上分析25
  • (二) 斡旋受贿犯罪主体应明确25-26
  • (三) 应当设置独立罪名26-28
  • 五、结论28-30
  • 参考文献30-3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磊;斡旋受贿独立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靳义韦;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律适用与立法完善[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斡旋受贿犯罪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52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3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